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出一篇十年前写的闲暇时间读着玩的文章,不能算是定论,且当从侧面了解一下布谷鸟吧。十年前写的,现在看来有点幼稚。不应下定论似的“我”认为“鸟台”就是布谷鸟。呵呵,为了保持文章原本摸样,不做修改,原文贴在这里。读后大家一乐。
什么是“鸟台”形
刚学形意拳时,一直对十二形中的“鸟台”(音tai。因字库无此字,所以两字合成此字)形不理解,什么是“鸟台”,问人,人则不知,查古籍,宋代《玉篇》中只介绍为大鸟,还查过别的古籍,也只是介绍说是鸟名或也说是大鸟。有一天在我一师叔付良才家谈及武术,说起此事,他说他的师傅刘正邦(孙禄堂的弟子)说“台鸟”就是布谷鸟,我当时茅塞顿开,马上想到“鸟台” 是“胎”的形声字。布谷鸟又叫杜鹃,我查过有关资料后,更加确认这一点。请看有关资料:
大杜鹃,就是农村家喻户晓的“布谷鸟”,关于它,还有一个凄婉的故事。据说,古代蜀地有一位名叫杜宇的国君,在位期间,教民务农,很得人心。后来被害死,冤魂化为杜鹃。每当春末夏初的清晨,它就会提醒人们:“布谷”、“布谷”。而其鸣声,似有诉不尽的哀怨,引来多少骚人墨客的愁思。
杜鹃有许多种类,北方常见的是大杜鹃,全长30厘米左右,翅膀长约22厘米。翅形尖长,翅弯处边缘白色,腹部有细而密的横斑。叫声响亮明快,2声1度。飞行时快速有力,多沿直线而行。由于杜鹃嗜食毛虫,堪称毛虫克星,非常有利于农林业,群众自觉的把它列为禁捕鸟。
“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是杜鹃科鸟类一个很特别的习性,大杜鹃当然也不例外。在繁殖期间,雌杜鹃到其它鸟(如麻雀、喜鹊)的巢附近窥视,一俟其它鸟离开,它就趁虚而入,在“别人”的鸟巢里生下自己的蛋,然后又衔走窝中的一个鸟蛋,到僻静处作为美餐吞下。13天左右,小杜鹃就会破壳而出。这时的小杜鹃,闭着两眼,光着身子,全靠“义亲”喂养。10多天后,羽毛丰满的小杜鹃已经比喂养它的鸟大了;20天后,原来的巢中已容不下它,但它还会停在巢旁的树枝上,“义亲”仍不辞辛苦的尽力啄虫来喂养它;30天后,小杜鹃就会被在附近活动的“生母”引走了,全不顾“义亲”辛勤哺育之情。忙乎了一个月的“义亲”,到头来还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另一有关资料介绍:杜鹃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胶,二趾向后。飞行急速但无声。
还有一资料说布谷样子象鹞鹰,当它要将鸟蛋下在别的鸟窝中时,常在其上方拍打翅膀,装作鹰捕鸟样子恐吓其他鸟,布谷长的象鹰,所以小鸟便暂时离巢躲避,布谷趁机下蛋。
这些资料说明:
1、布谷飞行时快速有力,多沿直线而行。
2、象鹰。飞行急速但无声。
3、常拍打翅膀恐吓小鸟。
4、自己不孵化鸟蛋。
通过考证,我基本认为:
(一)由于布谷不孵化鸟蛋,所以我想可能古人认为布谷是胎生,,故称其为胎鸟,取其音,从鸟,所以称其为“鸟台”鸟。
(二)布谷象鹰。飞行急速但无声飞行时快速有力,多沿直线而行。所以形意拳“鸟台”形拳说其性最直,无他谬巧。
(三)布谷样子象鹞鹰,当它要将鸟蛋下在别的鸟窝中时,常在其上方拍打翅膀,恐吓其他鸟,布谷长的象鹰,所以小鸟便暂时离巢躲避,布谷趁机下蛋。鸟在空中原地拍打翅膀,必然竖尾以减速(其实鸟,特别是大型鸟下落停止时都竖尾以减速,读者可以观察)。装作鹰捕鸟样子恐吓其他鸟,所以形意拳中说“鸟台”形有竖尾之能,上起可以超升(学鸟之飞起),下落两掌捣物如射包头之力(如布谷装鹰捉物,又如鸟拍打翅膀的裹劲)。
(四)以上所说,是个人的听说考证,我认为“鸟台”不是鹰类,因为十二形中有鹰和鹞形,不可能再有一种鹰类,没必要。更不是所谓“鲐”鱼和“骀”马。十二形拳不过是古人练拳之至圣之人目有所见,心有所思,象形取意,取诸日常所见而形成的一种质朴而又实用的拳术。
以上所说,仅供参考。
资料来源]:1.《观赏动物》欧阳淦 曾中平 张国斌 著
大杜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
英文名 : silver pheas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