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孙氏太极拳的步骤(孙氏太极拳的中学阶段)
孙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胡俭雷
孙氏太极拳的中学阶段主要课程是:一是完善、巩固盘架成果。二是深层次的盘架(摸索、寻找孙氏拳的几种劲)。三是熟练掌握孙氏太极拳的全部推手套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活步推手,活步大捋等)。四是掌握“听劲、化劲和发劲”。五是初步练习和了解孙氏形意拳和八卦拳。六是在理论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
经过在孙氏太极拳小学阶段的练习,已初步体悟到内劲的含义,这是经过一个时期盘架的结果。当进入到孙氏太极拳中学阶段还应拿出一多半的时间和精力去站桩、盘架。曾经有一位师侄得知我每晚上还要盘一会儿架,就对我说:“你练了这么多年了,已经练到这般功夫了还要盘架?”我回答:“别说我的功夫还没那么深,既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也还是要盘架的,盘架是练太极拳永恒的主题,只不过盘法不同罢了”。
怎样做到孙氏太极拳盘架三点要求:一是内意和整套路上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虽说有些式与式转换时微停,但是必须做到形断意相连,不能看出有停的样子。怎么做到呢?举一例:“进步搬拦锤”式转“如封似闭”式时,往回撤右脚、身体后移同时右肘下的左拳且往前去,两臂往前要有掤、撑劲。这叫“顺中有逆,逆中用顺”,也可以说“阴阳互济”。二是要求运动形态上做到松、整、匀、灵、静。松,就是肌肉、筋骨要放松,紧、僵一点都会影响内劲的产生和传输。整,是指整个式子和身形结构要与吻合“六合”要求。比如“搂膝拗步(左式)”一式,要求分两步完成,先要求同时完成以下动作,(从合手式)将左手往右往下从心口处往左胯弧线式的搂去,虎口撑开呈半月状、大拇指距胯一二寸,左脚同时往左斜方迈出,右手同时手心朝上斜着往右上方划至大拇指与右肩相平,眼看右手食指;后一步是右脚蹬地,转翻右手腕(有裹劲)、虎口从右嘴角一寸处向前推出去,右脚跟在左脚内踝骨斜后方三四寸处,并与右手同时到达。这是动作要求。从中有一点做不到位,比如,右手虎口当从嘴角一寸处推向前,如果从嘴角一尺处推向前,这一式的整劲就没了。还有守“九要”,如果不塌腰或不顶头竖项,也就没有整天劲了。匀,就是整体套路的速度要均匀些,不要忽快忽慢,重心变化不能在外形显露出来。灵,就是式子起落要轻灵,拳经上讲:“起似沉,落似提,起钻落翻内中行”,“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静,是心意要安静,神志要安宁,身体内外似静深水流,冲、震、炸、捣非孙氏太极拳所为。三是身体状态恪守“九要”,要把此规矩完美的、统一的有机协调,不可分割,不可相互对立。
二是在盘架的时候去逐渐尝试寻找孙氏太极拳的几种劲:轴劲,沉劲、裹劲、黏劲、抻拉劲、螺旋劲、鞭杆劲、弹抖劲、球劲、震颤劲、爆发劲、甚至闪战劲等。象一些高层次、高品质的劲,是达到高功(出神入化)阶段才能体悟到。我们就先讲一下盘架时如何找前几种劲。
轴劲,是指的“意轴”,做每个式子、动作都要讲“单重”,时刻感觉有一根从头顶经尾椎到脚的垂杆,我管它叫“立轴”或“竖轴”。无论做哪一式,都要感觉这根杆是垂直的,即使做“三通背”式,弯下腰时也要极力抽住胯,塌住腰,提起左足跟,要有“立轴”的感觉。还有“横轴”或叫“平轴”。当用手掌往前推或用拳往前打时,好似手前有一根据杆子,用内劲把它推打出去(千万不得用僵劲),叫“曲中寓直”。
沉劲,是沉肩、堕肘、塌腰、抽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练好了自然就有了沉劲,还有就是拳头往前打时胳膊有往下压的感觉。
裹劲,就是肘不离肋,肘有裹劲,还有手和手腕要有裹劲,比如,“懒扎衣”(左式)一式,从“合手”式起,右手往右斜上方划至拇指与肩平时,手腕极力裹、转、翻,肘要沉,这样又可练出裹劲又可使式与式转换平稳(请参看网上孙剑云老师录像)。
黏劲和抻拉劲,是长期动作达到极限并做到“逆中有顺,顺中用逆”所至。鞭杆劲和弹抖劲是指往前推或打出的拳的轨迹是一个抛物线状,并非一条纯直线,而且劲意象拉弦的弓上之箭有一触即发之势。
螺旋劲,是拧轴转的意思。还拿左式“搂膝拗步”为例。当从“合手”式起,左手往右扣往左胯处搂,右手往右斜上方去并翻转腕子从右嘴角往左侧推时,整个身体乃至手臂是旋转着过去的。还有往前打出去的拳就象形意拳打出的拳是旋转着出去的,就象枪堂里的子弹一样是旋转着出去的。
球劲,就是将孙氏太极拳练正确,练到一定程度就会感觉自己象一只混元的、充满气的大球一样,前去象推球,回来象接球,转身象转球,下沉象按下水中球,起来象吸起球,合手象挤球,开手象被球涨开等。
孙氏太极拳的劲是综合的劲,是高品质的劲,内含很多种劲,单找一种劲的时候可以反复的在一两式中练习、体会,整套练习时,切不可顾此失彼的找到一种劲而丢了其他劲,要整体协调、兼顾,否则,就会失去“中和”。这种综合的内劲得到的多少与掌握的程度取决于习者投入的正确、多少和悟性所决定的。
要真正懂得和凌驾“内劲”,就必须在盘架的同时还要进行推手练习。推手,一是验证盘架的成果,既“九要”及要领恪守的程度,身体各部协调性,内外之合既精、气、神与肢体的溶合程度等。二是掌握力与力的相互作用,既身体与(彼)外界力的敷合的条件反射而做出的反映。因为,我在《孙氏太极拳小学阶段》讲推手太少、太粗,还有学生打电话细问,故在这里再稍加细谈。
在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了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一位师侄发给我的短信:“胡师叔您好,我师父XXX,您认识,在北京剑云师爷学艺二十一年,拳架虽好,推手不行,我师父的表弟XXX师叔推手功夫也一般,收了徒弟不少,还有我们乡的XXX只说不练。我们在县城同门师兄弟推手已经三四年,老是对顶,胡师叔,讨教一下,对方推手体重轻的好化,体重大的不好化,甚至化不了,这是为什么?有时间我去拜访您。XX县XXX”。为什么这条短信我保留至今呢?因为它向大家传达出几项共性的信息,现在就此条短信展开有关孙氏太极拳推手的侃谈。
这条信息,从太极拳的技术层面上讲,一项是反映出初学推手时普遍存在的“顶牛”、较劲现象。这是推手的“大忌”,决不可取,尤其是初学者千万注意,一定要“不丢不顶,粘连黏随”“舍已从人,顺势化发”,孙氏太极拳推手还讲究“顶而不顶,丢而不丢”。在这里我引用前辈李亦畲先生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片断: “能引进落空,便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便不能四两拨千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以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的功夫。一动势间,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我希望有志学孙氏太极拳并有所成就者,一定要把上述这段话阅读一百遍,并领悟透了,运用了,也就会推手了。
这条短信中说“已推(手)三四年,老是对顶------对方推手体重轻的好化,体重大的不好化,甚至化不了”。分析其原因。我的恩师孙剑云生前经常说:“武术,要具备三个条件之一方可称为武术。一是以少胜多,二是以弱胜强,三是以老胜少。否则,就是角力,不能称作武术”。太极推手用的是一种“巧”劲,是借劲打劲的劲。正如我在《孙氏太极拳小学阶段》中写的,一方面盘架功不足,架盘的松松散散,别别扭扭,内劲根本没有,推手的本钱都没有就不具备推手条件。另一方面是不能保持推手的的连续性,对于“劲”的感悟每次都是一加一等于二。根本就没掌握了“听劲”、“化劲”,即便是有了“内劲”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发,因而就只能化体重轻的(也许还是靠蛮力)不能化体重大的。请问这位,这三四年是天天在推吗?别说三四年,有半年时间天天晚上推两个小时,放松的、静心的,老老实实的推吗?是不是一搭手就想把对方放倒,根本就不顾对方的劲?所以一定要先学会“听劲”,才能学“化劲”,再学“发劲”。就等于战场上一样,必须先侦察敌情再能做出战斗决策,才能有效的打击敌人。推手这三步功(听、化、发)那一步也不能打折扣,切不可自欺欺人。怎样才能练出推手的听、化、发三种劲呢?前面我多少也提到过,现在我再简要的捋一下。
先插一段见闻。在上海,我曾去了中山、复兴、唐桥公园。看到有些人在练太极推手,但是,且看到不少人边推手边拉着家常在聊天。象这样的推手练习只是活动活动身体而已,热热身罢了,这样的练推手推上一百年也是“白搭”。因为“人心不可二用”,在人说话的时候是要人的思想意识所支配的,而推手时需要“听劲”,就是用自己的皮肤、神气和意念感知对方的重心、劲力的意图(劲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尽管练的也是套路“打轮”,只要一接定对方,即可进入如履薄冰的状态,必须提起精气神,全身贯注,但也必须是在体松、神宁、气畅(遵循“三害、九要”)的前提下进行,“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粘住对方,时时刻刻与对方相洽合,才能“不丢不顶,粘连黏随”,在进退即掤、捋、挤、按中找对方的重心和“破绽”。只有这样踏踏实实练一段时间才能“听”到对方之丝毫力的变化,才能练就“不意而发”,如果嘻嘻哈哈漫不经心地,心不在焉(推手),别说“不意而发”,“有意而发”都做不到。这是练“听劲”所要注意和做到的。
“化劲”。化,就是化解,分解的意思。在此再插一段实事。2009年我带学生们去邯郸观看了“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的太极推手比赛。不少团队参加,大部分是青年人。双方队员在发令裁判“预备”时都标准的太极推手起式动作,当哨声一响后,双方选手就象斛斗场上的勇士,你抓我下,我撕你一下,要莫就抱住摔打,要莫就死推住双方同归下台。如果不是现场有一条横幅写有太极推手比赛字样,谁进来都认为进了斛斗或摔跤场。什么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呀统统荡然无存。在我四周不少的太极拳大师和爱好者纷纷表示出气愤和叹息,就连一对上场参赛的“老外”都摇头摊手表示出不解、无奈和婉惜的样子。我当时就细看了一下有一个阵容宠大的代表队队服上印有“硅谷”字样,细问,原来是硅谷摔跤队。据了解很多队是租用了摔跤队员。我当时就想,中国改革开放已三十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不但不前进反而倒退了呢?而且到现在仍是这种状况,就是因为这些不学无术的人把持着国家武术大权,左右国家宣传媒体武术导向,把国人仍至世人引向歧路,许多青年人受报纸、电视、网络影响。所以给许多人造成太极推手就是斛力的错误观念。
书归正传。接着谈“化劲“。当对方以掤或挤按之劲向自己而来的时候,自己就象一只大的弹簧一样,给双方一定的劲,顶着他,劲的大小取决开对方,但不能顶死,可以说是“顶而不顶”。顺着对方的劲往回引领,在引领的同时,如果感觉双方是冲着自己的重心和中心来的,要让将其引领到不威胁自己并使对方失重、失控的地方,使其走“空”(改变力的方向)。但前提是保持自己稳定、舒服的状态下,这叫做“守中”。这是初学推手时这种化劲路的练法。上升到一定阶段,如果会应用内劲时,当对方一有攻击的念头,自己就可用意念将内劲搭在对方手膊上,将对方的“发劲”扼杀在萌芽状态,使其有劲使不上。在练习化劲时切不可硬碰硬,要以以柔克刚,记住“非柔曲不能化”。
发劲,就是将平时盘架时收集人体散乱之气形成的内劲释放到对方身上。发劲并不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能发的,这要寻找最佳发劲地方和时机,这就叫“得势得机”。“势”就是使自己占有有力势态(不别扭);“机”是寻找、等待对的机会。机会就是当对方想发劲而未发出时,自己发劲,这叫做“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亦称“发劲之机先于彼”。发劲时,劲起脚跟,力从脊背,到达胳膊及手上。记住“非刚直不能用”。
关于以上三种劲我写的简单,练起来可不简单,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悉心体悟方可奏效。正如孙氏太极拳祖师孙禄堂先生所讲:“先以掤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不顶中求玄妙,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洽合。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中之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略言大概耳”。
当把听、化、发推手的三种劲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要学一下活步推手。毎进步时先迈前脚,退步时先退后脚。换手时,要挤或靠去的一方往回带即往回撒前腿,捋或挒的一方随跟过去即可转换。步子要与上身式子协调配合。
再进一步就要学孙氏太极推手的四隅即采、挒、肘、靠。其要领规矩与四正(掤捋挤按)一样,手法略有不同,角度是向四个角。在此就不详讲了。
掤、捋、挤、按(坎、离、震、兑),采、挒、肘、靠(乾、艮、巽、坤)称谓太极拳推手的八法,加上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统称谓太极十三式。
下一步就学一下孙氏太极的活步大捋了。活步大捋是太极拳通向太极散手的桥梁,是把推手从套路转向自由徒手搏击最后一个过渡的项目,或者说是一个带有套路性质又非完全套路的东西。这是在孙氏太极拳中学时期略掌握、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因它需要有走八卦的功夫。推手就侃到这里。
接着那条短信继续侃。短信中说:“我的师父XXX学艺二十一年,拳架虽好,推手不行,我师父的表弟XXX师叔推手功夫也一般,收了徒弟不少,还有我们乡的XXX只说不练。我们在县城同门师兄弟推手已经三四年,老是对顶”。从孙氏武学的传承、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客观的反映出孙氏武学在“文革”后的发展状况。与传统的陈式、杨式太极比发展,比传承相差甚远,(尽管孙氏武学是中华武学的精髓)。许多孙门弟子拜在名师之下只图虚名,不学或象征性的学术。吹起牛来说是谋谋的弟子、学生,或是谋谋的后人,但一看练的功夫且“百吗不是”。打太极不会推手,永远也不“懂劲”,永远不知太极的真谛。别说称作“大师”,严格的讲老师都不配,人家称您老师是因为您岁数大、年势高。在此我再次提醒:无论是孙门弟子也好、无论是孙家后人也罢,既然沾上孙禄堂这个“孙”字,我们都要极力的去维护他,去为他增光添彩。所以只会打打套路,甚至连套路也打不标准,是不可以的,何况还有后面推手和散手两步功呢。我们不要去埋怨老师没教好,我感觉老师在世时教的很好,只要问她老人家,什么都讲,什么都教。可是我们有些人问了吗?苦练了吗?那“内劲”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练就出来的,推手的功夫是千万次的磨合磨出来的。我们扪心自问好了。我们行动起来好了。
当进入孙氏太极拳的高中时期,为了更好的修练孙氏太极拳,还要稍微的学一下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因为孙氏太极拳是集形意、八卦、太极为一炉的太极拳。没有时间不用去全学,比如,学一学形意拳的五行或只学一学劈拳,再练一下八卦掌的走圈,基本掌。这样的就能更深一步的体悟孙氏太极拳的精髓,更能提升孙氏太极拳的水平。
按照郝为真先生修炼太极拳的“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理论,这时习者应该按脚离地的感觉练,但是,请不要机械的去理解,我认为,根据本人情况而定。比如自己的盘架已感觉轻重自如,身体轻灵无碍,如圆无缺,这时就可按第二层练,如达不到此等水平,就继续按第一层练。
在孙氏太极拳中学阶段理论知识应掌握以下几方面:
一、孙氏太极拳的先后天八卦相合的内涵是什么?
二、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内劲”是怎样生成的?
三、为什么说孙氏太极拳集形意、八卦、太极为一身的拳?内涵是什么?
四、盘架的目的是什么?推手的目的是什么?
五、孙氏太极推手讲的“中”“敷”“整”“活”“空”内涵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
六、阅读孙禄堂先生《拳意述真》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的内容章节。
七、阅读、领悟太极宗师王宗岳、武禹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诀》。
八、熟读并应用李亦畬《五字诀》及《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孙氏太极拳盘架又有了一个大的提高,孙氏太极拳的几种劲已开发和体悟出来,孙氏太极拳的推手全部内容已基本掌握,积累了一定的“内劲”并能较为灵活应用,又初步学习、体会了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掌的内涵,孙氏太极拳的理论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到此,孙氏太极拳中学就毕业了。
请待下一节《漫谈怎样学习孙氏太极拳(五)
——练习孙氏太极拳的步骤(孙氏太极拳的大学阶段)》
胡大师您好!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一名公务员,1963年生人,目前利用业余时间学练陈式老架一路和孙式太极拳传统套路97式,每天练孙式六篇,站孙式无极桩半小时.混圆桩一个小时,练功接近一年时间了,觉得孙式拳挺好的,练起来很舒伏,觉得有些懂劲的体会,我想以后专练孙式拳,不知能否得到您的指导,我平时爱看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如《易经》,《黃帝内经》,《道德经》,孙禄堂先师《太极拳学》等太极拳方面的理论文章。总觉得自己是瞎练瞎琢磨,苦于无师引导,渴望得到名师的指导。我的微信号13955648532,这也是我的手机号,期待您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