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猷先生讲:“知拍任君斗”,说明把握技击中节奏的重要。关于技击中的节奏,不可肤浅地理解为就是蹦蹦跳跳的节奏,而是由多要素组成的变化形成的节奏,如速度、距离、角度、技法等。而速度、距离、角度、技法又与自身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把握节奏是一种系统能力的体现。
技击上升为一门艺术,必然要走向精细化,功夫加技巧还要合上性情,才能超乎实力。孙氏拳代表的就是这类技击艺术之道。
因此,孙氏拳不提倡气粗力猛之勇,不主张凭着一股子血气蛮打硬上。所以,孙氏拳对于技击中的距离是极有讲究的,一共分为五个距离:神圈、意圈、形圈、身圈、重圈。
神圈是内修高深境界才产生的距离,其边界是其神所能控制的范围,相关内容见前面短文神打(续)。
意圈是一个人意到身到的边界。
形圈乃举手、踢足所能到达的边界。
身拳就是身体本身的边界。
重圈是与对手缠抱在一起时两人重心的相对位置。
针对这五个距离——五个圈,孙氏拳有相应的功法、技法。将此五圈的距离感与相应的功技化为良能,技击才开始步入艺术的境界。
神圈非笔者所能体会者,故而暂且不谈。
意圈的大小与一个人的足下功夫密切相关,如孙存周先生的意圈范围达三丈。但并不是意圈大就一定能制胜,意圈大只说明本钱大,就如同一个人的力量大是一样 的,本钱大未必就能取胜,还有意识、速度、技法、劲力、变化等诸多因素在起作用。所以技击不是跳远,不是看谁跳的远,谁的功夫就高。而是要看综合能力、系 统能力。
在技击中,距离的含义并不是指单纯物理意义下的空间距离,而是包含了技法、角度、速度、节奏等因素。
同样的空间距离,技法、角度、速度、节奏中的某一个因素一变,就使得某一方的打击距离没有了,导致他的攻击方法突然失去了对象。
变面技术的目的就是发挥这样的作用。
两人的空间距离是相同的,但是各自的打击距离却能不同,甚至出现有无的差别,这往往是变面产生的效果。
正如很多朋友所讲的,变面本身不是什么新奇的技术。但是对变面时机的把握,则不象掌握一项单纯的技术那么简单。
进攻时运用变面与防守时运用变面的共同要求是步法身法的变化要自然和自如。如,1929年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上胡凤山打某僧,就是一个典型的“打原位”的例子,胡凤山通过一个交叉步,一退一进,取得“打原位”的节奏,将该僧的额骨击陷。
练习变面要从“打原位”入手,就是打自己原来(前一节拍)所处的位置,把自己原来所处的位置作为对手即时的位置,对其进行攻击,如此往复。因为自己原来所 处的位置,一般就是下一时刻对手踏进攻击自己的位置,通过变面突然改变对手的攻击距离,同时自己向自己原来的位置进行攻击,往往能奏奇效。
变面与距离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的距离圈,变面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打击方法不同。相应神圈、意圈、形圈、身圈、重圈,在技击时,各圈各有要核,所谓“心”。按照孙剑云老师的说法是:“各有练法”。
相关内容以后再谈。
童先生你好。是这样的,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武术是在高复。那时候班里有个同学“甲”是客家人,宗族里的人会功夫,而他也自小开始练咏春。我起初对武术也有偏见,认为这些都是哗众取宠的东西。但是我一方面对武术还是有强烈的好奇的,所以经常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起一些武术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成了相对要好的朋友。一次他给我说起寸劲,我感觉非常神奇,要求他给我来一下寸劲涨涨见识。他犹豫了一下,说怕伤到我,但是拗不过我。我想当时他绝对是轻轻的给了我一掌,我觉得身体一震就被打退了,脑子也有点震。记忆有点远,当时的感觉实在是回想不清了。之后就钟情与武术,特别是咏春(因为听他说的好像咏春非常贴近实战)。我几次请求他教我,但是他总说他还没那个能耐教人。只是每天带我去拉拉筋,还强调我力量的重要性,要我自己锻炼,打基础。但是这并不是武术啊,所以我对武术的热情一下淡了很多。我也很苦恼,因为听他说,力量不是随便练的,要是把肌肉练成耐力肌或者什么肌肉就不好了。听他说要把肌肉练成格斗型肌肉(听他说是叫“效应肌肉”,就是不用力的时候很软,体积也比较小,发力的时候肌肉马上膨胀变硬的那种。),但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练这种肌肉啊,他也总推脱说他自己也是他父亲小时候按照武术的方法给他锻炼的。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成心不教我武术了。现在,我想练武术,但是没有门路啊。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我是个无产阶级,伸手都是靠父母,根本没有钱去什么武馆之类的学习。也当然想过在网络上找视屏照着练,但是又说这样是根本不可能练出真功夫的。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却不得其门路,苦恼,非常苦恼~!我他听说过,武术分打发和练法,现在的功夫都偏向练法。我当然也不想在人前炫耀套路,我也有一颗变强的心。说到这里多少有点落寞。暂且先写到这里吧。但是多少还是希望先生能给我支支招。福万在这里先谢谢先生了,如果先生百忙之中能看到这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