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霍培林和他的孙氏太极拳——本林

2012年10月10日 全部文章,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177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518 views 次

“今年65岁的霍培林,自幼酷爱武术,1973年正式练拳,先后学过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等,启蒙老师是张祚玉。上世纪80年代初他跟着孙氏太极拳创拳人孙禄堂之女孙剑云学习,后正式拜孙剑云为师,一练就是近30年。近日,他个人出资建立镇江孙氏太极拳文化传播基地——镇江培林孙氏武学研究院。”

孙氏太极拳与镇江结缘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拳种流派中重要拳种之一,目前我国主要有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太极拳五大传统流派。其中,孙氏太极拳与镇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928年7月1日,江苏省国术馆正式成立,聘民国江苏省政府主席钮永建任馆长,孙禄堂为副馆长兼教务长,地点起初设在南京。同年7月27日,镇江成为江苏省省会后不久,江苏省国术馆迁至镇江新西门阳彭山北五省会馆巷的北五省会馆内。孙氏太极拳创拳初期主要采取择人而授的传播方式,孙禄堂到江苏省国术馆任教后,才公开向普通民众传播、发展,镇江因此成为孙氏太极拳重要发源地之一。

孙氏太极拳源于河北望都、发展于江苏镇江,是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对其所学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派拳术进行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该拳以修身为基础,将此贯穿于站桩、盘架、推手、大捋、散手等过程中。特点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敏捷、圆活紧凑,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每左右转身以开合相接,盘架强调内修外养,现于外则为道,隐于内则为德,以柔曲为体,以刚直为用,将修心、健体、防身三者高度融合为一,技术体系科学合理,是一种“内外兼修”的运动。孙禄堂在武术界独树一帜,不仅德艺双馨,更能著书立论。因此,孙氏武学思想至今在海内外影响极大。1958年起,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兴起了太极拳热,当时学练的主要就是孙氏太极拳。

二十次上北京艰难拜师路

上世纪70年代末,霍培林即已习拳多年,练拳成痴成迷。当时听说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的女儿孙剑云自幼习武,曾在江苏省国术馆女子班当过教练,后移居北京,霍培林意欲拜其为师。

偌大的北京城,孙剑云住在哪里?霍培林一头雾水,但他拜师决心已下。1979年春季起,他先后近20次坐火车到北京寻访,但都无果而归。

1981年冬季,霍培林再次赶到北京,这次他从一位老人那里打听到了线索。霍培林喜出望外,终于在西绒线胡同找到孙剑云的家,但被告知孙已去了河北。半个月后,他再次赶到北京,终于见到了孙剑云。见到曾生活、工作过的镇江来人,孙剑云极为开心,当天就邀请霍培林在她家吃饭。

孙剑云过着清贫的日子,霍培林就在她家对面租下一间房,每天到孙剑云家吃饭练拳,谈镇江的旧事。直到1984年,孙剑云正式收他为徒。从此,霍培林开始系统学习孙门武学传统拳、械,全面了解孙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及体系。

肩负孙氏太极拳传承重任

流动的是人事,不变的是精神。作为霍门之后孙门再传,霍培林肩负起了传承发展的重任,多年来沿着前辈的足迹在全国各地传播孙氏太极拳、组织完善传承体系,2011年还应邀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传统孙氏太极拳,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风采。

然而,霍培林发现,在孙氏太极拳运动上,绝大多数习练者的水平仅停留在活动肢体上,缺少对其本质、目的、方法、功能及文化定位的了解和掌握,在动作形象上有重视优美舒展、忽略攻防严谨的倾向;在习练中有注重技巧难度、忽视基本技术的倾向;对功架的实践体悟和理解上,缺乏内在人文精神等倾向。

作为镇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氏太极拳是先辈遗留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今文化产业有待开发和利用的重要资源。眼见于此,霍培林意识到,保护孙氏太极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机制,最终实现这一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是孙氏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群众基础深厚发展空间大

镇江太极拳文化是一座含金量极高的文化“金矿”,其中尤以孙氏太极拳为代表,经镇江市政府2011年第26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孙氏太极拳成功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镇江培林孙氏武学研究院是霍培林先生个人斥资建立的非遗项目保护基地,也是全国首家孙氏武学研究院。培林虽为其名,实寓意为独木不成林,在镇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霍培林决定延续“江苏省国术馆”未竟的事业,开办教练员培训基地和太极养生馆,致力于培养一批孙氏太极拳优秀人材,把孙氏太极拳传授给广大群众。对此,镇江市体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林)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