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旭东先生在“孙氏内家拳网站”上贴出了不少短文,常常就某些具体问题有针对性的做答复。这类简要答复一般都篇幅较小,在孙禄堂武学文化网内如果篇篇单独列出,不太方便读者集中查阅,所以我开这个“短篇汇集”,实时更新自2008年10月起童先生贴出的只言片语,因为摘录时已经离开了原来语义环境,希望读者不要因此跟着断章取义才好——www.sunlutang.com福刚整理,珍惜劳动成果,转载时请保留此段,谢谢。
--------------------------------------------------
21、数字内的含义
孙氏太极拳共有98式,其中有些式子是多次出现的,如开合手出现13次,懒扎衣出现8次(包括一个退步懒扎衣),单鞭出现8次(包括一个斜单鞭),搂膝拗步出现5次,云手出现3次等。为什么这些式子要多次地反复出现,如果说纯粹就是为了凑数,把趟子加长,恐怕说不过去。这些式子如此多次地反复出现是值得深思的。我认为,多次出现的这些式子都是体现着极为重要的修拳原则的式子,内意极深,因此需要反复体悟。此外多次出现,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形同,意不同,同一个式子,同一个外形动作,别人看上去完全一样,而自己每次都要走出不同的劲意。这就上了层次。
孙氏太极拳在外形结构上极尽生物力学之妙。其例子之一就是充分运用了自锁效应,如曲腿的角度就是身体沿意轴下蹲到自锁的位置时的角度,这时这个角度就是135度。再如练习开合手时,开手开到极处只能与肩同宽,此时已然自锁,不可能再往外开,若还能外开,此时必然违背了此式的规矩,出现了错误。同样,合手合到极处只能与脸同宽,此时两手自锁,不可能再向里合,如果合手能够继续里合,说明必然违背了此式的规矩,出现错误。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既是极尽自由的拳,又是极为严谨的拳。
22、浑圆与清晰
孙氏太极拳练就浑圆一气,走架子时,气势要虚无浑圆,但劲路要清晰。
何谓气势虚无浑圆?周身劲意均匀而灵动。
何谓劲路清晰?起承转合劲意分明。
起承转合本是古诗的写作结构,也是古典音乐的结构,武氏将此术语首先引入拳术中,有关起承转合在拳术中的作用,孙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每一节律都要体现起承转合,来不得含糊。孙氏拳在其“九要”中对此有更为深入的概括:起钻落翻要分明。不同点是,起承转合不仅是行拳的结构形式,更有内在劲意上的要求:起为横,承为接,转为变,合为顺。故有“横顺要知清”的要求。
常见一些习拳者,盘架子时,表面上动作很熟,实际上囫囵吞枣,劲路不清。如此就是一天练上30遍拳,也是枉费功夫。
23、孙存周先生技击技理拾遗
理论方法:形轴、意轴,形迹、意迹的理论方法。
技击技法:“横走竖撞”,“虚实严灵”,“短接长伏”,“冷鞭硬箭”,“十字环中”,“以线打点”、“以面约线”,“以球制面”等技术要领。
基本劲性:楔入劲,穿透劲,震荡劲,沾粘劲,渗透劲等五种基本劲性。
孙存周先生在拳理上继承了乃父的特征——言简意深,其言极为精简,其意极为精深,叹观止矣。学者需深悟并结合旁参,方能略窥其妙。若囫囵读过,则不知所云。
拳术即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是因为只要实践,就会有进步。说其复杂,是因为拳术是人体科学的一个分支,人体科学的奥秘还远远未被当代科学所能揭示,因此拳术的确比太空漫步还要复杂得多。学习拳术,就是要从简单处入手,逐渐发现和揭示其中的奥秘,所谓“技近乎于道”。
楔入劲,穿透劲,震荡劲,沾粘劲,渗透劲是五种基本劲性,孙门高手,一出手就要同时具备这五种劲性,混融为一,常常表现为一摸、一接、一化之中,动作完全不似发力,与日常动作无异,是为朴,故与道合真。此为最上乘之劲矣。
我不能朴,远离上乘,故未得孙门之劲。
我喜好追求鞭、弹、抖、震、掼诸劲,皆下乘之功,练到家,也只是形式骇人而已,实乃劲性单一,为血气之用。况且就这等下乘之功,我也没有练到。我就是一个眼高手低之人。张烈师兄鼓励我:眼高手低也不错,有辨别能力。愧也!
24、剑云老师谈敷盖对吞
剑云老师说:“敷、盖、对、吞这四个字武禹襄先生说是纯以气言,实际上是四种用法。敷,就是控制住对方重心,使其不敢动。比如让对方虽能使出力却找不着发力点,或一动即要失中。盖,就是让对方虽找着发力点,腰腿却对不上榫,使不上力。对,就是以意串住彼之重心。比如截劲,对方虽得到发力点又使出了力,却被我先一步以整劲截回。吞,就是对方得到发力点也发出了力,却被我卸入到脚底下。封随串导,皆是相应六合而来,如何保持自己的六合,如何破坏对方的六合,是为太极拳运用的四种拳意。封随串导是对敷盖对吞进一步的充实、丰富和提炼。”
25、孙氏太极拳技击特点拾遗
孙剑云老师在她生命弥留之际对坐在身边的弟子白普山说:“孙氏拳技击只有一。”十几分钟后老师就去世了。这是老师这辈子关于拳术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她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孙振岱先生说:孙氏拳技击一沾即伤,倘若不能一沾即伤对手,说明没有学到孙家的功夫。
那么如何能够在技击中“只有一”、“一沾即伤人”呢?
剑云老师生前讲过:“沾人多用手掌,或掌心,或手背,或手指,因势相择。沾人的部位以对方的腕、肘以及要穴为目标。要指力深透。”看看剑云老师的手指,真是内气饱满,十个手指的指尖非常涨满滚圆。剑云老师讲她年轻时也练过指力。所以如果是个知道深浅的人,一旦被老师沾上,就有如同在老虎嘴边过日子的感觉。
剑云老师讲,沾人虽用之以掌,但含有点、按、钩、挂、搓、拿、抓、闭,触其一点而控其全身。点是攻其穴,按是透其膜,钩是伤其髓,挂是控其节,搓是挫其筋,拿是断其脉,抓是捉其筋,闭是截其气。皆是攻击对手体内气血、经脉、筋节的功夫。五个手指要练有渗透劲,因敌而变。
遗憾的是,剑云老师说当年她没有跟她父亲学过这些功夫,她的几位老师兄跟她父亲学了这些功夫。
那么如果手指上没有这些功夫,又当如何应对实战技击呢?
剑云老师讲:若手上没有这些功夫,根据听到的对手的变化,采取封其实,导其虚,随其势,串其中,四者之意,互为表里,相互转换,使彼四下皆空,不得力或无从使力,亦可与人周旋。
懒扎衣——反复玩味,难尽其意。常常以为自己弄懂了这个式子,过不了多久,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完全弄懂,总有新的问题出来。但是每次解决一个疑问,就使自己明显进了一步。
孙氏拳的道理、奥妙都藏在拳式里,真是一式一学,绝非虚言也。
26、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笔者于1981年得自刘子明先生。刘先生言民国九年得自孙存周先生,为孙氏拳所独创。共分总诀8字,行拳、交手、心法各16字,合计56字诀。刘先生说:“56字诀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与‘九要’合为一体。可入孙氏太极拳之门。”并允许笔者抄录。时笔者尚未学习孙氏太极拳,不能明其真意。1990年笔者认识孙剑云老师后,曾问及56字诀,剑云老师未置可否。至1995年笔者协助剑云老师撰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时,又向剑云老师提及此56字诀,时剑云老师与存周先生子女不睦,嘱之以不写入自己书中为妥,以免纠纷。剑云老师于2003年10月2日去世后,我又问及孙叔容师姐关于56字诀之来源,师姐称隐约听存周先生提起过,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如今笔者接触孙氏太极拳已经15年了,根据笔者的多年体悟,认为此五十六字诀对于初学孙氏太极拳者甚具指导性意义。故愿奉献出来,与广大同道共同研究。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总诀8字:蓄神养气,体用中和。
行拳16字诀:开合垂缩,裹翻起落,顶塌滚拔,圜研相合。
交手16字诀:神圆意藏,身柔气刚,借人摧根,横顺八方。
心法16字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虚中应物,抱圆守一。
另有孙存周传下练功进阶各层功象:绳捆索绑,偏柔偏刚。二五阴阳,圆球弹簧。同尘和光,剑气内藏。
(以上这个短文写于2005年,当时我接触孙氏太极拳整整15年,其中约有7、8年的光景中断了练拳)
总诀“蓄神养气,体用中和。”八字释意:
何谓蓄神养气?无极生太极之理,于拳中动中缩劲,致中和。拳中各式之体用以此贯穿始终。
何谓体用中和?中为虚无之本体,和为虚无本体之作用。故拳术者,体中用和,以虚无之本体,充融百家之技以为和,和之中,智勇生焉。
27、现代科学与孙氏武学
孙氏武学是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来立论的,是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以儒家的心性哲学为宗旨,以佛家之究竟为诣归。因此,从表面上看孙氏武学似乎与现代科学思想毫无关系。其实不然,由于孙氏武学是门以实践检验为第一性的学术,所以,孙氏武学在价值判断这一重要原则上与科学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通过实践效果和亲身体验,来判断理论的正确与否。事实上在孙氏武学形成的年代,科学发展的水平还不足以解释、指导孙氏武学所实践、所研修的领域。相反,倒是后来的科学发展一再证明了孙氏武学在理论与技术上的正确性。换言之,孙氏武学独到的实践性决定了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某种超前的启发或启迪。
孙氏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身心能力包括潜在的精神与心性的能力。确切地说孙氏武学是以人为对象,以技击为条件,研究人的身心内外的整体能力。因此,这是一个关乎到人体身心各个系统——从内到外、从肌体到精神、从生理到心性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问题。当1915年孙禄堂先生完成了《形意拳学》这部著作的时候,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体系也无法支撑这么复杂的研究领域。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坎农和贝塔朗菲才分别在人体稳态理论和系统研究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工具。因此在孙禄堂先生撰写其武学著作的年代,科学成就还无力涉足到武学这个领域。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孙氏武学中技术理论与技术要求不断地被后来的科学成果证明其正确、合理。比如,作为孙氏武学的核心概念是内劲。孙禄堂先生对内劲性状的体认与其他各派武术家对内劲的认识皆不相同。孙禄堂先生体认的内劲不是一种劲力而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换言之,是一种生命机制。比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讲:“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又说:“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注1)“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源。”(注2)那么关于内劲的性能,孙禄堂先生描述道:“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注3)又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由此可见内劲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动的、活性的人体负反馈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与坎农揭示人体存在的内稳态机制完全吻合(注4),并以后被维纳总结为适应机制。(注5)
1932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撰写了《躯体的智慧》一书,揭示了人体内稳态的存在。并且揭示了内稳态主要是以人体循环流动的液床为主控因素并以神经系统为次控因素。进而指出内稳态是自组织调节机制,是人体一刻也不会静止而又一刻也不许偏离的东西,是生和死的界限。
由此可见,孙禄堂先生体认的内劲概念与现代生理学和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由此印证了孙氏武学体系关于内劲这个核心概念具有科学依据。
再如,孙氏武学关于内劲发生机制的由无序到有序的理论,被后来的协同学和耗散结构所证明。孙氏武学的三拳合一的功能完备性(即三种机制的互补理论)被现代控制论所证明。孙氏武学身法要领规定的中轴线,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人体最佳的运动中枢。而孙氏武学身法要领规定的曲腿角度则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最大的发力和受力角度。孙氏三体式所规定的传力、启动方式也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最佳的传力模型和启动模型。如此等等,还有许多不一一枚举。说明孙氏武学的技理符合现代科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孙氏武学的修习效果也对现代科学,特别是对生理科学提出种种挑战并激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冲动。比如心性的作用机理、内劲的作用机理与效果、动静合一的作用效果以及意识对重心的改变效果等等。都将对人体科学本身提出新的课题。
总之,孙氏武学在体系上是以实践为第一性的,在理论上是以实证的结果为判断依据的。所以孙氏武学在其精神本质上与科学原则是相融的,在技理体系上是开放、包容、实证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特定的方法。谈论一个事物,所谓科学与否,是指其是否能够通过科学的认识方法来认识此事物。科学方法确定事物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一是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其二是逻辑上的无矛盾性。其三是没有反例出现。若如此,就认为这个事物在科学的意义上是存在的,或这个假说是科学的。因此,对于人们认识的样本是不断变化的样本时,就不存在可重复性的意义。而逻辑本身,事实上也是不可能排除悖论的。所以,科学方法只对本质上近似静止的样本才有效。逻辑也只是在某个具体条件下进行推演的约定。所以,科学能够确认的事实,就全部事实而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非科学的体认未必不是真理,也未必不是存在事实。科学所确定的结果,未必就是真理,也未必就是存在事实,只是按照当今的科学方法所能确定的现象而已。那么科学的意义何在?其实科学的意义就是其所具有的确定性的方法。这种确定性的方法使科学在事实面前显得很狭隘,但是却能使人比较放心,因为具有可公视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因此,一方面不应该让科学束缚人们的认识,另一方面提升科学的认识能力,是人们在认识行为中避免迷信、逐渐摆脱狭隘的重要途径。孙氏武学在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注1: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学》1919年著。
注2: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1915年著。
注3: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1916年著。
注4:坎农的《躯体的智慧》1932年著。
注5:维纳的《控制论》1948年著。
28、民国四大报的背景与孙禄堂先生
《世界日报》主编——成舍我,记载孙禄堂先生的武艺卒抵大成、竟臻绝顶。
《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记载孙禄堂先生的拳学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其人品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
《京报》主编——邵飘萍,记载孙禄堂先生是中国太极拳术唯一名手。
《申报》主编——史量才,记载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太极及剑术皆臻绝诣。
民国时期这四大报的宗旨是怎样的?他们这四位主编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可以花钱买动的?是不是不严肃负责的?是不是不实事求是?是不是热衷制造些“人咬狗”的新闻的?
有心者,查一下中国新闻史对成舍我、张季鸾、邵飘萍、史量才这四位报人的评价和记载就非常清楚了。如此,也就理解为什么民国时期的这四大报在国术家中只对孙禄堂先生一人有至高评价。正是因为它们的主编都是严肃、正直、求实的报人。
29、金警钟记孙剑云老师
金警钟在1933年完成《国术名人录》后,于1935年又写了《续国术名人录》,又记载了当时的国术名家108人,最初发表在天津“道德武学社”的《国术周刊》上,在《国术周刊》第四期的《续国术名人录》中记载了孙剑云老师,标题是“孙贵男”(孙剑云,讳书亭、字贵男,剑云为号)全文如下:
“孙书亭女士,字贵男,河北完县人也,寄居北平,盖太极形意八卦大家孙师禄堂之女公子也,幼承家学,功兼文武,如正草隶篆,山水人物,书画无一不精,且嗜国剧,习老生颇似叙岩,尤精八卦,曾充镇江,江苏等,国术馆之女教授,拳艺得轻灵派之上乘,剑之更有独到之处,败其手下者,大有人在,凡江南一带,无人不知孙女士为剑术名家者,现年仅二十,在平读书习画,天津公学曾聘请为国术教授,因事未就,前来津在吴景濂宅,及龚剑堂寓,小住月余,余曾于龚君剑堂处,得瞻孙女士照像,则神气伟然,诚巾帼英雄,不愧为名师之后,龚君长次二女,及其幼子,皆拜孙女士胞兄存周门下习拳,复经孙女士时加指导,故行拳运步之神气,与众不同,盖龚君与孙女士,系师兄妹也,渊源所自,自非花拳秀腿者,可与比伦也,孙女士玉照,第六期再行付刊云,”
30、四正八柱(四正八筋)
四正八柱在支燮堂师伯的“太极拳讲义”一文中提到过,但是没有具体说明四正八柱是什么。后来支燮堂师伯的学生寿关顺先生对四正八柱做了详细的说明。不过杨世垣师伯和刘子明先生则是讲四正八筋。其内容与四正八柱大体相近。
关于四正八柱,寿关顺先生曾有文章论述,我就不在这里谈了。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杨、刘两位先生讲的四正八筋,按照他们的说法四正八筋是孙氏拳最初的基本功之一。四正就是脊柱两侧的两条肌健和前胸中线两侧的两排内膜,一直贯通到腹肌。脊柱两侧的肌腱要高高隆起,后背向后一夹,应该夹注一只铅笔,才算初步合格。胸口处则可以通过内膜把胸骨向两侧拉开,才算初步合格。以上是对四正的要求。八筋是指两臂、颈部两侧、大臂根部两侧的斜方肌、两腿直到两脚跟。共有八条大筋,要粗壮隆起,强壮而富有弹性。对八筋合格的要求是,两臂的大筋要体现在两手手指的手筋,开掌时,十个手指背部的手筋都要高高隆起。颈部两侧的虎领筋要由头部斜下直通两肩,看上去脖子要比脑袋粗,如同老虎的颈部一般。后背两侧的斜方肌展开时,要如同蝙蝠的翅膀一样撑散开。两腿膝关节内上侧的肌群与小腿迎面骨前的肌肉要发达隆起。尤其是肩、胯、肘、腕(手腕、脚腕)、脊椎和两肋的骨节能节节伸展脱开,又能紧密如铁。通过四正八筋带动周身筋脉,在技击对抗时,身体如同弹簧钢筋网一样,即不怕拳打脚踢,又能发出强大劲力。身体肌肉绷紧时如同铁石,放松时则柔软细滑,伸展变化自如。这是技击的基础。否则,人体如同玻璃一样,看着结实,实际上一打就被打坏。这样就根本不具备从事技击的身体基础。所以,四正八柱或四正八筋,只是孙氏拳练习技击的基本功之一,是练习技击的基本条件。按照孙门的标准,如果这个还没有练出来,就不要从事技击,否则无异于自杀。
孙剑云老师告诉我:“练拳先要易骨易筋,过去叫四正八柱,一般不怕拳打脚踢,但我们不以硬接硬打为能事,硬接硬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下下之策。”
我问剑云老师:“为什么身体已经不怕拳打脚踢了,硬接硬打还是下下之策呢?”
剑云老师说:“过去练习技击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保命,江湖上动起手来性命交关,你的筋骨不怕拳打脚踢,但你的皮肉终究抗不住人家刀锋的一抹吧,如果人家刀锋上有毒,挨上一下,命就没了。所以孙氏拳是不让对方的劲力打到自己身上的,被人加上劲了,就是输了。即使对方的功夫不如你,最终被你打败,但是只要他的劲先你一步加在你的身上,哪怕你能抗住他的劲,你也是输手了。”
我问:“难道不能让对方碰到自己?”
剑云老师:“最好是这样。还有你能沾化他的劲,使他虽然碰到你,却发不上劲,也成。两人对搏无在乎就是迎击、沾化、闪击三种应对方法,所谓截顺闪。三者都不是依靠身体去硬打硬抗,都要避免别人把劲力发到自己的身上。三者都是以善用巧劲为上。”
所以,四正八柱(四正八筋)在孙氏拳体系里是最最初级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功夫之一,四正八柱合格的标准就是周身上下如同弹簧一体。周身如同一个整体的弹簧,无论那里一动作,周身筋脉一同腾起震颤。有了这个基础还要练习技击技巧。靠着四正八柱去与人硬打硬进,自然是笨法子。
不难,把孙氏三体式站好就能出来四正八柱.但是能够站正确孙氏三体式,并且能下功夫站的人太少了.
四正八柱与胖瘦无关。气势鼓荡的时候周身筋脉腾起,平时则与常人无异。孙禄堂祖师晚年是另一翻景象,剑云老师说孙禄堂祖师晚年骨瘦如柴,但皮肤如婴儿,内有一层厚厚的膜似游鱼般滑动。而四正八柱——周身练成一筋是入门时初级景象。
练健美可练不出四正八柱。四正八柱的效果是筋脉腾起、连通与协同,求的是肌腱的发育和条形肌的延展性。不是练块状肌肉。
31、转述——这是我勉强能做的事
拳在多练,这是正理。唯我本人对于孙氏拳,见闻远多于实践,所以目前还只能当个嘴把势。谈些自己见闻和孙门前辈们讲拳的内容。我几十年来,游历南北,重点是收集资料,包括文字和口述两方面的资料。我本人没有任何功夫,本来没有资格谈拳,但是孙氏拳前辈们的武功曾经极其辉煌,这是我所了解的事实,所以总要有人转述,让今天的人知道,这是我勉强能做的事。所以我在网上发些帖子,把我这几十年来的见闻和我有限的经验转述给孙氏拳的爱好者。
例如孙氏拳最初级的功课之一就是四正八筋,又叫四正八柱,这是相当于上小学前的学前班的内容。但是今天真正练到的又有几人?四正八柱真正练到合格,应当周身的筋脉贯通,一发力,周身筋脉腾起,周身如同绷簧床一样绷颤。目前在孙门内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极少,在孙门外,偶尔还能见到,而且人家的年纪比我年轻多了,说明人家下了功夫。
我生性懒惰,没有继承孙门的功夫,已深感愧疚。若再不把知道的点滴见闻讲出来,则更没脸列于孙氏拳门下了。
32、功夫要耗出来
剑云老师晚年讲练功心得时说的时间二字,似乎表明功夫在某种意义上是耗出来的。齐公博师伯站三年的三体式,每天不少于两个时辰。当年齐先生站三体式,单重三体式单侧一站就是一个时辰不换腿,对于我来讲简直难以想象。因为我是只有3、5分钟的水平。所以我们比前辈差得远,不能比。千万不要用今人、用自己来揣度前辈的能力和功夫。我们的能耐差得远,因为我们下的功夫差得远。
有些人很有意思,我说我一般只站一、两分钟(有时也站3、5分钟)的三体式,这本是说我没有功夫,训练水平低,结果被他们说成我认为三体式站1分钟就够了,完全是故意篡改我的意思。齐公博师伯站孙氏三体式,不是站其他家的三体式,孙氏三体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站1分钟都难,齐公博师伯能够站一个时辰(2个小时)不换腿。所以就这三体式的功夫,齐公博师伯就比我们强百倍。
站三体式首先不是耗时间,而是要站得合乎规矩,在合乎规矩的前提下,站得时间越久越出功夫。
33、武不善作
武不善作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比武就是要伤人的,不能手善。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另外一层意思,之所以比武难免要伤人,是因为前辈们练就的是伤人、甚至杀人的功夫。
记得有一次,我在剑云老师家谈起当年剑云老师那些老师兄们的事,话说到孙振川、孙振岱兄弟二人的脾气,剑云老师说:“这兄弟俩互相不服气,喜欢动手,相比起来,孙振川的功夫比孙振岱好一点,但孙振岱不服孙振川,兄弟俩经常因为论艺而比划。有一次,一个拿火筷子,另一个拿火铲子,准备比试。这时候,就有人给老先生报信,说这哥俩要打起来啦。老先生问要怎么打?来人说一个拿火筷子,一个拿火铲子。老先生一听这个就不说话了,继续干自己的事,全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又一次,这哥俩又要动手,有人报信,老先生问要怎么打,报信的人说,这回两人手里没有家伙。老先生立即说,快去把他们两个拉开。后来有人问老先生,为什么上次他们俩抄起火筷子、火铲子这些铁器动武您不管,而这次他俩是赤手空拳,您却要制止呢?老先生说,拿火筷子、火铲子动手,只要不有意往要害上使,相互顶多受点皮肉伤。徒手相斗,闹不好又得给他俩配药治内伤。那是两虎相争啊。”
剑云老师说:“以前有几位老师兄,赤手打人,不意间就能要人命,一接手就能伤人的五脏六腑,劲自己就能往里走,比拿着家伙打人还要厉害。”
我曾问剑云老师,她的那些老师兄可有人打死过人?
剑云老师说:“有啊,孙振川有一次帮助侦缉队收缴烟土,与几十个烟土贩子打起来,人家都有枪,给他枪他不要,说空着手好使,双方打起来,僵持不下,最后还是他冒着枪林弹雨冲了进去,挨了他掌的六个人,五死一伤。可惜的是,后来他也抽上了大烟。”
我曾问剑云老师,在杭州擂台上获得第五名的胡凤山与孙振岱都在国术馆任教,相比谁的功夫更好?
剑云老师说:“孙振岱跟老先生的年头久,他的功夫更扎实、全面些,胡凤山对老先生的感情最深,跟老先生学拳后进步很快。”我又问起马承智的功夫,剑云老师说:“马承智跟老先生学了近两年,主要跟老先生学习八卦拳,马承智是带艺投师,有铁砂掌的功夫,水平与胡凤山差不多。”
我还问起朱氏兄弟的功夫?
剑云老师说:“朱家四兄弟福禄祯祥当时有名,算是新派,形意拳、摔跤、拳击、劈剑样样都练。”
我又问朱氏福禄祯祥四兄弟是否拜了孙禄堂老先生为师?
剑云老师说:“朱国福、朱国祯正式拜了老先生。我到重庆时,洪懋中对我说,朱家四兄弟都称是老先生门下的。于是以后大家都以师兄弟相称。”
又据李天骥师兄介绍,朱家四兄弟都擅拳击,但他们也一直以形意拳著名,朱国福的崩拳有孙家拳的崩拳味道。朱国福的崩拳发力如放箭。胡凤山的崩拳能打出九种不同的劲来,箭穿、冷弹、直撞都行。孙家拳的崩拳味道,是指有穿透劲。
刘子明先生讲:孙氏拳的穿透劲有多种劲道,当年在上海的中华武术会,肖格清与某位查拳宗师(笔者隐其名)过手,肖格清手指弹在对方的前胸上,对方当时一口气没有上来,胸闷了整整一宿,第二天吃了散淤的药,又过了一整天,后背出现一片乌青。孙氏拳穿透劲的特点之一就是,打在前面,后面乌青一片。
刘子明先生说:“肖格清爆发力惊人,他一出手,全身扑啦一下子,由腿到背到手臂的筋脉瞬间一同绷起、微颤,对手一子就飞了出去。他告诉我以前他没有这种本事,自从跟孙存周练拳,不到两年就能如此。”
功夫到了这种程度,就知道比武不是闹着玩的事,武不善作。
34、说无极式
腿要直,但是不要绷直,也就是膝盖处不要绷紧,要松开。这就是“似直实曲”。
35、手型、身劲、对应点
拳术是全身运动,在动作上要求内外全体一致,尤其是身上的劲力更是如此。因此完整地表达身上的劲力,就与手型的形态变化以及身体内外的对应点的变化都密切相关。所以在练习拳架子时,需要将每个式子中的劲力特点、意点与手指形态的引领和身体上的对应点四者统一一体,如此盘架子才能出效果。那么在手型、身劲、意点、身上对应点四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需要通过具体拳式进行逐式讲解,才能得其要道,非笔墨所能尽述。知道四者之间有对应关系,模仿孙禄堂祖师的拳照或孙剑云老师的录象,自己反复体会,久之则能身知其窍。这是求已的功夫。以后学习知人的功夫,在手型、身劲、意点、身体对应点四者之上还要加入作用点,使五者统一一体。作用点分实点和虚点、形点和意点,实点是接触点,虚点是意向点。身体在接触点要放空,身体劲势如球,但不能有任何抗力,在触点处身体要放空,即不顶,也不随,只需听住对方重心的趋势,自己身体的其他所有各处以意攻向对方虚根,即意向点。所以,实要虚,指接触点,虚要实,指非接触点,形虚意真。对此孙氏太极拳有很系统的训练方法。可惜我未能掌握。只有将手型、身劲、意点、身体内外对应点及虚实作用点,这五者的作用与变化融为一体,成为自然,才能在疾风骤雨、电光火石的拳脚对抗中,应对无差,游刃有余,沾身制胜,产生从容制敌之效。
手型在拳中体现为手掌和手指的变化,五个手指要有合有开,练功夫,要始终将五指张开。练用法,五个手指就要有八卦的变化,当开则开,当合则合,开合皆是用,皆可击人于无形。形意拳的劈拳就是一个例子。
手指如何击人呢?这里所讲的不是点穴,也不是擒拿,而是手指的形态与自己身上的劲势相对应,更与对手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手型与身劲及作用的方式密切相关。
36、孙氏太极拳的十一个关键词
学习孙氏太极拳很忌讳把架子盘滑了。什么叫把架子盘滑了?就是自己觉着架子很熟,但却盘不出内容来,深入不了。因此在架子基本能够熟练地盘下来后,就要注意十一个关键词,从这十一个关键词中深入体悟孙氏太极拳。这十一个关键词是:开合、顺逆、动静、虚实、圜研、一气、起落、裹翻、十字、球劲、蓄神。对于初学者,这十一个关键词就如同认识孙氏太极拳的十一个窗口,当你真正走进孙氏太极拳的殿堂后,会发现这十一个关键词其实是在描述一个状态,于内就是一气伸缩,于外就是圜研相合。
37、裘德元先生、齐公博先生、孙振川先生、孙振岱先生、胡凤山先生
孙振岱先生不吸鸦片,功夫好。郭连荫对剑云老师讲,裘德元先生有隔空制人之能。还有一位孙老先生的弟子肖玉昆由形意拳练出了神通,可惜后来入密宗,放弃了形意拳的修炼,道路走偏了,吐血而死。
裘先生不站双重。裘德元先生、齐公博先生、孙振川先生、孙振岱先生、胡凤山先生都是清虚灵妙之象。
特殊年代的摧残,三年困难时期,物品奇缺,孙存周先生是每天都离不开酒的人,先生不酗酒,但是每天总要喝一点,多年的习惯.但是那时没有好酒,都是劣质酒.于是对先生的心脏造成伤害.心肌梗塞突发,先生又不在意,结果一下子就过去了.
孙禄堂先生仙逝的时候,送葬的队伍长达数里,其中大多都是生前弟子和武林同道。裘德元先生是孙禄堂先生的入室弟子,没有拜过其他的师傅。剑云老师讲,裘德元与她二哥孙存周先生关系很近,抗战爆发前,每年孙存周先生从南方回来,裘德元先生必来孙存周先生家住上几日。
齐公博先生是孙老先生晚年跟在身边最近的弟子之一。齐公博先生的武功非常高超,武德也是楷模。尤其从南方回京后,齐公博先生的武功又进了一大步,已经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齐公博先生内功精深,周身如电,身法之快神奇莫测,用法更是高妙。剑云老师说,尚云祥先生对齐公博先生的功夫极为钦服,每次交流,总是赞叹不置。齐公博先生在河北省立医学院任教期间,刘纬祥(刘二彪子)与齐公博先生交流后,称赞齐公博先生有不亚郭师(郭云深)之风。也是佩服不已。
裘德元、齐公博都是恬淡清虚的气质,追求道艺,隐居乡里。又赶上战乱年代,所以社会上不知道他们的名声。但是作为孙门弟子应该记住他们,纪念他们,学习他们。
38、师徒有缘,立象尽意
武学的传承是通过立象以尽意,还要师徒有缘,才能得其意。这里本不需要文字,武学真义只要一落入文字,就难免偏颇。比如,一个人没有见过大象,无论你用文字如何描述大象,也不如让他亲眼看见大象才使他更准确地知道什么是大象。武学也是如此,若没有老师示范、引领,无论用什么文字去描写,也是隔靴搔痒。所以,武学的传承需要有高明的师傅示范、引领,徒弟才能得其象,此外还需要徒弟与师傅有缘,才能得其象而会其意,达到心悟身知。所以,孙剑云老师讲:“学习孙氏拳一要师徒有缘,二要三年之内不可一日无师。”
那么对于当代广大人群而言显然不是都有这种条件的,那么该如何交流呢?只好通过光碟和文字,由此途径去完成教学传承虽然困难,但是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或说是消遣。本文就是提供这样一种消遣。笔者本人疏懒成性,武学造诣肤浅,面对孙氏武学这一至高无上的身心体用之学,所言所文只是雾里看花而已。
39、孙门的器械及与八极拳前辈的印象
首先声明我没有练过孙门的器械。仅就我了解的情况做个简要介绍,孙门的器械有:纯阳剑、太极剑、八卦剑、弧形雌雄剑(已失传)、八卦七星杆(已失传)、六合大枪、翼德枪、马上镔铁枪(已失传)、八卦奇门枪、两头蛇(即八卦枪)、雪片刀、行者棍、六合棍、虎头双钩、龙须爪等。还有一些,名字记不真切了,需要查找过去的记录。
孙门前辈历史上与八极拳前辈关系友好。李书文先生曾让他的一些弟子从学于孙禄堂先生,如柳印虎、魏鸿滨等。
我本人没有学过八极拳,但是八极拳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拳种,根据我的感性认识,我比较赞同马明达先生对八极拳的看法,就是八极拳是为运用大枪而设定的拳种,其造诣的体现不是徒手格斗,而是作为学习大枪的基础功夫。
李书文先生本人徒手格斗的功夫很高,但他并非是专攻八极拳,他也是博学多门的拳师。
八极拳是个优秀拳种,技理精简规范,是国术馆时期通过筛选而留存下来的少数拳种之一。
40、两种练法殊途同归
孙氏拳有两种练法,一种是由虚无而始,规以极则再返虚无。另一种亦是由虚无而始,循序渐进而渐臻极则,不离虚无。前者适合于有一定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强者,后者适合于功夫基础或身体素质较薄弱者。两种练法交互练习,可以给人以启发。
练习三体式也是如此。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极限状态,也称临界状态的规矩要求,站三体式,在这个状态下求整、求松、求顺、返归虚无。
第二种方法是,先在松顺整的状态下进入虚无,再逐渐扩充这种虚无状态,逐步接近极限状态(临界状态)。
所以,孙氏拳的三体式极限(临界)形态是一个,但过渡的形态则有很多种。不知上述之理者,便会误以为孙氏拳有多种不同的三体式。
于是有人可能要问,哪种方法更好呢?答案是如果在35岁以前开始练拳,则两种方法都要了解,才更有利于步入正轨。如果在35岁以后才开始练拳,以前没有从事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基础,则一般说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而定,从第二种方法的某个阶段入手。总以能够神气虚无,放松自然为度。
关于按照第一种方法如何站三体式,笔者在《孙氏武学研究》一书中的第二十五章已有介绍,在此不赘。
41、力气无用乎?
无力不等于松柔,僵硬不等于坚刚。
周身放松,无一处用力,并非是最合理的卫生健身状态。
最合理的卫生健身状态是:该松的地方松,该紧的地方紧,转换协调。
力量是基础,但是提高力量的能力并非是通过增加手臂部分的拙力,而是增加整体性的活力。
如何增加整体性的活力?靠站三体式和练架子。所以无论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其架子练正确了,都具有增长整体性活力的效果。此外,也有一些辅助的练法,如抖大杆子、抖绳子、手指顶墙、挂臂、负重深蹲、捏椽子、拧筷子、蹦坑等。所以三体式要多站,架子要多盘,各类辅助功法要常练。久之就出整体性的活力,也就是功夫。
42、从拳劲到内劲
孙禄堂祖师在《拳意述真》中揭示出“极还虚之道”。作为“极还虚之道”的一个例子,就是如何由拳劲之“极”化归内劲之“虚”。
什么是拳劲之极?纵向上是对每类拳劲的提炼与精纯之极,横向上是对各类拳劲的博综与贯通之极。斯二者,拳劲之极。
什么是内劲之虚?就是以内劲来统御拳劲,因敌成体,感而遂通。
那么如何将拳劲之“极”化归内劲之“虚”?就是以孙氏拳的“九要”、“无极”、“三体”为规矩,以孙氏三拳为构架,将各类拳劲改良提纯,极其劲性,并化为内劲。由此构成了技击技能发展与创新机制,这是孙禄堂先生对武学发展的独到贡献之一。
所以,搞清楚孙氏拳规范的“三害”、“九要”、“无极”、“三体”等规矩很重要,通过练习孙氏三拳而得其真意很重要。拳虽有百家,运用起来,目的则一,即卫生制胜,本无门派之分,因此卫生制胜之则是一个,无论入手时练习什么拳,只要能够按照“九要”、“无极”、“三体”等规矩规范拳劲,参照孙氏三拳之要义,就能使拳合于道,步入拳学之正轨。
所以,学习孙氏拳者,要学会吸取各派之长,丰富技击之艺。学习其他门派者要研习孙氏拳,得拳学大义,提纯升华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