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6日,是我的祖父李敦素先生去世二十五周年的日子。谨作此文,以示无尽的怀念。
生于武林名门
祖父名春白(亦用醇白),祖籍河北省定兴县张祖庄村,1907年出生于一个世代习武并以镖局为业的家庭。其祖父李良栋(字国钧)在群雄云集的鄭州开设“永 盛镖局”,以德交友,武艺超群,与武术大师李存义、周明泰、杨家桢等先生为刎颈交。一生教授门徒数百人,郝恩光、李兆雄等皆有名于当时。
李敦素先生的父辈兄弟三人,其父李文亭,字星阶;伯父李彩亭,字呈章;叔父李耀亭,字子扬,幼承家传,精长拳,后兄弟三人同拜李存义先生为师,习形意,家 学既深,改内家后,沉实灵妙,俱臻上乘,被武林誉为“李氏三杰”(因家居定兴又“定兴三李”)。李星阶先生十八岁开始从业镖局,曾设“常胜镖局”于奉天, 蜚声东北三省,清鼎革后,奔走云南,参加蔡锷领导的讨袁战争,立下战功。民国六年(1917年)应李存义函招回天津主持中华武士会十余年。民国十七年 (1928年)河北省主席商震、北平市长张荫梧、天津警备司令傅作义等发起成立河北国术馆,公推李星阶先生担任教务处长,直至1937年李敦素先生像 “七。七事变”,返回故里,从事抗日斗争。
缘遇名师
李敦素先生幼年随父亲李星阶在天津中华武士会习武,奉父亲之命专攻形意、太极、八卦等内家拳术。当时正值中国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天津中华武士会是我国北 方最大的武术社团,是武林各派名家、巨擘的云集之所。祖父在武士会不仅受到其父李星阶先生的精心培养,而且得到李存义、尚云祥、周祥、郝恩光、程海亭诸先 生的传授与指点。民国九年(1920年),孙禄堂先生做客中华武士会,见李敦素先生拳功扎实,天资极佳,收为入室弟子。时祖父年仅十四岁。自得列孙先生门 墙之后,李敦素先生融孙李两家拳技于一炉,简练揣摩,无间寒暑,不数年便在武士会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年轻的武术教师。祖父在刻苦习武之余,还敏求 文事,折心书画,经史子集,靡不备究,尤喜书法,其书脱体魏碑,颇具大家风范,为津门书画大家阎子阳先生最得意的弟子。
从事武业,培育后昆
由于祖父武功出众,且颇具文采,天津法政大学和中法大学聘祖父任武术教员,1933年南京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祖父成为最年轻的评判委员之一,曾与当时国 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政府要员及武林名家合影。“七.七事变”后,不甘当亡国奴的祖父陪同其父李星阶先生,离津返乡,协助李星阶组织成立抗日联庄自卫团,祖父 担任武术连连长,率领武术连战士,清剿匪患,抗击日寇。终因“岁寒民饥,剧寇方张,国难未已,遂散其众”(李敦素语),隐居田园,躬耕垄亩,教善儿孙,安 贫乐道。解放后,1952年天津举行民族形式体育比赛,祖父参加了散手比赛,以精湛的内家拳技,连胜十余场,获得优胜。1956年,经北京市体委批准,在 德内大街创建“中华武术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祖父在京设教期间,与京城名师孙存周、陈发科、胡耀贞、陈子江、吴子珍、郝甲三、唐凤亭等常相过 从,交流技艺,深得同道赞誉。三年困难时期,祖父为减轻学生们的经济负担,停办武术社,返回故里,继续传授后昆。1975年夏,应武汉市武林人士联合邀请 赴汉传拳,祖父以精湛的示范、高超的技击艺术和精辟的理论讲解,倾倒了武汉众多的武术爱好者,以致祖父返里后数年间,武汉的众学生多次来信请求祖父再次赴 汉讲学。祖父以年事已高,不能远游,未能成行,众学生引以为憾。
祖父治学态度严谨,从不故弄玄虚。他克承师训,崇尚武德,虽然一生与同道较技机会很多,但从不用毒手伤人,只是制住对方,点到为止,令对手口服心服。他耿 直谦逊,低调为人,与人比武切磋主事迹从不向家人及外人提及,亦从不对同道拳艺评头论足。祖父一生择徒甚严,注重以德选材,从不轻录门墙,先后培养了其子 李伯林、李长林、李茂林,以及于学粹、徐麟彩、关永年、王思堂、星富友、刘茂林、李世明、董玉泉、崔鑑森、何伯勋、杜玉阶、李元超、李文奎、王庆林等一批 优秀武术教师。1984年8月6日,祖父病逝,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