艺精德高 不负师传
——忆孙氏拳第三代传人祖雅宜老师
1987年深秋的一个清晨,合肥市仪表厂门前的游园里,来了一位背着手、拿着拐杖、衣着整洁、气度不凡的老太太。只见她时而凝神静气练起了进退相随、轻灵圆活、柔中有刚的孙氏太极拳;时而见她出拳刚劲有力,足落地震,拳势紧凑,劲力齐整地练起形意拳。时而又见她左旋右转,身捷步灵,练起了变化多端的八卦拳;时而见她以杖代剑,身剑合一地练起了纯阳剑术……老人家超凡脱俗的身手吸引了众多锻炼者的目光。她就是我的恩师——孙氏权第三代传人祖雅宜老师。
雅宜老师,祖籍河北省定兴县,1922年出生于北京市
一个富有的商贾家庭。十几岁时,因两位兄长喜武,聘请武学大师孙村周先生至家教授侄子习武,老师也跟从学练。初始存周师爷教老师太极拳,认为女孩子能锻炼身体就够了。哪知老师性格爽直,意志坚韧,学完太极拳后,提出要学形意拳。师爷说:“女孩子,练不了,太苦了。”老师说:“多苦都不怕,多累也要练。”于是师爷教了个三体式桩,老师硬是站了二十几分钟。师爷拈须笑道:“好!有股韧劲。我就收了你了。”从此后,老师昼夜刻苦练功,两腿常常练得晚上不仅抬不起来,甚至连床也上不去。由于练拳刻苦,老师进步神速,深得师爷的赏识,认为老师是个练拳的坯子。一年后,正式拜师,列入孙氏门墙。历经数载,老师较完整地学完孙氏太极、形意、八卦及各种拳械,成为村周师爷最得意的女弟子。
老师在孙门三拳(太极、形意、八卦)中,尤喜形意拳,苦练不辍,功底深厚。她注重实践,常与师爷试手,深得真传。老师擅长散手,出手稳健狠疾,步法灵活多变,令人防不胜防。与师兄弟交手从无败绩。也曾与多位武林名家切磋技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曾有一次,老师到朋友家做客,遇一拳家,意欲一试,老师尊师训婉辞之。后经多次相请,意不可却,遂应之。拳家刚一进手,老师出手快如闪电,一个倒劈拳砸在拳家小臂上,只听拳家哼了一声便退了下去。捋开衣袖一看,小臂已经青紫,肿起了血包,无法再试。老师功力沉实,可见一斑。
记得刚从老师学艺时,对站三体式认识不够。一日,老师伸出右掌,嘱我用力前推。当时老师已近古稀之年。刚开始,我很犹豫,未用全力。哪知如推在一堵墙上,老师丝毫未动。老师微笑着说:“小叶,你用力推!无妨。”于是我前腿弓后腿蹬劲,重心前移,力贯于掌,向前推之,老师仍是岿然不动。后老师意念一动,劳宫穴吐力,我反被弹出数米。可见老师桩功之深。
1994年,孙氏拳日本传人山崎曾专程到合肥拜访老师。回去后写来信说:“早年曾听说,大师姐曾怀抱婴儿,单手与人较技,将人放出丈外……今有幸得大师姐指教,受益良多,心甚感激。”(山崎是孙剑云先生的弟子。)
老师待人真诚,和蔼可亲,谈吐风趣,兴趣广泛,做事认真,力求完美。教拳也是如此,要求严格。练习拳架时,总是要求我们塌腰、收胯,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不要怕吃苦。练习形意拳时总是强调要站好三体式桩,因为它是筑基之功,万本之源。学习五行拳、十二形拳时,总是要求所练之拳达到劲力齐整时才可往下学习新式。因此,常常相隔数月才能继续学下去。有时我练拳有点体会,颇为自得,练给老师看,想得到老师的好评。老师总是说:“不要问怎么样,先问你自己下了多少功夫。过去我跟你师爷练拳时,哪一形不是一练就一个多钟头……。”一席话使我明白:艺无止境,山外有山,不可有骄傲之心。
老师一生对拳术极为珍爱,惜如珍宝,从不滥传。八十年代初,曾有一武协教练,墓老师拳艺,力邀老师一同办班致富,被老师断然拒绝。其实,那时老师生活也很清贫。后来老师对我说:“几个月就把拳剑都交给人,只能摆花架子,那儿还有拳的味道?那是糟蹋拳艺……。老师1983年在逍遥津公园带过几名学生,当时他们练得也很刻苦,功底扎实,后来成家立业,忙于生计,未能继续从学,以至半途中辍。老师每谈到此,总觉得很惋惜。她深感徒寻师难,师找徒更难。
1987年底,老师应叔容师姑之邀,到河南开封市传拳授艺,受到师侄们的热烈欢迎。老师到开封之后,每日晨起即与众师侄一起练习太极、形意、八卦诸拳,更多的是传授她的特长——散手。他们个个认真学习,都十分珍惜这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老实告诉他们:要想胜人,需先下苦功夫,招招式式要练到熟悉,知其道理。手、眼、身、法、步,要面面俱到。平日练习,不可有丝毫的马虎、懈怠。更应记住先人的教导:“终朝每日常缠手”,日久功夫自能上身。然后还要经过长久的实践,与人相交,不可有傲气,蔑视他人,更不可临战而怯敌,先就灭了自己的锐气。只要功夫在身,做到自然应变,胜不骄,败不馁,每次与人相交都是上好的学习机会。她的这番教诲,给她的师侄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随老师学艺的十多年岁月里,深感老师为人正直,重情重义,堪为师表。最让我感动是老师晚年在病中,仍支撑着病体给我传拳授艺,勉励我要勤加练习。她说:“不要小看了这门拳术,她可是国粹啊!里面有无穷的奥妙等着你们这些后学者去研究、探索……。”
老师一生命运极为坎坷,年轻时曾立志以传播孙门拳术为业。但因封建家庭极力阻挠,认为女孩子不宜抛头露面,终未能如愿。后由父母包办婚姻,组成一个不美满的家庭。在文革中又因家庭出身等原因,受到了极大的迫害和冲击。1966年被迫迁往肥东县乡下居住。自此以后,居无定所,过着清贫的生活。在逆境中,老师始终没有把拳撂下。她暗地练习,不为人知,一身绝艺,惜未能大用。老师在合肥市与武术界交往不多,但她精湛的拳艺,给不少拳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合肥市杨式太极拳名家于家岚老师(杨氏名家崔毅士先生入室弟子)曾多次赞叹:“祖大姐虽是一女子,但功夫纯正,不愧为名家所传也。”
老师晚年与小女儿一庄师姐同住,由于长期处于逆境中,不得志,抑郁成疾。又因医疗条件较差(老师没有参加工作),于1998年7月20日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老师虽然走了,但她那高尚的品德,对拳艺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高超的拳艺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她播下的种子定会在江淮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谨作此文,以为悼念!
叶劲松
200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