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略说推手中的接劲

2012年02月08日 中航工业制造所太极协会 ⁄ 共 131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004 views 次

推手中的接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引进落空,一类是截其未稳,还有一类是掤中求变。接劲后的不同反映养成了推手中的不同习惯,习惯最终形成各自的风格特点。这其中没有高下之分,可分者唯有时机、对象、火候、功力、意气上的差别,并且也没有定势和顺序,正常推手过程中这三类都会用到,并由此衍生出繁复的太极技法,这些接劲后如何如何暂且不谈,此文只针对初学者讨论接劲后的第一机(反映),有一定水平的师傅可以掠过不看,毕竟单纯的讲技法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对初窥门径以外的人反而是种羁绊,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下面分别略述。
一、引进落空
初入门最先接受的观念大多是讲放松和柔化,所以这类最常见,此引进落空即接劲后避实击虚的“避”。关键地方来了,初学者大多把避当退,把松当懈,把柔当慢(更多人或许虽理清路明,但眼高手低)。这三个误解一出,纵费十数年之纯功,接劲必败。实际上引进落空的关键只是一个对自己重心的把握,引进是手段,落空是目的,如果让对方黏着在自己重心上,后面的技法再精妙也无异于引狼入室。
二、截其未稳
这类接劲较上一类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引一截,殊途同归,其实是对对方重心的把握。听劲若不好,对方劲力已经坐实,初学者往往除了用自己重心硬顶外回天乏术;时机若不对,返回对方身上的劲,着力点位置不当,也会形成顶牛式的推手,所以这类截劲方法对听劲和时机都要求较高,需要习练者在长期的摸索中体会贴着对方劲力重心“滚动”的感觉,通俗说就是在对方劲力出来的时候,以这点为中心划一个※字,以横破竖和以竖破横,达到后发先至的目的。
三、掤中求变
把上述两类简单理解成一退一进的话,那么这类掤中求变的接劲方式可以算作一个中和。先要理解这个“掤”字,不是接触那点感觉硬邦邦,叫人推之不动才叫掤,拳论讲“不丢不顶”叫掤、“一气伸缩”叫掤、“无过不及”叫掤、“里撑外裹”叫掤、“阴阳互济”叫掤、“鼓荡开合”叫掤……,总之是在矛盾中讨消息。如果丢掉了对立面的任意一方,这一“掤”将直接演化成上述两类接劲方式,后面的“变”字便无从谈起。对于初学者,我还是用一句话来简明概括,所谓掤中求变,就是通过自身各个部位的相互聚散变化来接劲,是对自身重心和对方重心的双重调整。初学者应该着意于身体各部位紧松的转换和意气吞吐八面的觉知,这种说法虽然不究竟,但能给初学者一个相对直观的印象。
再次重申,接劲双方都是自由活动的人,所以推手中的接劲方式没有明显的次序和一定之规,形成的风格也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混而为一,一而再三,运用之道,存乎一心,微妙之处,非笔墨所能形容,这是一个渐悟和顿悟并存的过程,任何一类都需要习练者长期的经验积累,最忌执着技法,看做死物,似数理化公式般套用。
略把我对推手意象上的体认不揣浅陋,随笔放言,附在下面,敬请方家指正。
山岳之巍峨。在挺拔陡绝。屹然耸立。惊涛之慑人。在层叠相催。无孔不入。八面支撑若山。得势利导如水。珠行九曲。周流六虚。上擎彼力。下沉己根。松而不懈。整而不僵。听劲若虚。放之意远。君居九五。借调百官。根尘安位。七情弗扰。四体相合。中道从容。不逞血气之能。不慕玄玄之境。泛舟性海。沉浮无心。潇潇夜雨。琴音几人聆。

——赤峰市孙式太极拳研究协会 福刚

二〇〇八年十月七日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