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旭东先生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北京孫祿堂武學文化發展中心感謝大會組委會給我們在這裏進行交流的機會。
我交流的題目是“為什麼要紀念孫祿堂先生”,
點擊幻燈片
這位就是孫祿堂先生。
我的演講共分三個部分,
點擊幻燈片
第一部分,孫祿堂先生的生平簡介以及史料文摘
第二部分,五百年來武學發展的簡要回顧
第三部分,孫祿堂先生武學貢獻概要
點擊幻燈片
首先讓我先對孫祿堂先生的生平以及當年的相關史料記載做一個簡短介紹。
點擊幻燈片
孫祿堂,河北完縣東任家疃人(今屬望都縣),生於1860年12月26日,逝於1933年12月16日,自幼嗜武,曾隨李魁元、郭雲深習形意拳,隨程庭華習八卦拳,並得郝為真太極拳之傳,曾遊歷大江南北,融通十數家武術門類,經其提純昇華,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即孫祿堂武學體系。
孫祿堂天賦聰慧、性情沉勇雄毅,史載生而嶷嶷,超絕常兒。12歲考取秀才,因家貧輟學,後因武學顯名,晚清時肅王從其學,曾被選用知縣、知州,徐世昌任民國總統期間,被聘為總統府武承宣官。1928年3月24日中央國術館成立,孫祿堂被聘為中央國術館首任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後任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平生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和《八卦劍學》等五部專著及大量武學文論。由於孫祿堂道德修養極高、技擊功夫更獨步於時,因此被當時武林譽為“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
1931年9.18事變爆發後,孫祿堂立即從江南返回北平,勸說門下帶隊伍的弟子,與政府合作共同抗日。結果隊伍被收編後,國民政府不准他們對日作戰。1933年10月國民政府又迫於日本的壓力竟然同意與偽滿洲國通車、通郵並禁止一切抗日活動。孫祿堂因此非常失望,深感有心討賊無力回天。於是返歸故里,預言自己去世之日,於1933年12月16日早晨6點零5分端坐室內,無疾而逝。當時的許多著名報刊如《大公報》、《申報》、《世界日報》、《京報》以及中央國術館的《國術週刊》、《國術統一月刊》等國術界權威媒體皆對孫祿堂的一生做了極高的評價。
點擊幻燈片,這是一組孫祿堂先生不同時期的照片
這是1907年在東北總督府任內巡捕時的照片
這是1919年在北京總統府任武承宣官時的照片
這是在江蘇國術館任副館長兼教務長時的照片
下面是一組當年的報紙、圖片對孫祿堂先生的記載和評價
點擊幻燈片
如:《申報》評價孫祿堂乃“神州莫測之身手”,其“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皆臻絕詣。”
點擊幻燈片
1934年1月28日《大公報》評價孫祿堂“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海內精技藝者皆望風傾倒”,“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
點擊幻燈片
1934年1月29日《京報》評價孫祿堂是“中國太極拳術的惟一名手。”
點擊幻燈片
1934年1月31日《世界日報》評價孫祿堂之武藝“乃卒抵大成”,“孫之藝竟臻絕頂”。
點擊幻燈片
這是當年1928年5月9日《中央日報》報導中央國術館歡迎孫祿堂先生到任。
此外,
中央國術館《國術週刊》刊登的“國術史(續十八)”稱讚孫祿堂之“忠義之心,肝膽相照,尤非常人可與比也”,並號召當時的國術家應以孫祿堂為“千秋金鑒”。
點擊幻燈片
1934年8月《國術統一月刊》上的“孫祿堂先生傳”記載孫祿堂“道德極高,與人較藝未嘗負,┅┅出神入化、隨機應變,而無一定法,不輕炫於廣眾,故能知其深者絕少。”
當年許多國術名家對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成就也有極高評價,
點擊幻燈片
這是1924年孫祿堂先生前往山西時受到太原國術界歡迎的照片。參加這次歡迎活動的著名拳家董秀生先生及胞弟董子英先生皆對孫祿堂先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如董子英先生在《技擊述聞》中說道:“孫祿堂先生道德極清、武功極高,其德之清,如天也,無所不容,其藝之高,蓋世也,無人可及。其德其藝,非世人所能測所能知者,其知其行與古之聖賢大德足可比倫,至於技擊末技合於道體,神乎其神,更遙遙不能望,無可比倫者也。今有得其拾一者,足可獨步一時矣。余兄與先生交厚,嘗歎曰千古奇人耳。”
點擊幻燈片
這是1925年孫祿堂先生在天津中華武士會與當時中華武士會負責人、著名拳家李星階先生和李墩素先生的合影。李星階先生在《拳術初階》序文裏寫道:“世人言近日善者,拳術以孫祿堂先生為絕,劍術以李景林將軍為絕,槍術以李書文先生為絕。余與孫、李、李三位先生皆相識,時相過從。餘雖不才,研究國術亦數十年矣,深知拳術為各門法術之基。孫、李、李三位先生之武藝于近代各占一絕,然究其根底,尤以孫祿堂先生為最。”
當年武術界對孫祿堂先生的至高評價還有很多,不作贅述。
點擊幻燈片
上述這些當年的史料記載清楚地表明:孫祿堂堪稱是當時中華武林最傑出的代表,體現了中華武學的最高境界。
但是作為回答為什麼我們要隆重紀念孫祿堂先生,上述介紹還嫌膚淺,因為還沒有觸及到孫祿堂先生對中華武學發展的作用和貢獻,為此我們有必要對近500年來中華武學的發展做一簡要回顧,看看500年來中華武學的發展進程中孫祿堂及其武學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做出了哪些貢獻。
請看第二部分,五百年來武學發展的回顧:
點擊幻燈片
那麼為什麼要從近五百年談起呢?
點擊幻燈片
這裏有三個原因,
其一是中華武術的發展從南宋末期到明朝中葉出現了衰退。元朝在中國存在了近百年,這期間是禁止民間習武的。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雖然民間習武開禁,但由於明確在鄉試中增加騎、射,造成對武藝的追求出現專於騎射的傾向,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明朝中葉的萬曆年間。因此唐宋時期形成的很多武技在這個時期有的散失了有的泯滅了。
其二是五百前年倭寇對明朝東南沿海的侵擾以及抗倭戰爭促使了軍旅武藝的復興,此後武術演變的脈絡總體上是清晰的,延綿至今,沒有出現長時期的斷裂。
其三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有關中華武術的比較系統的論述大多是源自這個時期。因此,據今500年前是中華武術經過衰退後而復興的一個起始點,所以我們要從近五百年前談起。
點擊幻燈片
大約500年前的16世紀,因北抗後金、南剿倭寇的社會需要,促使中國軍旅武藝得以復興。
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鬥無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劍經》、《武編》、《拳經捷要》、《耕餘剩技》等著作代表了這一時期武藝研究的水準。主要成就有:
1、在武學思想方面,戚繼光提出了“各家拳法兼而習之”的技術思想。
2、在武學理論方面,唐順之提出“拳勢”說,俞大猷總結出《劍經》,戚繼光提出拳術技擊要有“妙、猛、快、柔”與“知當斜閃”的能力。
3、在武學技術方面,俞大猷將拿法與步法結合一體,提升了槍法的技藝。戚繼光總結彙編出拳術32式。程沖鬥則彙集總結了單刀法選、長槍法圖說和少林棍法圖說。
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鬥等人的研究和論著對後來武學的發展影響很大,從多個層面啟迪著後來一批傑出武術家的武學思想和拳術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這個時期,他們研究的重點是技法和相應的戰術原則並達到了相當的水準,發現了某些帶有普遍意義的戰術原則和技法規律。但是從武技本身的發展而言,這一時期對武技的認識以及當時對武技研究所達到的水準尚處於初級階段,還有明顯的不足。比如對武技的認識而言,以俞大猷著名的《劍經》而論,該書尚未涉及完成俞大猷所提這些戰術原則所需要的技能基礎。更未涉及如何提升自身技能方面的修習要則。此外,就技擊的境界和造詣而言,《劍經》尚屬於有為之法,尚未觸及到“無形無意,感而遂通”的境界。由於要急迫應用於戰場,對冷兵之類武技的訓練必然是短期的,不可能精雕細刻。尤其對技擊能力基礎的研究以及對勁力的形成與作用規律的研究尚不深入,所以說,這一時期的軍旅武藝就武技本身的技術發展而言,還處於初級階段。
點擊幻燈片
17世紀隨著滿清入關,禁止漢人攜帶和私藏兵器,造成武藝的表達由器械向拳術上演化,技擊向養生上演化,並隨著火器的普遍使用,陣戰中冷兵器的作用逐漸被火器所替代,這也就造成原來以齊勇為特徵的軍旅武藝的技術內容必然向單兵技藝上演變。因此朝代的更迭和武器由冷兵器向火器的進步,使武技向拳術演化、技法向單兵演化、技擊向養生演化成為這一時期的三大趨勢。而吳殳、姬龍峰和陳奏庭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點擊幻燈片
18世紀的武術發展基本上延續著17世紀武術發展的這三大特點,隨著武藝的單兵化、徒手化、養生化,導致技擊技法的不斷豐富以及對技法研究的日益深入,一些拳術理論相繼而生。突出的表現為對手眼身法步的相互關係以及對相應的人體功能的深入認識和規律性的總結,尤其是已經關注到有關養生中中氣與技擊中神氣之間的相互關係。由曹渙斗最終完成的《拳經拳法備要》和萇乃周的《萇氏武技論》無疑是這一時期武學成就的重要代表。
18世紀,以曹煥斗、萇乃周、吳鐘、戴龍邦、馬學禮等人為代表上承17世紀吳殳、姬龍峰、陳奏庭,下啟19世紀董海川、楊露蟬、李能然、武禹襄、郭雲深、李雲標、宋世榮、張其維、黃林彪等。
隨著火器在軍事活動中的普遍運用,武藝在軍事戰場上的作用被極大地削弱,這從正反兩個方面刺激武藝向深層次發展,一方面武藝家要想使自身的武藝仍能在軍事戰場上發揮作用,就要使自身武藝的技擊效率提高到能夠適應於電光火石的火器戰鬥中。另一方面,武藝退出以“齊勇”為歸詣的軍事戰場後,有利於向提高自身單打獨鬥的能力上發展,以使武藝家們能夠精益求精,並在此過程中向修身的旨趣上昇華。兩者都使得傳統武藝在退出軍事戰場的主角後,必然向更加精深的技術上發展。在這一趨勢下經過了長達兩百年的發展後,19世紀的中華武術逐漸走向其高峰。
點擊幻燈片
19世紀,隨著對技擊技法研究的深入和對生理機能在技擊中作用的摸索,使對武藝的認識逐漸走向由博轉約,突出地表現為由以往注重對技法的研究逐漸深入到注重對勁性的研究。這是武學研究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必然結果。造成個人的武藝特徵與自身的先天條件結合的更加緊密,並通過不同的勁力特徵表現出來。
點擊幻燈片
主要成就如下:
1、在武學思想方面已經有了拳即是道的認識。開始出現了以中和為指導的武學思想的萌芽。這在李能然、郭雲深、劉奇蘭、宋世榮和車毅齋為代表的形意拳群體中表現的尤為突顯。與此同時,以李雲標、黃林彪為代表的通備武學逐漸傳揚出“理象匯通,體用兼備,通神達化,備萬貫一”的武學思想。他們不約而同地開始探究“道”、“中和”、“一”、“萬”之間的相互關係及最終究竟。
2、 在武學理論方面有了新的進展,如武禹襄與其長兄武澄清、仲兄武汝清及外甥李亦畬等寫了大量拳論,對勁力的運用規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構建了太極拳理論的雛形。幾乎與此同時,郭雲深也把自己的實際經驗經過不斷淬煉上升為理論,這就是他和他的學生孫祿堂共同創立的著名的“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的武學理論,發現了勁力培養與進階的規律。他們的理論成就,把曹渙斗的《拳經拳法備要》和萇乃周的《萇氏武技論》的理論成果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點擊幻燈片
3、 在武學技術方面,經過董海川、楊露蟬、李能然、武禹襄、郭雲深、李亦畬、李雲標、黃林彪、張其維、李存義、程庭華、張拱臣、郝為真、劉玉春等人的不斷融煉,集中地體現為八卦、太極、形意、通背、披掛、八極、戳腳、翻子、查拳等幾大勁系。把千百種技法提煉為若干種勁性,無疑是武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點擊幻燈片
但是武學的終極究竟是什麼?也就是武學最根本的道理和最終目標是什麼?以及不同拳派之間在理論與技法上是否存在有共同的基礎或說規律?如何認識其中的相異?如何構建相互間的相通與相融?以及如何達到武學的終極究竟?等等一系列有關武學的核心問題尚未解決。以上提到的各代的武學前賢,無疑都為探索上述這些武學的核心問題搭建了若干個重要的平臺,但終究還未能系統地回答和解決武學這些核心問題。因為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一位武功上的大天才,同時還要兼有文化感悟上的超拔天份以及深厚的文化修養,只有這樣的曠代俊傑才可能繼往開來,完成武學終極究竟的探究,創造曠古絕今的成就。在此武學發展需要出現天才人物之時,幸運地出現了孫祿堂這位具有非凡天賦的、劃時代的武學巨擘。
點擊幻燈片
請看第三部分,孫祿堂先生武學貢獻概要
點擊幻燈片
孫祿堂在歷代前人研究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自身數十年卓絕的研修與實踐,最終揭示了武學的最終究竟以及構建了如何達到武學的最終究竟之梯,完成了中華道藝武學體系的構建,使中華武學的文化成就達到其巔峰。
根據清史館篡修陳微明的記載,孫祿堂經過數十年對武學的研究與實踐,對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拳學能窮其理而絕其術,宏通十數家拳學,並通儒釋道諸家學理,使拳與道熔鑄一體,體之於心,驗之於身,達到拳道相合、體用無遺之境地。
自1915年起,孫祿堂率先撰寫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及一系列武學專著,通過揭示中華武學的統一原理和技術結構,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這是以中和內勁為原理,以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技術結構為基礎,融通百家、博綜貫一的武學體系。
孫祿堂的中和內勁原理,構成了中華武學的統一原理。其要點為:揭示了形成因敵成體、感而遂通這種能力的究竟是培育內勁,內勁就是將技擊技能化為良知良能。內勁生成與完備的原則是中和,需要由後天之法而返先天,其方法是極還虛致中和之道。明確內勁是武學修為的核心。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內勁的奧秘和修為的原理。結束了自明末吳殳提出“因敵成體”以來,歷代拳家不斷摸索追求“因敵成體”的境界,但又苦無發現“因敵成體”形成規律的現狀。
孫祿堂創立的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技術結構,是通過提煉三拳各自的特性並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上,由此完備了良知良能,使身心的適應能力最大化。完備了技擊結構的基礎功能。
孫祿堂為三拳建立的共同基礎是:以中和為宗旨,以內勁為統禦,以三體式為本體,以九要為規矩,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總綱,以有無並立又有無不立為法門。
孫祿堂提煉出三拳的特性為:剛球、皮球、鋼絲盤球三種勁性和實中、虛中、變中之效能,將三者融合為一,建立了完善技擊所需全部基礎技能的完備的技術結構。
因此孫祿堂的武學體系為融會貫通百家之技合於道體,建立了完備的基礎。
孫祿堂的武學體系是對當時武學研究水準的全面超越,在以下五個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點擊幻燈片
1.武學思想方面:在繼承前人拳即是道、理象匯通、體用兼備、通神達化、備萬貫一等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提煉出“極還虛,致中和”的武學思想。揭示出道在拳術上的體現是通過完善身心體用功能使技擊效能達到極致,而完善身心的體用功能所遵循的原則就是“極還虛,致中和”。揭示出武學的最終究竟是通過拳術的修煉完備人的性德。
點擊幻燈片
2.武學理論方面:提出“夫道一而已矣,在拳術曰內勁。” 指出培育內勁是完善身心功能的法門。首次提煉出內勁的本質和概念,認為內勁的本質就是人類生來與具的生存適應機制,具有自動回饋調節的特徵。揭示出任何拳術中的勁力只有化為內勁,才能產生“因敵成體”、“感而遂通”的作用效果。創立了生成、完善、體用內勁的三大武學原理:
(1)先後天八卦相合的內勁生成原理。
(2)明、暗、化三步功夫的內勁進階原理。
(3)剛球、皮球、鋼絲盤球三種勁性的內勁體用原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孫祿堂先生有關內勁的理論公開發表十多年後,美國生理學家坎農根據大量的臨床實驗寫成了《軀體的智慧》,提出“內穩態”的概念,其內涵與孫祿堂先生所提出的內勁的概念相一致。由此可知內勁這個概念是有科學基礎的,而且在理念上超越了當時科學理論發展的水準。
點擊幻燈片
3.武學技術方面:通過對當時的形意、八卦、太極三拳技術體系的改革、完善與昇華,建立了以孫氏三拳為表徵的,完備內勁的技術體系,構築了簡易、圓融、完備的技擊技術的功能基礎與博綜貫一、融合百家、不斷創新的技術結構。為達到武學的終極究竟建構了階梯。
點擊幻燈片
4、武學功能方面:構建道藝武學哲武一體、體物不遺的修身學說,使孫氏武學成為提升人的生命力和生命品質的修身實學,同時成為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實踐檢驗體系。進而提出“剛勇和平”、“塑造全知全能之完人”武學精神。
點擊幻燈片
5、武學的傳播著述方面,第一個公開出版了形意拳專著,第一個公開出版了八卦拳專著,第一個公開出版了太極拳專著,第一個揭示出國術具有統一的技術結構,第一個提出並努力實踐國術的統一。通過揭示三拳的本質與研修的核心,建立了完備的武學理論與技術體系。
點擊幻燈片
綜上所述,孫祿堂的武學體系使技擊藝術首次成為一個建立在完備的技能基礎上的,不斷創新的,開放性的技術系統,並昇華為完備性德即完善人格精神和身心機能的體育顯學,使武學成為體物不遺、變化氣質、完善身心機能的修身文化,不僅在技擊功能上是對當時武學的全面提升,而且形成了具有獨到的人文價值的武學哲學。
因此,孫祿堂建立的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不僅揭示了中華武學的終極究竟,而且建構了如何達到這一終極究竟的階梯,並成為東方傳統哲學一個重要的驗證體系。
所以,孫祿堂開創了武學研究的一個新的時代,是至今為止中國武學發展史上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孫祿堂不僅建立了曠古絕今的武學成就,而且以自身極為高尚的性德印證了其學說,其道德之高,被認為“士大夫所不能及”。此外,還造就了一批影響深遠的武術家,如孫存周、朱國福、鄭懷賢、李玉琳、陳微明等。
自 16世紀至今,孫祿堂堪稱是這五百年來武學成就最高、武功造詣最傑出的中華武林的第一人。
點擊幻燈片
這是一組孫祿堂先生的書法,體現了他多方面的文化修養。
點擊幻燈片
對於今天孫氏武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具有完備人的性德、提升人的生命力和生命價值的功能,對塑造和提升民族精神與民族氣質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同時通過孫氏武學的身心體證,有助於開啟人們的智慧和思想,為今人匯通東西方的哲思搭建了內在體驗的橋樑。對於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僅在於其經濟的發展,更在其哲思、魂魄與精神的卓越。因此,從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以及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上講,我們自然應該紀念孫祿堂先生,並全面繼承、發揚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次香港之行,比预期的目标有不小的差距。打个60分吧,勉强算是及格。需要总结和吸取经验的地方不少。
感到欣慰的是:
1、在中华国术大赛的会场显要位置悬挂了“纪念孙禄堂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横幅。
2、在“国魂”艺术展最突出的位置是纪念和宣传孙禄堂祖师的单元。
3、在首届国际武学研讨会上“为什么要纪念孙禄堂先生”的演讲作为第一个的专题。演讲论述了孙禄堂先生是中国五百年来武学领域第一人。会议主持者陈云根博士不仅听进去了,而且做了精到的概括和明确的认可。
4、在《中华国术大赛会刊》上登载了“孙禄堂武学体系的文化贡献”一文。
5、在香港公开出版并发行了《纪念孙禄堂先生150周年纪念册》。
以上是这次香港之行的主要成果。
未达到的目标是:
香港的主流媒体,这次没有接触到。
艺术展中对宣传孙禄堂先生的文字做了大量的删简。
研讨会的讨论不够深入。
原拟孙氏拳的表演没有了。
原拟的教学活动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