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此十六字,实只一字,此一字心法,即“中”也。
夫中者,乾坤之交所由生也,如“十”字,交则中生焉。
乾坤不交则中隐于太极之体,乾坤相交则中显为阴阳之用。
故中实先天地而存,中天地而立,后天地而成。天地有天地之中,人身有人身之中,守人身之中,以应天地之中,致人身之中,以合天地之中;此实天人变化、天人合一之微旨。
守中则至正,执中则至善,致中则至和,位天地,育万物,极神圣,其功用全在于斯耳。
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旨。
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
“守中”为一贯工夫。
中者,至善之道,唯一无二之本体也。经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言不二也。
故即为中道,而守中亦即守一,执中亦即执一,致中亦即致一也。
其最后一着,则中亦不存,一亦不立,岂有二哉?实则三家皆重此。
儒曰存心养性,
道曰修心炼性,
释曰明心见性;
心性者,本体也。
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
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
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
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按佛家之言中道,以破我法两执,双离空有为要义,最后认中亦为边见,而予以否定之,与儒道二家之旨意,略有小异。)
本天道立人道,以人心合天心,则自符于中道而无或背矣。
丹道派中以玄关一着为最要。“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但着在形体上求即不是。然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即玄关明矣。
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
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
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静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
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这个“中”既是先天之有,却要通过后天的修炼才能成就,
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
尧舜允执之中,
孔子时中之中,
子思未发之中,
易之黄中通理之中,
释迦之空中之中,
老子之守中之中。
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
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
内家拳之“守中用中”之道也不逾此,
拳功中定乃文乃武之道也,实非虚语玄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