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孙禄堂祖师文章 > 正文

太极拳学——孙禄堂

2013年11月11日 孙禄堂祖师文章 ⁄ 共 2045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21,478 views 次

太极拳学

影印版电子书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03Jom

自序

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最为后天而有象。先天元气,赋予后天形质,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先后天合一之形体也。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风、寒、署、湿、燥、火也),七情所感。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祛其病,静坐以养其心,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基虚灵之气。追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
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之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和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耳、:其中本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棚、摄、挤、按、采、例、肘、靠,即八卦也。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
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炎。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式,至前清道、咸年间,有广平武禹襄先生,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清平先生者,精于是技,不惮远道,亲往访焉。遂从学数月,而得其条理。后传亦舍先生。亦舍先生,又作五字诀,传郝为真先生。先生以数十年之研究,深得其拳之奥妙。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惟前人只凭口授,无有专书,偶著论说,亦无实练入手之法。余自维浅陋,不揣冒昧,将形意拳、尸又卦拳、太极拳,三派各编辑成书,书中各式之图,均有电照本像,又加以图解,庶有志于此者,可按图摹仿,实力做去,久之不难得拳中之妙用。书中皆述诸先生之实理.并无文法可观。其间有外错不合者,尚祈海内明达,随时指示为感。

民国8年10月(1919年10月)
河北完县禄堂孙福全谨序

太极拳之名称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圈者,有形之虚圈O 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

凡例

是编分为上下两编,提纲挚领,条目井然。上编次序,首揭无极太极之学,内含阴阳、动静、五行之理论,以无极式为之根,以太极式为之体。斯二者,乃拳中万式之基础也。由第三章懒扎衣至第九十六章双撞捶之式,为太极流行之体也。又由无极发源之始说起,以至九十八章无极收势为太极之式还原终。是为上编之条目。
下编标举太极化生万物之道。以棚、撅、挤、按为采、捌、肘、靠各式之纲,以五行、八卦、十三式为太极之用,又为万法之纲也。上编单独练习,是全其体,下编对手,是全其用。以二人打手分甲乙上下之式,各开门起点、进退伸缩、变化诸法,一一详载。打手时,凡一动一静,按此定法,不使紊乱,则此拳之全体大用功能,庶几近于道矣。
是编,上编一气流行,一动一静,分合上下,内外如一,谓之练体,为知己功夫。下编二人打手,起落进退,左顾右盼,纵横联络,变化无穷,谓之习用,为知人功夫。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之谓也。
是编拳术不尚血气,纯任自然,不能伤其后天之力,专以善养人之浩然之气为主。
是编专讲究为修身而作。凡我同胞,无论何界,男女老幼,皆可习之。身体过濡者,可以使之强,过刚者,可以使之柔‘。或有身体极弱及有劳伤病症者,或因他种拳术,非血气之力不能练习者,亦均可以练之。将气质驯至中和,气固而神自完,祛病延年,可操左券。
是编将拳中功用、名称源流、动作次序、始末诸法贯为全编,一一说明,使学者虚心研究,方知拳中一气贯通之奥妙。
是编每一式各附一图,使太极拳之原理及其性质,切实发明,以达太极拳之精神,能力巧妙,因知各式互相联络,总合而为一体,终非散式也。
是编虽粗浅之言,可以明拳术极深之理、简约之式。可以通拳术至妙之道。
附图均用电照本像(图略),使初学者可以按像摹仿。虚心练习,久则玄妙自见,奇效必彰。世有同志者,余将馨香祝之。

第一章无极学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浑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至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圣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原注:一气者即太极也)。十三势者,(手朋)、(手履)、挤、按、采、(手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手朋)、(手履)、挤、按(原注: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手列)、肘、靠(原注: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原注: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为十三势,此太极拳十三势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为体、用,以太极架子、进、退、顾、盼、定言,谓之体。以(手朋)、(手履)、挤、按、采、(手列)、肘、靠言,谓之用。又或以五行谓之经,八卦谓之纬。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已。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手足动作,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常缠手,功久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

无极学图解

起点:面向正方,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如图是也。两足尖亦不用力抓扣,两足后根亦不用力蹬扭,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无往来动作之节制,身心未知开合顶劲之灵活,但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联兆。

第二章太极学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太极学图解

起点:两手下垂,两肩松开,右足尖向里扭直,与左足成为四十五度之形式。头与右足向里扭时,同时亦向左边扭转,两眼向斜角看去。将心稳住,气往下沉。腰用意塌住,要自然,不可用拙力塌劲。头扭之时,要与心意、丹田、上下内外,如同一气旋转之意。舌顶上颖,谷道上提。如此则谓之转乾坤、扭气机,逆运先天真一之气,此气名之曰太极。先哲云:“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观此,则圣贤仙佛以及内家拳术,无不当有其极,无不当保其极,更应无所不用其极,不然而欲修至身体轻灵,内外一气,与太虚同体难矣。

第三章 懒扎衣学图解

第一节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划两条弧线,划至离丹田处(即小腹)二三寸许。

第二节

前式似停而未停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划弧线。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划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返划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屈。弯至里屈圆满,上下似半月形。腰要塌住劲(昔人云:“以腰为主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此意也),两腿里根同时往回缩劲,右足后根极力往上蹬劲(语云:“劲起于脚跟”,亦此意也),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将两肩松开,再将气力用意往回收缩,用神逆运于丹田,则心自然虚灵矣)。

第三节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足后根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出,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即是松开两肩)。两股前节要有力。以上蹬顶伸缩,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先哲云“虚灵顶劲”是也。又云“不丢不顶,引进落空”是打手用法之意,不在此例。右足于两手伸时,亦同时向前跟步,足尖着地。离前左足二三寸许,停住。左足于右足迈时,亦渐渐满足着地。两手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眼随着两手当中看去。
第四节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神气收敛人骨,是此意也)。再将两手一气往右边,如划平弧线,右手划至与右肩平直,左手心与右胳膊里屈相齐,左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如螺丝轴之意。左足尖与身手同时向右边旋转,右足根亦同时徐徐着地。两眼望着右手看去,不可停住。

第五节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根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如转一圆圈相似,转至两手心向外。左手心离着右手里腕二三寸许,两手再一气往前推去。两胳膊略弯屈点。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离右足二三寸许。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两足尖均对斜角,两眼仍看前右手,微停。腹内要虚空(即是松静),舌顶上领,谷道上提。腰要塌劲,足蹬劲,头顶劲(古人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闻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是此意也),两肩两腿,里根缩劲仍如前。亦皆是用意,不是用拙力,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学者不可忽也。
第四章开手学

即将两手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两手大拇指离胸前一二寸许,平着往左右分开,开至两手虎口与两肩尖相对,两手五指俱张开,微停。

第五章合手学

即将右足尖仰起,足后根着地,亦如同螺丝轴旋转之意,向着左边扭转,扭至足正直。身子扭转要一气,不可有忽起忽落、间断之形式。劲要平和,不可有努力乖决气象。再两手于右足扭时,要同时亦如同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往一处合,合至两大手指相离寸许,两手心空着,仍如同抱着圆球相似。两腿要弯屈,右足着地,左足后跟欠起,足尖着地,停住。两眼看两手当中。身体动作,阴阳要得宜。手足扭转开合要自然周身不可有一毫勉强之力。

第六章单鞭学

先将两手腕往外扭,再从心口横平着,如报长杆,往左右徐徐分开到极处,两手心朝外,两手掌直立,两手指与眼相平。两眼看右手食指梢。左足当两手分开之时,亦同时往左边迈去,斜横着落地。左足横直着,左膝与左足跟成一垂直线。两腿里屈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身子仍要直,两肩要松开,两腿里根亦要松开缩劲。两肩两腿里根均松开,腹即能松开,腹松开气即能收敛人骨,神舒体静。腹内之气不可骤然往下压力,要以意运气,徐徐下注于丹田。道德经云:“绵绵若存。”亦是此意也。
先将全身重心移在左腿上,腰塌住劲。随后将左手手心朝外着,如划上弧线,划至手背靠着头天庭处停住;右手与左手同时,亦如划下弧线,划至拇指根,靠着丹田气海处(即小腹)停住。右足亦与两手同时往左腿处合并,两腿似挨未挨,足尖落地,与左足尖相齐,两足相离半寸许,两腿弯屈似半月形。身子仍直着稳住,两肩两腿里根于两足两手动时,俱要松开。腹亦松开,内中之气不可用压力往下沉,要以神贯注。身子形式虽停而意仍未停。再换式总要一气贯串,学者不可不知。

第八章白鹤亮翅学

第一节

再将左手从头部往下落,落至心口下边,肘靠着胁,拇指根靠着腹,停住。右手腕往外扭,扭至手心朝外,从小腹处与左手同时,自左手外边往上起,起至头部,手背靠着天庭处。右足与两手同时往前迈步,足后跟着地。两足之距离,由自己酌定。右足落地时,身子直着,不能移动重心为至善处。腰塌住劲,两肩两腿里根,皆用意往回缩劲,然不可显缩,头顶不可显顶,心中虚静,空空洞洞,要无所联兆,不着意思,自然稳住,方为神妙。

第二节

再将右手拇指根,离着右边脸似挨未挨着,从头处往下落,落时肘要直着往下坠,左手从心口下边,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靠着身子微微往上起,起至心口,与右手相表,两手拇指,相离寸许。右足与两手起落时,足尖徐徐着地,将重心移在右腿上。左足后跟与右足尖落地时,亦同时欠起,往前跟步,跟至右足跟后边,仍足尖着地。腰塌住劲,两手一与身子一气着,徐徐往前推,推至两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两眼看两手当中,停住。

第九章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十章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十一章搂膝拗步学

先将左手五指往右边落,再从心口右边往下斜着搂一弧线,搂至左胯处,拇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拇指离胯一二寸许,左足于左手搂时,同时往左边斜着迈去,足后跟着地。右手与左手五指往右边落时,手心仍朝里着,与开手式相似,同时往右边开去,开至大指与右肩相平,再即速将食指梢从右口角寸许往左边推去,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屈非屈,食指梢与口相平。右足与右手同时往前迈步,迈至左足躁骨前落下,足尖着地。左足俊右足迈时,足尖徐徐着地,两眼仍看前手食指梢。腹内侯左手楼时,即速松开。以上皆是用神气贯注,不可用拙力。身子仍直着,重心移在左腿上。式微停,而内中之意仍不断。腹内松开时,如同手提纱灯,从顶直着往下按,按至形式圆满,内里虚空着。圆满喻周身无亏,虚空喻腹内松开之意。虽然比喻,总在学者,神而明之也。

第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

先将两手五指俱伸直,手虎口朝上着,右足即速再往后撤步,足尖着地,撤步之远近,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随即将右手往回拉,拉至心口前停住。左手于右手往回拉时同时往前伸去至极处。左足亦同时往后撤,撤至右足前边,足后跟与右足相离半寸许,足尖着地,停住。右足后跟,亦与左足往回撤时着地。惟是身子往回撤时,神气稳住,不偏不倚,腹内松静,周身轻灵,如同悬空之意。内外要一气着往后撤,不可散乱,练者宜深思之。

第十三章 进步搬拦捶学

先将左手往左胁搂,左足子左手楼时,同时往前迈步,右手同时手心向上,从左手下面向前伸至极处。随后右手往右胁楼,右足亦同时往前迈步。式子不要停。再将左手往前出去,又往下扣,如同‘扣人的手相似扣去。左足仍于左手扣时,同时往前迈步,右手握上拳,从右胁于左手往下扣时即速往左手腕上边直着打出去,拳与心口平,左手背朝上着,于右手往前出时,同时往心口里来,左手里腕靠着心口。右足于右手出去时,亦同时跟步,离左足后跟一二寸许停住。两眼看右手食指中节,身体形式如图是也。右拳往前打时,两肩不可往下硬垂劲,两肩两胯里根及腹内仍是松开,精神贯注。身式要中正,意气要平和而不可乖谬。

第十四章 如封似闭学

先将右手往回抽,左手于右手往回抽时在右胳膊下边挨着,同时往前伸去。两手一抽一伸,至两手相齐为止。两手腕均向外扭劲,扭至两手心朝外。右足于右手抽时,亦同时往后撤步,撤至两足相离远近,量自己身子高矮而定,足落地时,总不移动周身的重心为至善处。随后两手于左足撤时,同时往回抽,两大指相离寸许,抽至心口,轻轻靠住。左足撤回时,足尖着地,足后跟离右足寸许,两腿里屈要圆满,似半月形。但是身子往回撤时,要一气着,身子如同立在船上,面向西看。船往东行,要一气撤回,身子要平稳,不可忽起忽落,高矮要一律。

第十五章 抱虎推山学

再将两手心朝外着,一齐往前推去,与心口平,两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两眼看两手当中,停住。左足于两手往前推时,同时极力往前迈步,右足亦随后紧跟步,离左足一二寸许,身子高矮与前式仍是一律,勿散乱。腰要塌住劲,又要松开劲。周身内外之气与劲,仍如前松沉。外形虽微停,而内中之意不可止,是在学者意会之。

第十六章 开手学(右转)

即将左足尖仰起,足后跟着地,亦同螺丝轴旋转之意,向着右边扭转,扭至左足正直。身子扭转亦总要一气,不可有忽起忽落、间断之形式,劲亦要平和,不可有努力乖庚之气象。再在两手于左足扭时,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有往外放大之意,两手大指离胸前一二寸许,平着分开,开至两手虎口与两肩尖相对,两手五指俱张开,微停。

第十七章 合手学(右转)

两手同时往一处缩窄,两手相离,两腿弯屈,两眼看处,身体动作,均与第四章第五章开合形式相同。但彼式身子是向左转,是右足转。此式身子是向右转,是左足转,因身足略有分别,故又另作此二图也。

第十八章 搂膝拗步学(右式)

先将右手五指往左边落,再从心口左边往下斜着楼一弧线,搂至右胯处,大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大指离胯一二寸许。右足于右手楼时,同时往右边斜着迈去,足后跟着地。左手于右手五指往左边落时,手心仍朝里着,与开手式相似,同时往左边开去,开至大指与左肩相平,再即速将食指梢从口角寸许往右边推去,推至胳膊似直非直,似屈.非屈,食指梢与口相平。左足与左手同时往前迈步,迈至右足胫骨前落下,足尖着地。两眼仍看前手食指梢。腹内之气,塌腰松档,一切神气,均与第十一章相同。

第十九拿 手挥琵琶式学(右式)

先将两手五指均伸直,手虎口朝上着,左足即速再往后撤步,一足尖着地。随即将左手往回拉,拉至心口前停住。右手于左手往回拉时,同时往前伸去至极处。右足亦同时往后撤,撤至左足前边,足后跟与左足相离半寸许,足尖着地,停住。左足后跟于右足往回撤时,足后跟亦着地。身子往回撤时,内外之神气轻灵一切,皆与第十二章相同。

第二十章 懒扎衣学

身体动作,两身转圈,两足起落,腹内一切之劲性情意,皆与第三章徽扎衣,第五节式相同(见第三章“徽扎衣学”第五节)。

第二十一章 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二十二章 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二十三章单鞭学

见第六章“单鞭学”

第二十四章肘下看捶学

将左手仍用掌往前极力用意伸住,腹内亦用神气贯注,身子不可有一毫俯仰之形。随后将右手握上拳,胳膊如同藤子棍屈回,靠着胁,拳从脐处往前左肘伸去。右足于右手伸时,同时往前迈步,至左足里边当中落下,足尖落地,两足相离半寸许。两手同时往前伸住,两肩与两胯里根亦用意往回缩住。伸缩总要一气,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右足往回撤,足尖着地,左足随后亦往回撤,撤至右足前边落下,两手仍伸住,不可移动。两足往后撤时,身子之形式,各处之劲,虚灵之情,两足相离之远近,均与第十二章手挥琵琶式相同。

第二十五章 倒撵猴左式学

先将左手往胸前处来,大指至胸前二三寸许,将手心往下扣,右手于左手往胸前来时,手心朝上着,同时往右边斜着往下落。右足亦于两手扣落时,同时将足尖欠起,足后根着地,如螺丝之意往里扭转,扭至足尖或正直或微往里扣着点,足尖落地。再将左手从心口斜着,往左边搂一弧线,大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楼至大指离左胯一二寸许。左足于左手搂时,同时亦斜着往左边迈步,足后根落地。再将右手手心向上着,往上抬起,起至与右肩相平,手心再向里着,五指俱张开,食指梢从右口角往前推去。两手之曲直,皆与搂膝拗步相同。右足亦于右手往前推时,同时往前跟步,跟至左足中间,相离四五寸许落下,足尖着地。此式自两手、两足动作始末,要一气串成,内中并无间断,如同圆球滚一周圈,无有停滞之意。内中之气,自胸至丹田,与坐功坐至静极时腹内如空洞相似,周身之神气,全注于丹田祝住。故内家拳与丹学实相表里,内中之气,诚有确据,并非空谈。实地练习,功久自知。

第二十六章倒撵猴右式学

先将左足尖欠起,足后根亦如螺丝之意,往里扭转。足之形式,与左式转右足根之形式相同。再将右手往右边,斜着搂一弧线,大指、二指撑开,如半月形。楼至大指离右胯一二寸许,再将左手心向上着,往上抬起,起至与左肩相平。手心再向里着,五指张着,食指梢亦从左口角往前推去。两手之形式、两足之距离、周身之动作、内外之气劲,均与左式相同,左右循环之式,数之多寡,各听其便,不拘一定。

第二十七章手挥琵琶式学

见第十九章“手挥琵琶式学”。

第二十,、章白鹤亮翅学

见第八章“白鹤亮翅学”。

第二十九章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三十拿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三十一章搂膝拗步学

见第十一章“搂膝拗步学”。

第三十二章手挥琵琶式学

见第十二章“手挥琵琶式学”。

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学

第一节

先将右手往后划一弧线头顶,与前耍一气着往下按至头顶不可停住。再从按至两腿当中,离地七寸上下停住。左手于右手往后划时,同时往回抽,在左胯上、左胁下边,手心朝里靠住。再将左足于右手往下按时,同时往后撤,撤至足后跟与右足后跟似挨未挨之意,足后跟欠起,足尖着地。两腿微微弯屈着,两胯里根用意缩住劲,腰亦仍用意塌住。两眼看右手食指根节,腹内亦仍收敛神气于骨髓。身子虽有曲折之形式,而腹内总要含有虚空松开之意,无相挨之情形。

第二节

再将右胳膊往上抬起,起至手背靠着头正额处,身子亦同时直竖起,又将左手虎口朝上着,同时于胁下往前伸直,手虎口仍朝上着,与心口相平。左足与两手同时极力往前迈去,两足相离之远近,随人之高矮,总要两腿弯屈着,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两眼顺着左手食指梢看去,将神气沉住,且内外开合须要分明。虚实动静,务要清楚,不可有一毫之混淆,使内中之神气散乱不整耳。

第三节 三通背学(一式)

先将两足与身子并腰如螺丝形(即研劲),从前边往右转,扭转至面向后边,两手亦于身转时,同时右手从头处,往右后边又往前往下斜着落去,如划弧线,划至极处,手与肩相平直,手虎口朝上着。又左手心朝里着,亦同时从左边,亦如划弧线至头处,从头处往前、往下落去,划至极处,手虎口亦朝上着,亦与左肩相平直,两手心斜对着,两眼看两手当中。两足仍未离地基,两足之形式,与本章第二节图,左作右,右作左,两相互换之式同。两手之劲同时往前两肩亦虚空着往回缩,腰中之劲,微有往下塌之是取虚空之意也。周身内外之劲,神气收敛,气伸意往下沉,仍如前。

第四节三通背学(二式)

再将左足先往后微垫步,两胯里根并两肩极力往回缩住,再将右足极力往后撤,撤至左足后边斜着落下,如半八字形式。两足之远近,仍随人之高矮勿拘。两手再从前边,如揪虎尾之意,徐徐落在两胯里根。左足于两手往回揪落时,同时亦往回撤,撤至足后根在右足当中约二三寸落下,足尖着地。身子于两手往回揪时,亦徐徐往上起,头要往上顶。身子虽然起直,两腿总要有点弯屈之形。腹内之气仍要缩回丹田,腰仍要往下塌住劲。一切之伸、缩、顶、塌、揪等等之劲,亦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

第五节三通背学(三式)

再将两手同时靠着身子往上起,至心口上边,再往上又往前伸去,到极处勿停。左足亦于两手伸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尖往外斜着落下,亦如半八字形。两足相离之远近,身子仍不动,极力往前迈步,不能移动重心为妙。再将两手又往下落,仍到两胯里根处,右足于两手往下落时,同时往前迈去,至左足前边,足直着落下,足尖着地。两足距离之远近,仍要身子不起不落、不俯不仰、不能移动重心之情形。再将两手仍靠着身子往上起,至心口上边往前推去。两手推法,与第三章徽扎衣五节式相同。右足于两手推时,同时往前迈去落地。左足之跟步,两手之推法,两足之距离,亦与獭扎衣五节式相同。一、二、三节之式,练时不可有凹凸处,不可有续断处,总要节节相贯气串成,最为要着。

第三十四章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止乙十五章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三十六章单鞭学

见第六章“单鞭学”。

第三十七章云手学

第一节

先将左手,从左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右边划一下弧线,至右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足于左手划弧线时,同时微往右边迈去落地,足尖仍往左边斜着点。

第二节

再将右手从右边,胳膊靠着身子,往左边划一下弧线,至左胳膊里根处,似停而未停。左手再从右胳膊里根处,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往左边划一上弧线,从眼前边,划至左手原起处,似停而未停。右足于右手划时,同时足尖仍往左边,微斜着点迈去,两足相离二三寸许落下。两足之形式,足尖仍向左边斜着点。再右手往右边划时仍如前,左足再往左边迈去之形式亦如前。惟左足落地之远近,随人之高矮,仍不能移动重心为至善。两手、两足循环之式,仍如前。两手之形式,如同两个套环圈相似,循环不已。数之多寡自便。但云手时,腰要极力塌住劲,身子微有向下坐之形式。左手往右,随着往右,右手往左,随着往左,要与两胳膊一气,随着摇动。外形虽然摇动,而腹内之松空,及神气注于丹田,与动作之虚灵,并各处之劲,亦仍然如前。

第三十八章高探马学

第一节

仍再接云手式。两手从左边往右边云时,左手到心口处,胳膊靠着身子,右手亦仍到原起处。左足随着两手往右边云时,同时往回来,落地离右足一二寸许,与右足成一丁字形式。右手再从上边往下落,仍如划下弧线,到右胯处不停,即速往上抬起,手与心口相平直,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左手仍在心口前边,两手心俱朝里着。右足于右手往上抬时,同时斜着往前边迈去落下,足尖着地,足后跟离左足一二寸许,两足仍成为丁字形式。身子高矮与前仍一律着,两腿亦仍微屈着点。身式似停而未停。

第二节

即速将左手往里扭,扭至手心朝上。右手与左手同不时,亦往外扭,扭至手心朝下,两手如同抱着一大圆球相似。两手心上下相离三四寸许,两手离心口一二寸许。两足尖于两手扭时,亦均向左边扭,扭至两足正直,或足尖微向左边斜着点亦可,不必拘泥,右足尖仍着地。

第三节

再即速将两手腕往外拧,拧至两手之形式如第五章合手式相同,惟身体之形式如前。一切之神气与劲,亦仍如前式微停,而意仍未停。凡各式,外面虽有停之形式,而内中之意仍未停,以后均仿此。

第三十九章 右起脚学

再将两手如单鞭式分开,右足于两手分开时同时踢起,起至与右手相交。两眼望着右手看去。腰微往下塌,腹内松开,气亦要往下沉,式不停。即速将足落回原地,满足着地。两手于右足落时,同时往一处合,形式与第五章合手式相同。左足后根亦即速抬起,足尖着地,眼亦扭向左边看,式微停。

第四十章 左起脚学

即速将两手如右式分开,左足踢起,亦与右足踢起相同,手足相交亦相同。又即速将左足落回原处,根尖仍着地。两手亦往一处合,形式如右式。又即将右足并身子微向左转,两眼往左边正面看去,式微停。

第四十一章 转身踢脚学

再将左脚踢起,两手分开,手足相交。两眼看处,腹内之神气,皆与第四十章式相同。

第四十二章践步打捶学

即将左足极力往前落地高矮,落地足尖往外斜着。两足相离远近左手于左足落时随人之同时再往下边左胯处楼回停住。再将右足往左足前边迈去,落地之时,足尖亦往外斜着点,两足之距离,亦随人之高矮勿拘。右手于右足迈时,同时从后边往右耳处不停,再从右脸前边一气着往下楼去,至右胯处停住。左足再往前迈去落地,足尖直着,两足之距离仍随人之高矮。左手于左足迈时,同时从左胯处往上起,起至脸前,再往下搂至左胯处,如前停住。再右手握上拳,于左手搂时,同时从右胯处往后边如划圆弧线,从耳旁再往前往下,从两腿之中间打下去,至左膝下边停住。两眼看右手。右手往下打时,身子随着往下弯屈,腰总要极力塌住,腹内亦极力松开。以上楼手、落足、迈足,均要一气着。学者宜细悟之。

第四十三章 翻身二起学

先将左足往里扭,扭成半八字形,即速将右手于左足往里扭时,同时从前边往后边,如划上弧线,从头顶前边过去,身子亦一气随着往右边扭转。再右手从头顶前边往下落时,右足同时微往前迈步落地,足尖朝外斜着,亦如半八字形。左手于右手往下落时,亦同时从左胯处往上起,再从左脸处往心口前边搂下去,仍楼至左胯处停住。左足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极力往前迈步,迈至右足前边落下,足尖朝外斜着,仍如半八字形式。两足之距离,亦随人之高矮。再右手落到右胯处,不停,于左手往下楼时,同时自右胯处往上来,手腕往外扭着,如划一小圆圈之意,至右口角处,手心朝外,不停,右足再从后边提起,往前踢去。右手在右足往前踢时,同时从口角处往前出去,望着右脚面拍去。手足相交之式,手足高矮与心口相平。式不停,即将右足撤回,撤至左足后边来,足尖对着左足后根,足尖着地。右手不回来,仍直伸着。左手于右足往后撤时,同时往前边出去伸直,右手仍在前,左手仍在后,两手心俱朝里斜对着。腰微往下塌劲,微停。自扭足、翻身、楼手、踢足,至塌腰,是一气呵成,不可间断。

第四十四章 披身伏虎学

先将左足极力撤回,至右足后边,落地仍是半八字形式,再随即将两手同时一气着往下、往回拉。拉时之情形,两手如同拉一有轮之重物,拉着非易亦非难之神气。身子又徐徐往上起,头亦有往上顶之形式。身子虽然往上起,而内中之气仍然往下沉注于丹田。所以拳中要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也。身子往上起为顺,气往下沉则为逆矣。再右足于两手往回拉时,同时往回撤,撤至左足外一二寸许落下,足后根对着左足当中。两手拉回时不停,再一气着从左胯处,往右边抡一圆圈至前边,落在小腹处,亦不停,即将两手腕往外撑,又往下塌,两手梢往上仰起,两手之形式,如第五章合手图式。左足于两手往下抡落时,同时将足往里扭,足尖着地。右足与两手往下塌时,同时略抬起,足尖朝斜着落下。仍如半八字形式。两腿弯屈如剪子股形式,左膝微靠着右腿里屈。身子与两手腕往下塌时,腰也同时往下塌。身子仍直着,式微停。两眼往前看去,周身内外之神气如前。

第四十五章 左踢脚学

先将两手如单鞭式分开,左足于两手分时同时往正面踢去,手足相交之形式,并神气,与第四十一章转身踢脚之形式相同。

第四十六章 右蹬脚学

左足不落地,即速将腿屈回,身子向右转,左足落在右足后边,落地足横着,或往里扣着点,不拘。两手与身子向后转时,同时往一处合并,形式并与合手式相同。右足亦与身子向后转时,同时足后根欠起,足尖着地,身子转过来再蹬脚(见第三十九章“右起脚学”)。

第四十七章 上步搬拦捶学

即将右足落在落下。两足之远近前边,足尖向外斜着,如半八字形可过,亦不可不及。仍随人之高矮,惟是神气身形不再往前上左步,后右足紧跟步,左手往下搂,右手挽回右胁,再往前打去。此式与第十三章进步搬拦捶,上下内外均皆相同,但前章之进步搬拦捶,系进三步,此是上左一步,故有进、上搬拦捶之分别耳(见第十三章“搬拦捶学”)。

第四十八章如封似闭学

见第十四章“如封似闭学”。

第四十九章她虎推山学

见第十五章“抱虎推山学”。

第五十章 右转开手学

见第十六章“开手学”。

第五十一章 右转合手学

见第十七章“合手学”。

第五十二章 搂膝拗步学

见第十八章“楼膝拗步学”。

第五十三章 手挥琵琶式学

见第l 一九章“手挥琵琶式学”。

第五十四章 懒扎衣学

见第三章五节“懒扎衣学”。

第五十五章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五十六草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五十七拿斜单鞭学

即将左足往斜角迈去,两手分开,及身之形式,仍与第六章单鞭式相同。
第五十八章 野马分鬃学

先将左足极力往后边撤,落地足尖向外斜着。左手于左足往后撤时,同时往下落到小腹处。从小腹处,再往上起,至心口右边,再往上起,至眼前头,再从眼前头,仍往左边落下去,如划一圆圈形式。右手侯左手划到心口右边时,亦往下落至小腹处。从小腹至心口左边,从心口左边再往上起,至眼前边,从眼前边,仍往右边落下去,亦如划一圆圈形式。再右足亦于右手从小腹处往上划时,同时往左足处来。足尖往里合着点落下,足尖着地。两足之距离,四五寸许。式不停,即速再从左足处,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斜着往右边迈去,落地足尖往外斜着。又两手在前边,手心朝外着,如同两个圆圈相套之形式,如是也。再将左足往前极力斜着,如返弧线形式迈去。如是也。落地足尖仍往外斜着,左手仍与左足同时,如前划一圆圈。右足候左足方落地时,亦往前直着极力迈去,落地足尖往里扣着点。右手与右足迈时,亦如前划一圆圈形式,两手仍如前两圈相套之形式。但划第二个套圈时,右手划到心口右前边,左手划到心口左后边,即速往右手腕去。两一手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往前如第三章第五节徽扎衣式推去相同。左足亦于两手推时,同时亦往前跟步。落地两足相离之远近,及一切之劲,仍与第三章第五节徽扎衣式相同。微停。

第五十九章 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六十章 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六十一章 单鞭学

见第六章“单鞭学”。

第六十二章 右通背掌学

即将左手从左边,往上如划一上弧线,划至头处,手背紧靠正额处。身子往右转,左足于左手往上划时,同时如螺丝形往里扣,扣半八字形式,右足亦同时,如螺丝形往外扭,足尖往里扣着点,两足仍不离原地。右手于左手往上划时,极力虚空着往前伸劲。两眼顺着前右手食指看去,两肩里根并两胯里根,亦同时极力虚空着,往里收缩。收缩之理,喻地之四围皆高,当中有一无底深穴,四面之水皆收缩于穴中之意。是在学者体察之。

第六十三章 玉女穿梭学

第一节

将右手往回抽,抽至里手腕到心口处。左手于右手往回抽时,同时手腕往里拧着往下落,落至右手梢上边,手心朝里着,两肘靠着胁。右足于两手抽落时,同时亦略往回来,落地足尖往外斜着,如半八字形式。两腿要略弯屈点,两眼顺着左手看去,不停。

第二节

再将左手腕往外拧着,往上翻起,手背靠着正额处。左足于左手往上翻时,同时再往斜角极力迈去。右足于左足迈时,随后紧跟步,落地两足相离二三寸许。右手在心口处,于左手翻时,并左足迈时,要与身子一气,有往前推去之意。胳膊靠着身子,手略往前推出去,不必太远。

第三节

即速将左足极力往里扭扣,再将左手于左足往里扣时,同时往下落,落至里手腕到心口处。再右手于左手往下落时,同时手腕往里拧,又往上起,起至左手梢上边。手心朝里,两肘仍靠着身子,于左足扣时,一气着往右转。再将右手腕往外拧着,往上翻起,手背亦靠着头正额处。右足于右手往上翻时,同时往斜角极力迈去。左足于右足迈时,随后亦紧跟步,落地两足相离二三寸许。左手在心口处,于右手翻时,并右足迈时,同时亦与身子一气着,往前推去之意。胳膊仍靠着身子,手略往前推出去,不可太远。

第四节

再将右足略往前迈去。即将右手于右足迈时,同时往一下落至心口处。左手于右手往下落时,同时往里拧,又往上起,起至右手梢上边。手心朝里,两肘亦紧靠着胁。形式与本章第一节相同。再左足斜着往左边迈去,左手腕往外拧着,往上翻起。右足跟步,两足相离远近,及一切之形式,并神气意,亦皆与本章第二节相同。

第五节

再将身子向右转,形式两足、两手动作,并一切之劲,亦皆与本章第三节式相同。但前三节,右足是往斜角迈去,此式右足是往正面迈去,以上练法虽分五节,其理前后,亦皆是一气串成。

第六十四章 手挥琵琶式学

先将左足极力往后撤,两足落地之远近,之高矮不拘。再将右手从头处着往前往下落去,胳膊伸直,,于左足撤时,随乎人同时斜与心口平。左手与右手同时,亦往前伸。左足往后撤时,右足随着亦往后。两手并两足落地远近及身法,均与第十九章手挥琶式相同。

第六十五章 懒扎衣学

见第三章“懒扎衣学”第五节。

第六十六章 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六十七章 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六十八章 单鞭学

见第六章“单鞭学”。

第六十九章 云手学

见第三十七章“云手学”。

第七十章 云手下势学

云手不停式。将右手云到心口左边时,身子往左转正。左手于身子转时,同时往下落,如划弧线到小腹处不停,大指根靠着身子往上起。再右手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略往前伸去点,左手再从右手上边将左手中指盖于右手食指上。再两手前后分开,左手往前推去,伸直与心口平,右手往后拉至右胯处,大指靠住。两手前后分时,身子直着,同时徐徐往下矮去,腰要塌住劲。左足亦于两手分时,同时往前迈步,足后跟着地,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乎人之高矮。两腿均要弯屈,右腿作为全体之重心。两眼望着左手看去,腹内松开,手足肩胯,亦不要着力。

第七十一章 更鸡独立学

第一节

将右手从右胯处,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往前往上划一弧线。划至手梢与头齐,手梢朝上,大指离脸二寸许。身子于右手划时,同时往上起。右腿极力与右手同时往上抬起,足尖要往上仰着,足后根往下蹬着。腰亦往下塌劲,头项稳住。心中虚空用意往上顶劲,两肩亦要用意往下缩劲。胳膊肘与膝相离二三寸许。左手于右手往上划时,同时如划下弧线,往下落至左胯处,手梢朝下。两眼略用意往上看手梢,式微停。

第二节

先将右足略往前往下落去,腿仍屈着,身子直着,随着右腿落时,腰塌住劲往下锉去。右手于右足落时,同时从头处往下落,亦如往下划弧线,右手落至横平时不停。再左手从左胯处,如本章第一节,右手往上起划一弧线相同。亦划至手梢与头齐,手梢朝上,大指离脸二寸许。左腿于左手往上划时,同时极力往上抬起,亦如本章第一节右腿抬起相同。再右手落至横平时,于左手往上起时,同时往下落,至左胯处,手梢朝下。两眼微用意往上看左手梢。再头、手、足、肩、胯,并身子起落,均与本章第一节式相同。式微停,再换式。左右不拘数,勿论数之多寡,总要练至左式为止。

第七十二章 倒撵猴学

见第二十五章“倒撵猴左式学”, 及第二十六章“倒撵猴右式学” 。

第七十三章手挥琵琶式学

见第十九章“手挥琵琶式学”。

第七十四章 白鹤高翅学

见第八章“白鹤亮翅学”

第七十五章 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七十六章 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七十七章楼膝拗步学

见第十一章“搂膝拗步学”

第七十八章 手挥琵琶式学

见第谙一二章“手挥琵琶式学”。

第七十九章 三二通背学

见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学”第一、二、三、四、五节。

第八十章 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八十一章 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八十二章 单鞭学

见第六章“单鞭学”。

第八十三章 云手学

见第三十七章“云手学”。

第八十四章 高探马学

见第三十八章“高探马学”。

第八十五章 十宇摆莲学

高探马至如第三十八章第二节式时,不停,即将左手腕往外扭,右手腕同时往里扭。右手翻在下边去,左手翻在上边来。于高探马二节式,两手上下互换。右足于两手扭时,同时足尖往外斜着摆去,不离原地基。随后再将左足往里扣着迈在右足处,两足成为倒八字形式。两足尖相离一二寸许。身子随着左足迈时同时向右转。右手于左足迈时,亦同时往外扭,扭至手心朝下。左手仍在上,右手仍在下,两手心亦俱朝下着,在心口处。式不停,即将右腿极力抬起,脚面挺住劲,脚面朝外着,足心在左膝上边,离腿一二寸许不停,即速往右边斜角摆去。落地两足之距离,随乎人之高矮。两手于右腿抬时,同时如单鞭式,横着分开。两眼望着前正面看去。身中之劲如前。此拳内勿论时开如何形式,皆不外乎头顶、足蹬、腹松、塌腰,并两肩腿里根松缩之理,身体力行,是在学者。旧式两手分时,又右腿往外摆时,左手拍右脚面一掌,今不拍,因无大关系,然拍否仍听学者自便可也。

第八十六章 进步指档捶学

先将两眼望着前边低处,如同有一物看去。随即将两手往前伸着,往一处并去,将左手扣于右手腕上,右手卷上拳,右拳如同指着两眼所看之物之意。再将左足于两手合并时,同时往前迈去,次迈右足,或两步,或四步均可,勿拘。总要右足迈在前为止。右足落地时,随后左足即速跟步,左足尖落在右足当中,足尖着地,两足相离寸许,身体三折形式,小腹放在大腿根上,两腿弯屈着,腰塌住劲,身子有往前扑的形式。手仍扣着右手腕,右拳极力往前伸去。如同指物一般,两足往前所迈之步,大小随人之高矮,不可大,亦不可小,总要不移动重心为妙。两足往前迈时,身体之形式,如同一鸟在树上,束着翅斜着往地下,看着一物飞去之意。两足行走时,腹内之神气,及各处之劲,均如前式微停。

第八十七章 退步懒扎衣学

先将左足极力往后撤,右足尖欠起。两手于左足撤时,同时往回来,随即再往前推出去。左足再于两手推出时,同时跟步。两手往回来及推出去,并跟步,一切之形式,均与第三章徽扎衣第五节式相,同见第三章“徽扎衣学”第五节。

第八十八章 开手学

见第四章“开手学”。

第八十九章 合手学

见第五章“合手学”。

第九十章 单鞭学

见第六章“单鞭学”。

第九十一章 单鞭下势学

先将右手腕往外撑住劲,手心朝下着,往右胯处来,左手心亦朝下着,与右手同时往下落,胳膊仍直着。身子与两手同时往下锉去。一切之形式,并神气鼓荡之情意,均与第七十章下势相同(见第七十章“云手下势学”)。

第九十二章 上步七星学

先将右手从右胯处如划下弧线,往左手腕下边出去,左手于右手到下边手腕时,同时两手收进怀里。离心口三四寸许,两手上下相交,如十字形式,两手指俱朝上着,两手心亦朝外着。右足于右手往前去时,同时迈在左足处,右足里胫骨与左足后根挨否,勿拘。两腿要弯屈着,身子直着,腰塌住劲,停住之形式,如图是也。

第九十三章 下步跨虎学

先将两手皆往下楼,左手搂在左胯处,右手楼在右胯处,不停。右足于两手往下楼时,同时极力往后撤,落地半八字形式。随后右手心朝里着,即速从右胯处往上起至眼前边。再从眼前,手心朝下着,如按气球相似往下按去。左足于右手往下按时,同时往后来,足尖着地,足后跟离右足寸许。右手往下按时,身子同时往下屈腿塌腰。再右手心仍朝下着,即速往上起,起时如同按着大气球,往上鼓起之意。左腿于右手起时,同时极力往上抬起,足尖仰着,身子与手足亦同时往上起,全身亦如同按着气球,往上起之意,式微停。

第九十四章 转角摆莲学

先将左足极力扣着,往右足尖前边落去。左手于左足落时,同时往右手处来,左手心扣在右手背上,两手离心口一二寸许。右足于左足落时,同时足后根欠起,足尖着地,足后根往里扭,身子同时亦极力往右转。再先将左足极力往里扭扣,随即右腿抬起,极力往右边摆去。左足再于右腿摆时,同时足掌极力往里扭。两手于右足往外摆时,同时用两手拍右脚面,拍时先用左手,次用右手,要用两下拍,响发连声,不要间断。身子是整右转一匝。式不停。

第九十五章 弯弓射虎学

先将右足往右边斜角摆着往下迈去,落地两足斜顺着。两腿之形式,右膝往前弓着点,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两手心相对,如同抱着四五寸高之皮球,一气着于右足落时,同时往下又往左边,如转一圆圈。转至上边,与脖项相平。两手心皆朝下着,往左斜角伸去,左手在前,右手在后错综着,仍与脖项相平。两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两眼望着两手中间前边看去。此形式之劲,各处要平均,不要有一处专用力,心内虚空,气往下沉,式微停。

第九十六章 双撞捶学

先将左足极力往前直着迈去两手轻轻卷上拳,手背朝上着,足后根落地。再将于左足往前迈时,同时用意拉回胸前一二寸许,两手相离二三寸许。随后两拳手背仍朝上着,如前边有一物,即速往前直着撞去。两胳膊似屈非屈,似直非直。心口对着斜角,两眼望着两拳当中,直着看去。右足于两拳往前撞时,同时往前跟步,足尖落地半八字形,与左足后根相离一二寸许。左足于两拳往前撞时,满足着地。腰塌住劲,两腿皆弯屈着,身子要直着点,式微停。

第九十七章 阴阳混一学

先将左手腕往里裹,裹至手心朝上,似半月形,拳与脖项相平。右手在心口处一二寸许,胳膊肘靠着胁。再左足于左手往里裹时,同时往里扭直。再右足即速往后撤,撤至三四寸许,落地成半八字形式。再左拳往胸前来,右拳于左拳往胸前来时,同时往里裹着往前伸去,左拳在里边,右拳在外边,两手腕相离半寸许。此时两手心皆斜对着胸,式不停,即将左拳往右手腕下边,往外挽去。挽至右手外腕,左手里腕,与右手外腕相挨。腰再往下塌劲,两腿要弯屈。两手外腕,于腰塌时,同时一齐外扭,两手腕与心口平。两手腕如十字形式,左手里腕,离心口三四寸许。左足于两手腕往外扭时,同时略往前迈点步,足后根着地。此时右足作为全体之重心,两腿仍弯屈着,两肩及两腿里根与腹内,均宜松开。头要虚灵顶住劲,舌顶上颖,谷道上提,意注丹田,将元阳收敛人于气海矣。

第九十八章 无极还原学

将两手同时如划下弧线往下划去。左手至左胯处,右手至右胯处,两手心挨住两胯。左足于两手往下落时,同时撤至右足处,两足里根相挨,仍还于起点九十度之形式。身子于左足往回撤时,同时往上起直。此时全体不要用力,腹内心神意俱杳,无一毫之思想,空空洞洞,仍还于无极,所谓神行是也(见第一章无极图)。

下编

第一章 太极拳打手用法

上卷诸式,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操练,将神气收敛于内,混融而为一,是太极之体也。此卷以八势含五行诸法,动作流行,使神气宣布于外,化而为八.是太极之用也。有体无用,弊在无变化;有用无体,弊在无根本。所以体用兼该,乃得万全。以练体言,是知己工夫;以二人打手言,是知人工夫。练体日久纯熟,能以遍体虚灵,圆活无碍,神气混融而为一体。到此时,后天之精自化,先天之气自然生矣。即使年力就衰,如能去其人欲,时时练习,不独可以延年益寿,直可与太虚同体。先贤云:“固灵根而静心,谓之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谓之武艺。”是此意也。以操手练用工纯,能以手足灵活,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神气散布而为十三式,至此时,血气之力自消,神妙之道自至矣。所以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妙用维何?即打手之著法,棚、撅、挤、按、采、捌、肘、靠八法也。总以棚、撅、挤、按四手,为打手根基正手。故先以硼、撅、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以后采、例、肘、靠四法,以及靠千万手法,皆由棚、攘、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古人云:“行远自迩。”所以先将四手浅近之打法,作个起点人门。亦不过使学者先得其打手之门径。若欲深求法中之奥妙,仍宜访求明师,用手引领,得其当然之路(深通此技者盖不乏人矣)。终朝每日常常打手,不数月,可以得其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要道。得其要道,可以与形意拳、八卦掌,并行不悖矣。并行不悖,合三家并用,能丢而不丢,顶而不顶矣。学者须细参悟之。

第二章 打手步法学

打手之步法有四:有静步,即站步也。有动步,即活步也。有合步,即对步也,即甲乙皆左皆右均是也。有顺步,甲右乙左、甲左乙右皆是也。初学打手,先以静步为根,以后手法习熟,再打动步为宜。合步、顺步,静动皆可用,勿拘。若打熟之后,动静合顺之步,随时所变,并起点之手法,左右随便所出,左右之式,亦随便所换,均无可无不可矣。古人云:“头头是道,面面皆真。”此之谓也。

第三章 打手起点学

甲乙二人对面合步打手:甲上手、乙下手。甲乙二人皆站无极式。

第四章 甲打手起点学

甲先进左步直着,左手在前,手心对着胸。右手心扣在左胳膊下节中间左单阴阳鱼形式,右手腕离心口四五寸许。

第五章 乙打手起学

乙亦先进左步直着,左手在前,手心对着胸。右手心扣在左胳膊下节中问,右手腕离心口四五寸许,如右单阴阳鱼形式。

第六章 甲乙打手合一学

甲乙二人将两形相合,正是两个阴阳鱼合一之太极图也。所以形式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也。动静者亦即《易经》阴阳相摩,八卦相荡之理耳。

第七章 乙(手履)手学

甲先将右手望着乙之面伸去。乙即将右手望着甲之右腕轻轻扣住。再左手与右手同时从甲之右胳膊下边,绕至胳膊上边,亦轻轻扣在甲之右胳膊肘上边,两手一气着往右边斜角掖去。二人之形式,如太极初动,是为分也,学者看图则知之矣(图61 )。

第八章 甲挤手学

甲即将右胳膊直着,手腕向里裹,裹至手心朝里。再即将左手与右手腕向里裹时,一气着往自己右胳膊下节中间挤去。两眼望着乙之眼看去。二人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劲,以后仿此。

第九章乙(手朋)手学

乙即将两手并身子,于甲挤时,同是不丢不顶着往回撤缩,将前足尖欠起,埃甲将身中之劲跌出,再按。

第十章

乙再即将两手一气着,往甲之左胳膊上按去。左手按在甲之左手背,右手按住甲之左胳膊肘上边,两手一气着往前按去。与形意拳“虎扑子”柔劲、扑法相同。

第十一章 甲(手履)手学

甲侯乙两手按时,身子往同缩,用左手轻轻扣住乙之左手腕。右手与左手同时从乙之左胳膊下边绕至上边,亦轻轻扣在乙之左胳膊肘上边。两手亦一气着,往左边斜角握去。

第十二章乙挤手学

乙即将左胳膊直着,手腕向里裹。裹至手心朝里,再即将右手与左手腕向里裹时,同时一气着,往左胳膊下节中间挤去。两眼望着甲之眼看去。

第十三章 甲绷手学

甲即将两手并身子,于乙挤时,同时不丢顶着往后缩。将前足尖欠起,侯乙将身子之劲跌出,再按。

第十四章 甲按手学

甲再即将两手往乙之右胳膊_仁按去,右手按住乙之右手背,左手按住乙之右胳膊肘上边,两手一气着,往前按去。
第十五章 乙(手履)手学

乙再(手履)、棚,甲再挤、(手履),仍按着前章之次序打去,循环不穷,周而复始,一气贯通。二人如同一个太极图形,动作相似,返来复去,不要有一毫之间断。休息要随便。

第十六章 二人打手换式法

再换右式打法,右式二人换为右足在前。打手侯乙撅时,甲不用挤手,速用自己之右手将乙之右手往回带,将左手亦即速绕在乙之右胳膊肘上边。两手如前左式撅法相同攘去。左足于右手往回带时,同时撤至右足后边,落下与左式步法相同。乙亦即速进右足用挤法,两手如左式挤法相同。以后甲再打报法、按法,乙再打撅法,仍与左式循环无端之式相同。此亦是初学打手换式之法,侯熟习之后,亦可以左右式随便更换不拘矣。

第十七章 二人打手活步法

静步熟习后,练习合步、顺步,皆可随便。手法仍与前静步打法相同,惟是足往前进时,先进前足,往后退时,先退后足。步无论合步顺步、前进后退,皆是三步。足进退与身手法要相合.〕往前进步之人,是按、挤二式,往后退步之人,是硼、撅二式。往来返复,亦是循环无穷。此手法步法,亦不过初学人门之成式。将此式练习纯熟之后,手法、步法、进退往来,随时随便所发,亦不拘矣。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