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拳不可急于求成,因为功夫的增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想一蹴而就是办不到的,如果硬来,所谓横练,不仅功夫增长的更慢,而且还会有副作用,甚至有碍健康。所以研习拳术总要以自然为第一要务,此外就是恒与悟,如是必然出功夫。孙剑云老师讲:“恬淡虚无,渐修静悟”可谓拳学研修至理。
但是真正做到这点,则很不容易。以形意拳而言,很多人总想尽快把劲力发出来,其结果往往是越练越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还有的人,不知道自然为何物,以 为顺着自己的运动习惯打拳就是自然,同样也是大错特错。拳之自然是以拳之规矩为前提的。比如对于发力而言,第一个需要注意的规矩就是撑。什么是撑,就是撑 开周身骨节,锻炼提升肌腱韧带的能力。前面短文多次提到的两个十字,就是撑的关窍。
撑不是硬撑,撑开与松开是一对,骨节撑开的同时就要松开,如何做到呢?前面短文讲过,将周身骨节均匀的撑开,就是松开。松是以劲力均匀为前提的,首先从 胸、腹、两臂、两胯的松开做起,如何做起?前面短文已介绍,就是在撑开两个十字的同时,手指端领劲,肩井穴有下沉之意,手臂松开如垂绳。打拳时,在意识上 要先有放松的暗示,并重点关注这五个部位是否做到放松。行拳时,全身始终要松开,同时把呼吸调匀,于是周身动作逐渐进入协调状态。动作协调,劲力就出来的 疾、脆、整、透。
比如练习劈拳、崩拳,练习时千万不要有发力或打出劲力的想法和这类意识。一定要放松自然地行拳,在动作的规范性、协调性和把气息调匀方面下功夫,关注点不 是打出的劲是否爆、脆,而是动作是否规范、协调、连贯、流畅,气息是否顺畅自然。当动作达到规范、协调、连贯、流畅,气息顺畅自然,这时打出的劲力自然疾 冷、整脆、深透。这时对明劲就有体认了。所以,即使练习明劲,也不能有意去强用其力。孙禄堂先生在其书中之所以不谈发力,只讲动作整齐与伸缩之道,就是避 免练习者强努其力、走向歧途。
再比如,支燮堂先生讲:“先练长劲,后练短劲。”练习长劲,行拳时,要把身体充分伸展开,劲往远放。发力也是如此,先把力往远处发放。章仲华老师兄告诉我,支燮堂先生放人,能从我坐着的地方,把人放出院子的门口处。我目估了一下,应该在10米 以上,也就是三丈外。练习短劲,则要能打出冷弹劲,发短劲伤人内脏,能把人的内脏打烂。练习发短劲要以发长劲的能力为基础。短劲一般要慎用,因为容易伤 人。郑怀贤打李雅轩的那一拍,就是短劲,虽然下手留着分寸,过后仍使李雅轩的后背出现一片乌青。无论长劲、短劲,先松下来是前提,松的目的是协调自然。
孙振岱先生讲:“神藏一气运如球”,神藏气中,以空为法门。当规矩上身、动作松顺自然后,就要在“空”字上下功夫。首先是心空、意空,忘掉规矩,然后是忘掉自己,有敌无我。相关内容在前面的短文多次谈过,在此不赘。
但实际上,人生活在世上,尤其是入世之人,很难总是保持空静的内心状态,与人交手时,更难以保持内心空静的状态,因此能否保持空静,则重在日常的修养。所 以,真正的技击大高手,把练功能体现在生活中的所有时刻,成为一种修养,如周剑南先生所看到的,孙存周先生已经把功夫生活化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 都在修养功夫的状态中。所以,进入上乘境界,功夫不仅靠练,还要靠平常的修养。
孙剑云老师讲:“渐修静悟”。修养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故曰渐修。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静悟来不断发现自性、超越故我。即不断发现自己本然之性体,超越原来的“我”,渐修静悟,超凡入圣。
所以练拳不仅要用身还要用心,是身心并修之学,故能体物不遗。只会一个劲地傻练,不知用心琢磨,是达不到上乘的。我友张振华先生这些年潜心练拳,用心研磨,拳艺进步明显。
至于技击,功夫当然是基础,但只靠功夫打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脑子,懂战术,孙存周先生19岁出家门的时候,单就身上的功夫而言,还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但是他能够屡屡打败那些比他功夫深厚的老手,乃至能所向披靡、独步一时,就在于孙存周先生擅长用脑子打人。随着孙存周先生的功夫日趋深厚、精湛,于是四十岁以后,不仅技击天下无敌,而且功夫亦臻化境。
张烈先生讲,孙存周先生十分强调练习技击要发挥想象力,要充分解放自己的头脑。所以静悟与大胆实践在技击上相辅相成。我辈中,张烈先生无疑是这方面的一个榜样。我以为技击中最让人恐怖不是拳脚而是大脑,当然是以拳脚功夫为基础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