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牛胜先先生文章 > 正文

练习太极拳应拳功并修——牛胜先

2012年02月22日 牛胜先先生文章 ⁄ 共 510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426 views 次

来源:《武当》 2010年第3期 作者:牛胜先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历史悠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太极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剑,古称武当派,又称内家拳。与此相对应,少林拳等武术属于佛教思想的产物,古称少林派,又称外家拳。在研究太极拳的著述中,由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详细刊载了关于太极拳的一系列重要内容,诸如《太极长生诀》、《太极拳论》和《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七十二图势》等,历来被视为一部研究太极拳史的关键著作。在这里我主要围绕《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一书中关于“太极拳论”和“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以及“太极行功说”、“太极行功歌”等部分的重要论述,结合自己多年练习太极拳,以及我的父亲牛金宝家传道功修炼的体会,对此书谈一点自己的理解。
  
  一、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拥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捌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张三丰祖师的这段太极拳论,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经典之论。论中提及的阴阳交化、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无处不合于道。今世传各家太极拳理论及推手技击无不奉为圭臬,依此而进行研究实践。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燕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演为七二之数。太极拳总势十又三,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不二法门也。”
  妙成子曰:“张三丰祖师这段话,明明白白告诉大家,怎样练习太极拳,练习太极拳应该注意什么,太极拳在人体内有何作用。”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记载,先大父禄禅公亲口对他谈及当年学拳的经历:“嗣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内家拳之名,蹑跷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墙之外,然日居月诸,迄未许窥堂奥。忍心耐守,凡十余年,师悯余诚,始于月明人静时,举个中妙谛以授余。”“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式十三。”这实际上已经明确讲述了太极拳历代口口相传的师承关系。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这也是陈长兴亲口讲给杨禄禅的,杨禄禅对此也绝对不可能有所篡改。杨澄甫先生在《杨氏太极拳》所讲的“太极拳说十要”,与《张三丰内功炼丹秘诀》卷二记载的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完全吻合。实际上,杨澄甫先生所讲的“太极拳说十要”,也是依据张三丰祖师的论述进行总结提炼而成的。《张三丰内功炼丹秘诀》记载的七十二路太极拳名称,与杨澄甫先生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套路名称也几乎完全相同。其中,太极拳的名称除个别字有出入外,其他均无二致。对此,杨澄甫先生也说:“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已先我行之矣,乌待吾辈乎?”杨澄甫先师强调:“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炫聪明,妄加增损。”明确强调太极拳没有那么多的门派,也没有那么多的自家所创。
  这都明确告知后人,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就是张三丰祖师的七十二路太极拳,后人却把创太极拳的帽子强加于杨澄甫先生的头上。如今又因杨禄禅先师学于陈长兴,就硬说成各式太极拳均出自于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一直叫炮捶。杨禄禅祖孙三代谁都不提炮捶二字,就是因为跟陈长兴学的是张三丰式太极拳,故只提张三丰祖师,只字不提少林炮捶。由此可推论,现今各派太极拳的理论源头均源自于张三丰祖师。
  由此,足见杨禄禅先师在陈长兴处学来的太极拳是张三丰式、王宗岳式、蒋发式的太极拳,而不是一路二路炮锤。今天的各门各派其根源还在张三丰祖师那里,否掉张三丰祖师,太极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传太极拳法须先明太极妙道
  
  在《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中,张三丰祖师专门说道:“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要求他的徒子徒孙和世世代代的习练太极拳者,在学太极拳之前,要先明太极之道。
  这太极之道是什么?张三丰祖师说得也很清楚:“太极之先,本无极。鸿蒙一熏,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燕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霖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生万物。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太极之先为无极一暴,不分阴阳。因此,无极为太极之母,此太极为万物先天之机。阴阳一分就成了太极,阴阳可育万物。人一出世也本是一个无极,即先天之熏落人后天就成为太极。男人之阴阳为外阳内阴,女人之阴阳为外阴而内阳。有阴有阳就是太极。在人则有动必有静,静极生动,这静是人定,这动则是一点真阳在动。动静、静动相互关联,阴阳自然结合,太极因而生成。人之生机全凭神霖,这神是元神,霖是元燕。身中神霖相交,融融合合,自然形成太极之象。练习太极拳者必须知道身内太极之理,只有明此太极妙道,才算是真正的太极拳传人。太极拳界应该认识到这个事实,大家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共同为发扬光大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学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修道
  
  张三丰祖师说:“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外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行功之法不可废也。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黏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妙成子曰:“张三丰祖师认为,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此进一步说明创立太极拳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道士修道时安心定性,聚气敛神。欲求安心定性、聚气敛神,打坐入静是不可或缺的。”那些否认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人知道打坐为何物吗?知道打坐的具体要求吗?心如何安?性如何定?气如何聚?神如何敛?如果知道,为何至今不见他们在谈及太极拳时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与体会?部分武术界的老前辈,诸如宋唯一、郭云深、孙禄堂、杨澄甫等人,均在其著作中谈到过炼精化熏、炼暴化神和炼神还虚,但这几步功法均为道家修炼的绝密,历来三口不说,六耳不传,不经师传,绝难掌握。没有下手,炼不了精,化不了燕,没有转手炼不了燕,化不了神,没有了手炼不了神还不了虚。由此可见,由于道功修炼不传庙外之人,故后世所传练习太极拳者大多只知打拳推手,至于更上乘的性命双修四大手功法,知者鲜矣。
  
  四、练习太极拳要先打坐,再行各处功夫
  
  在《太极行功说》中,张三丰祖师说:“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妙成子日:“张三丰祖师所言打坐,即小还虚收心求静。即眼观鼻,鼻观心,心神意守祖窍。达此功夫先行返观内照,凝耳韵,眼看窍,耳听窍,心想窍,又要勿忘勿助,息息归根,使心肾相交,神气交融。行此打坐功夫之前,先要用‘吹呼嘻呵嘘咽’六字诀祛五脏六腑之疾,然后再行打坐功夫。入静暴动,再下手采熏,先用小周天,后用无孔笛。炼至入静,呼吸自然调顺,名日‘息不调而自调’。然后再行运以下各处功夫。”以下分别解读之:
  (1)“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冥心”,“息思虑”,即扫三心,飞四相,四大皆空。就是过去的事不思,当前的事不想,将来的事不想。“绝情欲”,即除七情六欲,保守真元,不使精熏下泄。这才是“冥心”的功夫。
  (2)“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即为盘膝打坐,脚跟抵住生死窍,以固精气,精动收精,暴动收霖,神动收神。这就是身上的功夫。
  (3)“两手紧掩耳门,叠指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掩耳,中指与无名指相叠,弹敲后耳根骨,六九五十四次,久练耳推迟聋;敲后枕骨,使后脑得到刺激,又能祛风池之邪气,益寿延年。手搓热拂面,使脸微热,久练可不生雀斑及老年斑。再用手心中的唾液拂面以治外侵,久练可使脸生香。这就是面上功夫。
  (4)“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紧合其睫,眼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两手提按耳轮,上下来回摩擦,提耳轮三十六次,上下摩擦耳轮三十六次,加上双手翻耳三十六次更佳。耳近五脏,以清其火,此为耳功。两眼紧闭,内眼转行,先由下向左、向上、向右、向下,转四九三十六次,以退阳火。而后再行由下、向右、向上、向左、向下转四六二十四次,以退阴符。行后两眼突然睁开,再两手搓热捂住两眼,待温度正常后两手突然分开,二目圆睁七次,以明神室,眼为心之苗,久练眼到老不花,此为眼部功夫。
  (5)“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张大口,用舌尖环行在口内搅动,左三十六次,右二十四次。而后两手捂住耳朵鸣天鼓六九五十四次,以治其热,此是口部功夫。舌头倒卷,舌尖抵住上腭天池穴,而口水自生,待唾液多时咕噜咕噜漱口而后吞咽。此口水清凉甘甜,如会吮吞法可直入任脉,以养阴精,可润五脏。此为舌功也。
  (6)“叩齿卅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卅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叩齿三十六,是指前大牙叩三十六下,后槽牙叩二十四下,或每晚睡前叩牙三百六十下,后槽牙叩二百四十下,而后牙关紧闭,行四九呼吸,可集元神,祛百病,此为齿功。
  两手大拇指以右手先搓左手拇指背,搓热后借热摩擦左鼻,上下三十六次,而后再用左手擦热右手拇指背,摩擦右鼻,上下三十六次,这样做以镇其中。此为鼻功。牙功、鼻功久练可使牙推迟掉落,鼻到老仍保持嗅觉灵敏。
  (7)张三丰祖师曰:“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吾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昭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于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妙成子日:“知道各处行功的奥秘,还要正心诚意。正心者,心只知有道,不知其它,唯道独尊。冥心绝欲,绝的是七情六欲,达到见山不是山,见人不是人,见物不是物的境界。明白这些才能证悟大道,炼至“马阴藏相”(释称“漏尽通”),阳关由一闭,再得一闭,才能得长生不老之基。此时才得太极拳法。如果不知道各处行功的奥妙,此无异于炼丹不知采药,无丹之基,何以得丹?采药不炼丹,采药何益?知炼丹,知采药,才是真知。不知此,就不能证悟大道。
  由此可进一步证明,太极拳就是张三丰祖师所创。以上各处功夫的具体用法,妙成子进行了详细解释,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廓清事实,恢复历史真相。
  
  五、练习太极拳必须拳功并练
  
  张三丰祖师让我们行各处功夫,下手打坐,行六字诀,与太极拳同行共练。入静属柔属静,练拳属刚属动,两者必须共用。身外刚柔相济,身内动静相因。静是致虚极,守静笃;动是一点真阳,无念而动。动而会收,方为真会。行功和练习太极拳相辅而行,方足致用。以上各处功夫张三丰祖师早已说得清清楚楚,但可惜的是,自清代以后的太极拳家却无人提及,也无人教授这类功法。我不知道有哪位大师、哪位正宗嫡传、哪位掌门人能知张三丰祖师此功夫?能真正做到拳功并练?
  张三丰祖师为我们详尽论述了练习太极拳与行功打坐的辩证关系,两者不可偏废。这也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只有拳功并练者,才算得到张三丰祖师之真传,才是一位真正的太极拳家。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