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刚才我们讲了十二正经的概念,李时珍说,十二正经呢,象沟渠。沟渠,就是河道。这是一个譬喻。就是说,人身体里面的十二正经呢,它是用以沟通、流通一种无形的能量,这样一种河道。这河道是由五脏六腑发源, 通过手,通过脚的,这样的十二条河流。这就是十二正经。手上有手三阳,手三阴,脚上有足三阳,足三阴。总共加起来三四十二条。这十二条河流,每一条是不联通的。我的心脏系统功能好,那么由手厥阴心包经或者手少阴心经所流通的能量就特别的足,气血就旺盛,倘若我肝功能不好,那么我身上与肝相关的足厥阴肝经能量就不足。或者胃系统不好,那么与胃相关的足阳明胃经所流经的能量就不足。相互之间,没有补济。就像是长江水泛滥了,黄河缺水了,或者黄河泛滥了,而长江缺水了,两条水系没有沟通,这个时候,就需要另外一个层面的经络。我们说十二正经,每一个人都是通畅的,即便不练拳的人,也是通畅的。但是这十二正经是各管各的,相互之间的沟通,就需要有奇经八脉。李时珍说,奇经八脉象什么呢?奇经八脉象湖泊。能够将十二正经所流通的能量,如果多了,就可以储存在这河系周边的湖泊中。但我认为,这奇经八脉还不单是具有湖泊的功能,还相当于有着运河的功能。联络各河系之间,相互之间有补济功能。譬如说督脉,它是总督一身之阳脉。它具有总督功能。督脉,它是人整个身体中所有的阳脉,都是它来统领的。倘若督脉通畅了,那么手三阳、足三阳这些阳脉,都可以通过督脉来相互联通,通过督脉来调配能量。任脉,是总任一身之阴脉。任脉通畅了,它能使你周身的手三阴、足三阴相互有了联络。这些阴脉所流通的能量,就可以通过任脉整体的来调配。 损有余而补不足。任督两脉就是奇经八脉中最为重要的两条脉络。这个意义上说,奇经八脉更像是运河。像是京杭大运河,可以把淮河的水,流到长江来入海,或者可以南水北调,把长江的水,送往北京。拳经里,有谈到打通任督二脉,讲的其实是这一概念。
讲到任督二脉,练气功的人会知道一个概念。要打通任督二脉,需要过几道关卡。一是,人的嘴巴里,口腔的上部与口腔的下部,上下有隔阂,不联通的,古人认为,这就需要搭建一根桥。叫“鹊桥”。通过一条舌头,舌头是长在口腔下部的,要轻轻的抵在口腔上颚,只要轻轻点着就可以了,不能用力,舌头不能硬,只要轻轻点着,督脉下行时,在上嘴唇的人中,通过这根鹊桥,才能与下唇承浆相通。这样才能让任脉有下行之势。任脉下行到会阴时,肛门前的会阴,与肛门后的会阳,因为隔着肛门,也是一个隔阂,像是天堑,也需要搭建一根桥。俗称下鹊桥。一些拳论就提到,需要“提肛”。敛臀时,肛门似乎稍稍有上提的意思,气功书籍有“上提谷道”,其目的也是让下行的任脉与上行的督脉得以联通。所谓“会阴、会阳脉气相通”,讲的就是这一要领。第三根桥,有些书讲是在夹脊。为什么在夹脊,需要一根桥呢。因为人是从动物演变过来的,人以前是爬行的,爬行时,四肢一撑,脊梁骨就拉挺了,甚至在爬行时能够运动变化,象猫一样,猫在跑动时,脊梁骨会带着身躯动的,整根脊梁骨是贯穿的。而人一旦直行以后,人正常的生活状态中,脊梁骨在腰眼处是凹陷的,命门这一位置,出现了一段曲线,这样一来,人上半身的重量,无法均匀落地,而是有一大半的重量压在脊椎的第四第五节处。这时候,督脉就无法上行,人倘若始终处在这样的状态, 脊椎的第四第五节处长期承重,承受过大的压力,这几节脊椎就会肥大,或说长骨刺了,这骨刺就有可能压迫神经。我们练太极拳,要求命门稍显外凸,目的就是矫正这部位的凹陷,这样便于打通督脉,使得督脉能够从下面顺利的上行。练气功的人常说的过三关,指的就是这些关卡。我们只要简单了解这些概念就可以了。我们不是纯粹练气功的,可以不去深究。(学员问:第三关怎么沟通?)命门这一位置,人在常态下,是凹陷的,我们要略显外凸,使得身形处在类似动物爬行状态下的撑起脊椎的要求。拳论所说的“后天返先天”,我们人的先天状态,就是动物的爬行状态。夹脊一开,精神也提起来了,督脉就能上行,任脉也能下行。督脉与任脉就构成了周而复始,周流不息的一个状态。这一周流过程,经过上鹊桥、下鹊桥和夹脊,我们把夹脊下原本凹陷的命门,稍稍外凸,也就搭建第三根桥了。
直接跟我们太极拳相关的,任督两脉基础上,我们还要理解一根带脉。带脉在腰部,像是京戏中的玉带。腰上像是套着一个呼啦圈的概念。
手脚之间,我们刚才说的手三阴跟足三阴之间,需要由任脉来总任,这样就形成了“手三阴-任脉-足三阴”,这样一种格局。就是说,手要通过任脉,跟足发生关联,所有手足的属阴的脉络,都要经由任脉来管理。这样就出现了“阴跷脉”与“阴维脉”,阴跷脉,还是能看得到运行轨迹的,阴维脉则是由内而外的沟通。阴跷脉是手足上下的联通,阴维脉是涉及身躯内外沟通的概念。手三阳跟足三阳之间,也有一个联络。这一联络,是通过督脉来相互之间有了沟通。这样也就形成了“手三阳-督脉-足三阳”这样的格局。这就出现了“阳跷脉”与“阳维脉”。阳跷是一种左右交叉的连接,譬如右手的手三阳与左脚的足三阳,通过督脉联络的,就是阳跷脉。维脉是同侧的手足之间的连接。
上面任脉、督脉、带脉再加上阳跷脉、阳维脉、阴跷脉、阴维脉四根,就有七根脉络了。这七条脉络倘若通畅了,最后自然会畅通贯穿躯体上下的脉络,瑜伽叫中脉。中医叫“冲脉”。一般中医经络学说里,冲脉不讲运行轨迹的。一般只说从涌泉开始,到百会,由下而上,向四面扩散开来的意思。像是放烟花一样的,由下而上,再往四面八方散开来。
这奇经八脉通畅之后,就能使得十二正经所流行的无形的能量,相互之间能够得以调剂。那么,太极拳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通过“心”对“身”的调控,来达到让我们的十二正经所流行的能量,相互之间能够得以调剂,相互之间能够有所补救,这样一种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损多余补不足,这也符合中医的“补泻”理论。“补泻”之间,以达成阴阳平衡。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我在这几年里,通过跟金老师学习太极拳,金老师虽然是很随意的教,我也很随意的学,几年下来,我发现,金老师其实是有一整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的,他能够让一个完全不懂太极拳,或者对太极拳误解至深的人,经过几年的学习,能够对太极拳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慢慢让我们走向太极拳状态。我对这一套教学体系,有个简单的归纳和整理。这几年,我来新加坡,每次都是将这一体系,带有尝试性的教学,让大家对这套体系有所认识。这套教学体系,其实就是怎样调控身心的这样一整套方法。今天,我想将以往每次都在大家身上尝试过的一些基本功训练法,整理一下,使得大家对这套体系,从理论上能够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一步基本功:我们要在自己的身体内去“寻找太极阴阳球”。
太极,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平衡体,是有形与无形两部分所组成的一个阴阳平衡体。既然我们练的拳,而今叫做太极拳,那么,我们怎样在自己的身体中去寻找这样一个阴阳平衡体呢?或者说,我们怎么样用太极的理论去指挥我们的身体、去调控我们的身体,去达到那种太极状态呢?这就是我们这一组基本功所要训练的要求。我们把这一组基本功训练,称之为“寻找太极阴阳球”。
跟画图一样,想要画好一个球体,我们先从“找点”开始。我们首先在自己的身体里去找到一点。
1、找点:
我们要找的究竟是哪一个点呢?我们在前移后荡的时候,中轴在两脚的前脚掌到后脚跟之间移动,最后,我们要将自己的中轴,停在一点上。这一点,就是涌泉,是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古代中医书有解释涌泉两字,说“劲如泉涌”。当我们的中轴找到这一点之后,就像是地下的矿泉水,被踏开了泉眼,这矿泉水就会往上喷射出来。那么涌泉究竟在哪里呢?很多受西方教育的人,喜欢问:涌泉究竟在哪里?在脚底的前后左右各几厘米处?其实,中医的概念,是模糊概念。涌泉其实不是固定在很精确的几厘米与几里面的坐标点上,中医只讲这涌泉大致在哪一个位置。另外,其实每一个人的涌泉位置,也不是绝对相同的。我们主张,用自己的身体的前移后荡,来自己寻找自己身上的涌泉。身体平行步站立后,意念将自己象衣服一样的挂起,这样才能将脚踝骨松灵下来。这时,保证身躯完整的前提下,整体的向前倒,整体的向后倒,不要曲膝,也不要弯腰,像是一根竹杆子一样的,前移后荡,这时,我们的大脑就能调控自己的中轴,在两只脚底的“前脚掌”、“后脚跟”之间渐渐的前后移动。你会发现,中轴在前脚掌或后脚跟时,都会有前冲后跌的恐惧感。经过一个阶段的前移后荡,你会发现,当你将中轴停在“前脚掌”、“后脚跟”之间的某一点时,你会发现,你心中一静,坦荡荡的,如一桩心事落地的感觉。这一点,就是涌泉。一只脚掌,去掉脚趾,或者说脚趾的根处,就是我们说的“前脚掌”。靠近脚踝骨的地方,叫做“后脚跟”,或者叫做“脚踵”。前移后荡时,我的中轴到了“前脚掌”、“后脚跟”之间这段区域的前三分之一的位置时,大致就是涌泉了。之所以说是大致,其实因人而异的,随着每个人练功的深入,譬如腰竖直了,与腰弯的还没竖直的人,找到的位置是不同的。随着练功的深入,这位置越来越精确的。找到涌泉之后,其实,我们人的重量,就寄在了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上了,这一点,就是我们人体的重量落地的重心。我们一直在前移后荡训练,这个基本功训练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为了找到两脚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当我们找到了这一点,你会觉得自己是最不用力,人原本由腰椎骨所承受的重量,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一点后,我们全身的重量,就只承受在这一点上了。像是泥工砌砖头一样,每一块砖都叠的很平整,都是沿着一条垂直的平准线来叠放的,那么,整个墙体的重量,就只承受在最下面的这一块砖头上。如果,这墙体砌的弯弯扭扭的,那么,所有的弯曲处,就会承受上面几块砖头的重量。人体也一样的。只有当中轴下垂线找到了这一点,身躯的重量,就只承受在这一点上,人就感觉到轻松自在。如果弯腰腆肚的,那么腰椎的弯曲处就会承受上身的重量。
(学员插话:老师,找到这一点,就是百会、会阴与涌泉是一条线了,是吗?)是的。找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自然能找到这一条线了。就是”囟门“、”会阴“与”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这三点的连线,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条线。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找线了。
2、找线:
第一条线,是由百会开始,到会阴,到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平常,我不太喜欢说“百会”。为什么不太喜欢说百会呢?你自己不妨做个实验。你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百会这一点上,只要你注意上三十秒钟,你会发现你的头会发眩的,很不舒服。你只要注意三十秒,就会不舒服的。很多练气功的,我们能听到很多“走火入魔”的例子,中国有什么fa lun功啊,或者其他类似的功法,这些练功者,甚至可以去自焚,按照师父的某种指令,去做超越于自己意志力的事,听起来很莫名其妙的,很不可思议,其实都是与“意守百会”有关的。百会被过于注意了,用意念一直想着这里,人会处于一种幻觉状态,很有多幻想,所谓的“气功态”。天天这样意守着百会,他们甚至会有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他们说,你不用去辛苦的锻炼什么功法的,只要你意守百会,默默的在心里念想着,老师会“给你功”的。你们即使在新加坡,我在嘉兴,你们只要每天意守着百会,天门开了,像是手机、无线电的接收天线一样,只要你们心诚,与老师调到了一个频率上了,好了,你们不用这么辛苦的练功了,我会给你们发功的。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概念上的。他们认为,你们在锻炼的这些功法,是俗世间的功法,而且是最低级的功法,“师父给的”,才是最高级的功法。菩提灌顶,也属于这一类的高级功法。还有一些凌空劲的大师,也说需要接收师父的信息的。我认为这些都是很邪的功法,却也能满足人性贪婪、速成、不劳而获的一面。人倘若长时间的处在意守百会的状态,会逐渐变得神志恍惚,睡觉也睡不好,白天像是在做梦,晚上做梦时,又像是时时在接收师父的信息,像是醒着一样,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这种所谓的“气功态”,其实就是走火入魔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人的脑子就失去了“理性”。人一旦失去理性,价值观念就被颠覆了,人也就无法去判断是非对错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唯师父马首是瞻,师父说的全是对的,师父即便没说,你会去揣摩师父的的想法,甚至会通过各种手段,去与师父保持心灵的沟通。师父说,你的躯壳只是臭皮囊,好了,学员就开始六亲不认了。这样一下,我们说被洗脑了。我喜欢讲囟门。囟门在百会前一些,是小孩子头颅骨的吻合处。或者,感觉囟门也不舒服,没关系的,不要太认真,太执着。我们换一种办法,意念想象着,自己像是一件衣服一样,在后脑勺上端,像是一个衣架的挂钩,将自己悬挂起来。我以前还说过,想象着自己胸前有一个大冬瓜,冬瓜的藤,像是挂在后脑勺上,将冬瓜悬空挂起来。只要不去意守百会,不管你们以后跟什么老师,或者去学其他什么功法,倘若有老师要求你们意守百会,我建议你们:马上走人。离的远远的,千万不要跟这些大师有任何瓜葛。一旦有了瓜葛,很麻烦的。真的会很麻烦的。好了,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条线。是囟门-会阴-两涌泉连线的中心点。这一条,你们会发现,是半条经过身躯,半条在两脚下,不经过身躯的。或者说是半条有形,半条无形的组成的。我为什么不只说有形的上半段呢,而是要将下半段无形的也一起讲呢?我目的是要大家着意于两脚下这看不见无形的这半段。太极拳,始终离不开这有形与无形的组合。如果我们只是着意于看得见的上半段,那么在拳架中,就只会动手动脚,而失去了空间的移动了。倘若我们在拳架中,着意于看不见的下半段了,那么,每一招每一式,我们都会要求这根中轴是整体的前移后荡,而且会带着这整个空间一起鼓荡起来,像是人置身于游泳池里一样,整潭的水,就会鼓荡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无根树”。
第二条线,我们可以在川字步里去理解。前手的食指根节,前肩里根,前胯里根,前脚涌泉,这些点形成的是一条曲线。后肩里根与后胯里根,一直下垂到后脚踵,这是第三条线。这三条线,就构成了汉字“川”字的三条线了。“找线”训练,其实是用我们的大脑,在自己的身躯中,去寻找这三条线,通过这种“寻找”,使得我们的身躯更加的便于接受自己大脑的调控。我们在调控这三条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将这三条线,这个“川”字三笔笔画的间距,尽量的拉宽。将三条线的间距拉宽,就会使得身躯前面的空间变得更大。而拉宽三条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开肩、开胯的过程。开肩、开胯的过程,其实是胸腹肌肉、肌腱舒展开来,而不是缩小。平时拳架任何姿势,倘若用手去摸摸肩窝处,胸大肌是松柔的,就对了,倘若胸大肌是鼓起来的,紧的,硬的,就错了。肌肉硬的、紧张的,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空间其实被缩小了,那么气血就不通畅了。肌肉一旦舒展,经络就畅通了,气血就畅通了。其实这些天,我们在练的一些基本功,其实都是在找这三条线。
第三个,我们要找面。点、线、面,我们在川字步的前提下,来找面。
3、找面:
第一个面,我们用意念想象着,在两肩处,套上一个呼啦圈。背部通过两肩,再与两手相拱,外面套着一个呼啦圈,意念想象着,不能让这个呼啦圈掉下来,意思是,肩要开开来,像是一个气球充气一样,将呼啦圈胀住了,这几乎是一个有形的圈。
第二,我们要在腰上,也套上一个呼啦圈。腰上这个圈,是一半有形的,夹脊扒开来,命门稍稍外凸了,我们说拔背,拔背其中的一个要领,就是在命门处左右上下都有对拔的意思,这个时候,腰上就能套着一个呼啦圈了。就像中国的京戏里,有身份的人出来,不管是男的女的,腰上套着一个圈,这叫“玉带”。(学员问:命门上下怎么拔呢?)上下的要求,后脑勺有象衣架挂起来的意思,尾闾稍稍收敛一些,敛臀了。京戏里,有身份的人一出场,腰上有根玉带,气宇轩昂的。这玉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只是有身份的人出场,也会有的。老百姓就没有了。这个圈,只是腰背上这半个有形的,胸腹前的,是无形的。
第三,我们用意念,在膝盖上也套一个呼啦圈,只是靠腿侧,几乎是无形的一个圈。两腿内像是有个气球,在不断的充气,这样才能把这个呼啦圈固定着的感觉。
好了,刚才川字步里的三条线,而今分别在肩、胯、膝上,用意念再套上了三个圈,我们还要尽量的让身躯放松下来,舒展开来,不能缩,不能紧。这样,我们对自己身形的调控,就已经有了实实在在的空间感了。点、线、面,好了,我们可以找球了。
4、找球:
刚才在川字步的三条线上,套上了三个圈,好了,我们再用意念想象着,用头顶开始到后背、后腰,再用脚底向胸前,套一个大圈,好像整个人被套在了一个大圈里。这样,我们的躯体,就构成了有形与无形所构成的有机体了。身躯有形的三个部分,与无形的三块空间所组成的一个阴阳球体。身躯有形的有哪上三部分呢?躯体的双手,这双手与肩之间,像是用两根鞋带系着,可以断开,又可以连接。像是以前城门上的吊桥一样,容许自己人出去,而不容许敌人进来。身躯的两脚,通过胯,可以支撑起躯体来。手与脚与躯体,武术上称作是三大节。脚为根节,像是树根。躯干,是中节。手呢是梢节。是树梢。一个是树根,一个是树的躯干,一个是树梢。相对于这三大节而言,人两脚下的这块空间,包括屁股后面的一小部分,这是第一块空间。两手下面一直到胸腹前,也是一大块空间,这时第二块空间。两眼睛向后看,视线仿佛由后脑勺再向前看的,沿着两耳朵尖,再向前,包含脸部的这块空间。好了,身躯的三大节,构成了身躯的有形部分,与身躯有形部分相关联的三块空间,又构成了身躯的无形部分。这是身躯外在的阴阳概念了。刚才我们说过,人的躯体肢体百骸,与脏腑系统,是身体另一层面的阴阳了。
好了,我们调控身心,就先要在自己身体上去寻找这样一个阴阳球体。当我们在大脑的指控下,逐渐的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球的 去寻找这个太极阴阳球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间架结构,这个间架结构,就会均匀的来承担自身的重量,甚至能够承载来自对手的重量和冲击力。整个人就会象是一个冲满气的气球一样,两脚与地面之间,会有若即若离的感觉,所谓如履薄冰。这样,肌肉和骨架都会处在最为放松的状态了,人体内的经络就会最大限度的通畅。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第二步基本功:运动的层次。既然我们在自己的身体中,找到了“太极阴阳球”,那么我们就该开始用大脑去灵活的调控这一球体了。为了便于大脑对这一“太极阴阳球”的调控,我们不妨先将运动分作一些层次,来单独训练。
首先,我们先将这个球进行充气。刚才在讲到松柔的概念时,我们说松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不松走向松柔,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用球体来譬喻,我们假设,一个气球,在没有充气时,这气球摊在地上,这样的状态,我们不能叫它松柔,而是一种“懈”。如果我们把这个气球,气充的狠饱满,像是实心球一样了,那么这个球就过于硬了。这样的球体状态,肯定也不能叫做松柔。倘若我们先把这个球体,将气先充足,然后再适当的放掉一些气,这样的球体,用手去按它,也能按得进去,但是越用力按,越会觉得来自球体的反弹和转化。这样的球体,就可以称作是“松柔”。我们来回过头讲身体的这个太极阴阳球。同样的道理,我们将自身的这个太极阴阳球,由小变大,再由大适当的变小一些,身体的太极阴阳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将身体走向“松柔”的过程。这一充气过程,体现在基本功中,我们称之为“内动”。我们的基本功训练中,就有一个纯粹训练内动的基本功。
1、内动:
两脚采用孙式无极式的姿势,两脚跟并在一起,脚尖成90度角,两手平举齐肩,两拇指、两食指并作一处,膝盖稍稍弯曲,肘也稍稍的弯曲,腰背尽量的向后靠直,这时,从两跟开始,由内开之意、无内开之形,两腿也由内而外的开,肩胯打开,胸腹也一一掏空,最后两手臂内侧肌肉也有内开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方法,其实是训练身体内侧肌肉或者胸腹部带动脏腑系统的运动。这一基本功,不单能将手足内侧肌肉运动起来,还能通过胸腹的内动来带动脏腑的运动,像是对脏腑起着按摩作用。这种内动训练,会增强脏腑系统的功能,脏腑系统机能强大了,发源于脏腑系统的无能的能量,也就充沛。我平时训练的最多的动作,就是这一动作。再随意一些,两脚在川字步的前提下,也可以一样的内动训练,这就是“抽靠贴”的训练法了。
2、脚踝骨的运动:
平时,脚踝骨因为几乎要承受人整个身体的重量,因为人的整个重量,就是通过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才与地面接触的,所以,脚踝骨几乎承受了人体的整个重量,所以,这个部位,最不容易放松了。倘若脚踝骨不能放松,你们不妨观察一下,人身体受外力被跌倒,其实就是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没有放松,身体所受的外力,作用在脚踝骨处,因为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相连处没有放松,无法释解这些外力,最后,脚底就离地了。脚踝骨越紧张,身上所受的外力,就直接对抗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人就越会被跌出。脚踝骨其实充当着脚底板与小腿胫骨之间的缓冲功能,它具有一种缓冲功能的。如果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发挥的功能就大了,这种情况下,身体所受的外力,一旦传导到小腿胫骨之后,就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给缓冲了,这样,脚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足以抗衡业已缓冲了的外力,这样,人就变得很稳了。一般,来自对方人体的外力,其实其发挥作用的势能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也就只有几寸,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一旦发挥,人体中轴就能向后移动几寸,外力一旦超越了几寸的距离,其势能就如强弩之末,或者我身躯迎上几寸,也能封闭对手势能的释放,对手会感觉到压迫,外力也自然失去了作用。所以说,脚踝骨的运动,其实是很重要的。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一动无有不动”,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讲脚踝骨的运动。只有脚踝骨处运动了,才能带动全身身躯的整个运动。(学员提问:老师,脚踝骨运动时,是否大力一来,就会有一个缓冲的概念?)是的,脚踝骨能松灵了,能自如的运动了,对方大力推来,到了脚底,就会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所释解了。这就是一种缓冲功能。脚踝骨的缓冲功能,其实还不单只是前后。(学员用英文解释缓冲字意)这种缓冲,不单是前后缓冲,左右也有缓冲功能。
谈到这里,我们不妨来谈谈人的“重心”的变化。由于脚踝骨的前后左右的运动,使得人的重心,在两脚之间,前后左右,有一个圆形的缓冲空间。一般的人,只是两脚作为两个支撑点,支撑着身躯,而当脚踝骨松灵之后,脚踝骨在前后左右都能有缓冲了,人维持重心的范围就会变得大一些。人重心所维系的这个区域,我们把它叫做“际缘”。人的重心,在这个际缘范围内,是稳定的,一旦超出际缘的范围,就会失去平衡。所以说,人维系重心的这个际缘,它的范围大,平衡功能相对就好。你的这个际缘范围大了,你就有资格将别人的重心,逼迫到他的际缘边沿,那么对方就会失去平衡,或被跌出。所以说,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了大了,人维系重心的际缘的范围,也就大了,你重心的稳定性,肯定比别人好。(学员提问:这是不是有不倒翁的概念?)有不倒翁的概念,但是,不倒翁呢,中轴是有倾斜的,只是依赖下半身绝对的重量和底盘的弧形结构,才得以维持平衡。而人际缘变大,得以维系重心平衡时,人的中轴是不能倾斜的。人像是一把椅子放置在一个云台上,下面的云台可以左右前后自由的运转,而椅子还是稳定的,不能象不倒翁一样的摇晃。人的中轴线,在际缘的范围内,前后左右的能够自由的活动。有一些人,确实以学做不倒翁来维持平衡,遇到顶牛,腰背后向弯曲了,两脚还死死支撑着地面。想当然的以为是柔腰百折了,还自以为柔化的很好,幅度很大,其实这样会练坏身体的。这种顶牛的人,很多人练得腰、膝都是伤疼。所以,我平时不愿意把太极拳的稳定性,用不倒翁来譬喻。我说的际缘,不妨用意念想象一下:自己的头颈上挂着一根很长的毛笔,毛笔的端毫,似乎能触碰到地面,当人定步前后左右的虚实变化时,毛笔的端毫,就在地面上画出了重心所维系的际缘了。这个范围,就是你目前重心稳定的范围。或者说,像是拍电影的摄影师,摄影师是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手上、肩上扛着一架摄像机,椅子下面呢,装着轮子,这轮子呢,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只是太极拳中要求这轨道既可以前后向的运行,也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摄影机的平稳。这把椅子在前后左右向运行的范围越大,这际缘就大了。如果这椅子一旦超出了轨道,那就超出了际缘,就会人仰马翻。平时在这一基本功训练时,脚踝骨由后向前或由前向后,加上前后之间的涌泉,一只脚可以虚拟的分作前后中三块。左右向,也可以左右左右或右左右左,每只脚分作两部分。这样一来,两只脚似乎可以虚拟的分割成十二块了。这需要一点想象力的,是虚拟的。这对理解两脚之间的8字循环圈,很有好处的。脚底8字圈,说到底就是两脚重心在十二块脚底的区域里,均匀的受力变化。或者说,像是由十二只小脚,组成了两只大脚。这么说,是要有一些想象力的,新加坡每户人家家里,常常可以见到壁虎。就像是壁虎的脚掌上,每只脚上还有很多小的吸盘,这些吸盘能够均匀的附吸在墙上。人的两只脚倘若能像这种吸盘一样,重心就稳定了。接下来我们来讲中轴。
3、中轴的平整移动:
中轴的概念,常常容易被误解。刚才我们讲到一个重心的概念。其实重心的概念与中轴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人,其实没有重心的概念的。重心是西方物理学的概念。譬如以一扇门为例子,门的重心应该是整扇门中间的那一中心线与地面接触点上。而中轴就不同。门的门轴就不同,这轴线,可以装在门的左边,也可以装在门的右边。或者干脆象旋转门一样,门轴是在中心线上。门轴在中心线上,这中轴就与重心合一了。门轴在左右向时,就与门的重心是两个概念了。太极拳要求,中轴可以前后左右平整的运动,目的是练到两脚虚实分明。中轴由前向后平整移动时,前脚膝盖尽量定位不动,胯打开,前脚完全变虚,像是摆样子摆在那里,这时,即便前脚下这块地面凹陷了,前脚还不会跌下去。中轴由后向前,或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等,都是一样的,终归要将一脚平整的移到完全“虚”了,而且还要象是摆着样子一样。两脚虚实不清,阴阳不分,也就双重了。上面说的脚踝骨运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保证中轴平整的移动。
4、胯不动转腰:
接下来,我们可以讲最后一个运动的层次:胯不动转腰。能够保证中轴前后左右的平整移动之后,身体就可以渐渐的分作上下两半,就像一个球体一样,上下两半球像是瓶盖与瓶子一样,上半运动时,下半不动。相对来看,上下两半球就成反向运动了。就身体而言,腰以上是一部分,胯以下是另一部分。人体在左右向转动时,其实是转动腰以上的这半个球体,胯以下的半个球体,尽量的固定住。就像是古时候的磨盘(学生问:是磨豆腐的磨盘?)是的,就像是磨豆腐的磨盘,上面有一个石盘,下面也是一个石盘,两个盘重叠着,转动上面这个石盘时,下面的石盘是不动的。刚才讲到门轴,我们也可以说,门随着门轴在左右转动时,门框要固定住。这样的运动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双手随着腰左右向的运转后,与下盘胯以下相对固定后,与胯以下的双脚构成了反向的作用力。就像是杠杆原理中,动力臂、作用臂与支点这三者关系一样。太极拳左右向的运动方式,都要注意腰胯的分离。老一辈把这种胯不动转腰,有称之为“扭脊”的。
好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简单的可分成以上这些层次。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人体在运动中所要注意的一些规矩与法度。什么地方该动,什么地方不该动,什么地方先动,什么地方后动,运动到什么位置,什么程度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运动的规矩与法度。
第三步基本功:规矩与法度
上面运动的层次里,内动、脚踝骨的运动、中轴的平整移动、胯不动转腰等,落实在拳架中,有时候几个层次的运动是一种组合,而且,由于人体是由三大有形的部位与三个无形的空间所组成的阴阳球,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拳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力不从心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身躯,其实未必能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身形、手脚一旦不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其实就是“妄动”。所以,太极拳要求不能“妄动”,当然,纯粹从活动活动手脚,只是为了达到简单的运动躯体的效果,那也无所谓妄动不妄动的,倘若想要通过太极拳达到最有效的健身效果,甚至说想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技击含义或深层的文化内涵,那么就必须懂得身躯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的的规矩和法度。动必有方。因为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还讲究“以小搏大”,小力胜大力,小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在这一概念上,那么我们就得研究运动的规矩,运动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法则。这里会涉及几个概念。
1、定位:
譬如躯体某些部位的“定位”。(叫某学员上来,在他身上试验右手小臂某定位点的变化,类似抱虎归山时右手反抱的动作),我们想要把你反抱起来,倘若手臂上没有定位点,那就是两人在较力了。我力气比你大,就能把你抱起来,我力气小,就抱你不动。你看哦,我要右手大拇指这一位置上,尽量不动,相对的定位了,中轴带动右手小臂上的小轴的一个运动形式,你看,不需要很大力气,就能把你连根拔起了。因为有了这个部位的相对定位,身形这根大中轴带动小臂小中轴,这时候,所花的力气是最小的,但是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最大的。拇指某个点定位了,肘部其实也有点是定位的,目的是保证小臂的小轴线,能够承接来自身躯大轴线运行的劲力。(由学员来试验另一动作。类似两手挑枪式)你看,这一动作时,你看我的两肘,也有定位的意思,这样,我只要轻轻的一转,是胯不动转腰吧,胯不动,其实也是一种定位,肘部也有相对的定位,这像是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有了这个定位点,就能使得小力发挥出大作用来。每一拳势中,其实每一招式,我们都应该去注意某一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点”是因拳势而异的,不同招式、不同拳势,每个定位点是有变化的。明天开始,我们会讲解拳架,在我们这套拳架中,拳架变化的每招每式,每一个动作,都有技击含义,因此每一动作的变化,都要注意某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的点,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动,而是相对的不动。(学员问:不是一点都不动?)不是一点都不动!相对身躯其他部位而言的,类似于杠杆原理中的这个支点。因为人体是活动着的杠杆。有关定位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详细的与大家手把手的来探讨。今天只是简单的涉及这个概念吧。
2、主、被动:
第二是“主、被动”的概念。太极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种说法并不是指人身体每一位置都一起在运动。不是这个概念。身躯各部位在“一动无有不动”时,其实是有先后节拍、先后次序的。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里跟?哪里随?刚才我在示范这个动作的时候,左手指与右手肘内侧像是有铆钉,左手是主动的,右手其实是被动的跟着。另外,譬如身躯整体平整向前时,这是中轴的平整移动。在身躯平整的向前平移时,因为两手掌接触到对手的身躯,这时,两手掌就不能妄动,身躯是主动的,手是被动的。四正劲的掤劲,身躯整体的由后向前,这是主动的,而两手是被动跟着向前的。金老师说,身躯的中轴像是毛笔的笔管,而两手像是毛笔的端毫。他怕我们听不懂,干脆说,身躯中的中轴像是拖把,拖地板的拖把,两手就成了拖把上的布条了。这说的就是主被动的概念。金老师还说,以前纺织厂里的轴动皮带的联动装置,两个轴,只能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的。倘若两个轴一起运动,皮带就会绷断。拳架中,每一招式,我们都会详细的来讲解这种主被动关系。这里只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学员提醒:老师,我们借用的场地,还只剩下五到十分钟)哦,好的。
3、腰胯分离:
第三个,我们还是要强调腰与胯。很多书,在描述太极拳运动过程中,都是腰胯不分的。“腰胯带动”、“腰胯转动”等,这些都是腰胯不分。其实,太极拳在运动中,只要涉及左右向的运动形式,腰与胯需要明确区分的。刚才在运动的层次中,我们已经谈到,胯,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动中轴的平整移动。前后左右,或者四个斜角方向,这八方,胯在这八方的运动,目的是要保证中轴向这八个方向的平整移动。倘若只是这八个方向的平整运动,太极拳就会显得像是木偶一般,这样以来,太极拳就会显得不灵便。那么,当胯运转到这八方的某一方时,这时,胯不妨先休息下,让腰来发挥功能了。这样,胯相对定位后,腰还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就补充了拳势在各个反向的运动角度。同时,也便于上下身躯之间,串成一个大的杠杆,杠杆原理中,动力臂的延长。胯的作用是中轴的平整移动,腰的作用是杠杆原理中,力臂的变化。
太极拳中,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和法度,譬如劲路的方向与劲路运行轨迹、前手与身躯之间构成的角度以及角度变化等等,以后有机会在讲解拳架时再加以探讨。
太极拳技击原理,不外乎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心理学因数。譬如杠杆原理,我们先人其实很早就在运用这个概念了。西方最早发现这个原理的,是阿基米德吧。公元前200多年,就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有句名言,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小力胜大力的关键,就在于力臂的变化。中国古代的杆秤,也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我们拳架中,肢体之间,其实很多都是要符合杠杆原理的,只是身躯的结构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几个点和几个力臂,我对身体解剖和绘图能力较差,否则我可以将拳架中的杠杆原理,一一画出来,这样就更加直观一些。
拳里,另一因数,是心理学原理。太极拳之所以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神奇,也是由于这个心理学因数。太极拳是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首先调控的是自己的身心,当自己的身心能够被调控之后,就能够去影响对方的身心。譬如驾小车的,看到大车逼向你车身时,就会有恐惧感,距离越近,越怕。太极拳也一样的。有时候,人还没有碰着,就会有恐惧心理,这种怕,就是一种心理学因素了。太极拳之所以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身心来达到调控对手的内心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自身身心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就会给对手产生一种压迫感。调控自身,然后再通过自身,来调控别人。老一辈有人说,太极拳是一门控人的艺术,一门控制人的艺术。这“控人”,其实就是调控。
从这一概念上说,太极拳就不会有好胜斗狠之心了。而是通过自身的修为,来达到影响你周边人的,这样一门艺术。而且能够改善周边这群人的身体状况。现在,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就是这一层含义:太极拳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也不是谁是谁非,而是通过手把手的感触,使得周边的拳友能够融洽相处,使得周边的拳友身心愉悦,进而达到改善周边拳友身心状况,这样一门艺术。当我们放下了输赢观念,当我们能够与周边的拳友,全身心的去享受太极拳的时候,这样,你的太极拳的造诣就会提高到一个层面。太极拳,就是这样一门学问,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太极状态,让我们充分去享受太极拳的,让我们进阶到一种“太极式”的生活状态的。
好了,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