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重心落点的辩正—孙玉奎

2013年11月01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122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696 views 次

有师论重心落点的位置曰:“按照力学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线若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强的地方,就可以使双足踏地有力;这个约三分之一强准确些可以用黄金分割法来度量:即从实脚到虚脚约0.618的地方;从虚脚到实脚约0.382的地方。如果重心线位置超出了这个范围,即重心线位置小于了0.618或者说大于了0.382,就会出现虚腿过虚,实腿倾斜的现象”。

另有师论其位置曰:“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作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的着意之处。盘拳时,身中垂直线自始至终都在二至四点间运行,无论做什么动作,它都不应落到一、五点上。”

以上二师的观点都与《太极拳论》的“立如秤准”相悖。前者认为重心落点是一个点,实际是以静态桩功考虑的;后者认为重心落点在两足中间的一段的直线距离内活动,也不能适用于复杂的武技动作。譬如弓蹬步和仆步怎么说?金鸡独立、起腿、蹬腿等动作又怎么说?显然都不能圆其说。武技起为横,这个横字,包括应对八方的来力,试问重心在一点或一线上能有此横劲吗?

两米多高的石人有三四吨的重量,虽然重心也在两足内,但足下若不锚固,一个不练武的人,也能很容易地将它推到。人是高级动物,遇到有力推时,能自动调整重心的位置,以产生适当的重矩与外力矩平衡。力度和力臂都是瞬时变化的,人体的重力是个常数,其平衡唯有用重臂(也即重心落点的位置)调整。重心落点位置可以调整的范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段弧形,两足连线是该弧形的弦。道理如同建筑用的塔吊,塔座相当人的重足,后面的称铁相当人的上身的重量,前臂悬吊的重物相当人发力的手足。

人体推重车时,重心落点自然在足前,可以借重力增加推力,重心落点如果在两足连线上,肯定推不上劲,也发不出整劲,但是重心落点也决不能在足前,否则有前倾之险。

所以,武技“立如秤准”的单重之理,须在身形不断运动中研究。人体步行或跑步和跳高跳远,实际都是单重,且重心都不在足内。如此才可以借重力产生推力。

四肢的开合、伸缩必然产生力矩,也必然需要重矩与之平衡,这就是天平称准之理。如果重心的落点在两足的连线上,显然发横劲时重臂为0,横向稍一用力或稍一受力,便会有倾倒之险。

本人认为:双重是单重的先天。双重是不可少的过程;单重是支撑;重心和发力点的垂落点,分居支撑点的两侧,调整重心的重臂得服从力矩的大小。如此,才有“立如秤准”之理,才有腾挪之势。如此,可以解释起腿的平衡道理。譬如“拦扎衣”式,后捋时,重心垂足在后脚踵后,前推时,重心垂足在前脚踵后,虽也有双重之形,但实质都是单重。如此修炼,脚下的虚实变化得非常灵活、快捷,所以能够随遇平衡。上述二师的观点其垂足在两足之间,而两足都有部分支撑之力,对虚实的转换都有不同程度的掣肘和干扰作用有双重之弊。

请看孙禄堂大师的拳照,重心落点多在重足之后,就是三体式和三盘落地式,其重心落点也在两踵连线之后,非是在线上。如此才有“随遇平衡”之势。

正是:“开合与伸缩,力矩必然生;平衡用重臂,落点必出踵;称珠在重足,理如天平称”。

孙禄堂形意拳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