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孙式内家拳论坛的贴间琐记(1-35)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1164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214 views 次

以下各则都是发表在孙式内家拳网站http://www.neijiaquan.com上,由本站孙禄堂武学文化网http://www.sunlutang.com整理而成,欢迎转载,尊重劳动,转载时请保留这段话,谢谢。

1、想起老师讲过存周先生的两件事:其一是说存周先生不会应酬,民国22年,南京连续举办全运会和二次国考,以后在天津还举办过华北运动会,朋友之 中总有些好事者向存周先生问及对各位表演武艺的拳术家的评价。回答的结果是实话实说,往往几无赞许者。对于一些位居国府的高官或前辈名家也是如此,几无客 套。所以得罪的人多。其二是说存周先生的身法极快,与某名家比武,存周先生将那人打倒后,那人却觉着存周先生似乎都没有移动,自己就倒了。所谓“打倒还嫌 慢”。

——————童旭东先生

2、孙门功夫易骨易筋洗髓三步。
个人理解:易骨是通过拱效应这种良性的受力状态来改良骨质结构。
易筋是通过把各骨节拆开锻炼增强内膜。只有肌腱与韧带连通一体才能真正达到柔。而洗髓一步全在虚无中用功夫,化劲有了,才谈得上技击。李雅轩一派认为孙式 拳“松软程序度尤差,更不要说轻灵虚无的境界了。”这可能是指易骨这一步而言。而到了易筋这一步,则要极尽柔软的。寿关顺讲要把周身的骨头拆开。所以裘德 元先生能有缩骨之能,其实就是易筋功夫做到家了。李雅轩一派似乎提倡直接从洗髓练起,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直接进入到虚无的妙用,但其不足是缺少根基,只能 在一般的切磋中表现,而不能在实战中保持虚无的妙用。当然作为现代社会,太极拳若仅仅作为一种体育休闲,李氏的这种主张也无可厚非。
——————童旭东先生

3、神子拜访张烈老师时,为让神子使其抖劲,其曾抓神子一手一抖,确有形如过电的感觉.张烈老师说,其是通过练抖缆绳练出来的.把一盘缆绳放长,手 握一端,一仰一抖,练的时间长了能把绳子给抖直了.抖人一下人是受不了的. 他还讲了件过去发生的故事,经济困难期间,有段时间闹地震,人都住在帐篷里避难.帐篷彼此间很拥挤,也易闹纠纷.有一家人在当地很不好,就是孬.没人敢 惹.一次又发生矛盾.张烈老师去劝架,因张老师个矮,那人不但说他是矮王八,而且还要动手打人,张烈老师自然不愿受这股鸟气,一拿一抖,那人一下就跪下 了,张烈老师一把抓住头发,另一拳举在其面前,警告那人动就要你小命,那人乖的不的了,以后再不敢惹大家了,好多人还请张烈老师,张烈老师高兴的的说,经 济困难的年头,有人请,感觉很好.

——————神子讲张烈先生
4、孙氏三体式有三角、三面、五线、八态、一气之理,外合于力学,内合于生理。该式为武学之基础、式理之法门,拳学之真髓。所谓三角、三面、五线是外形,八个状态则是内意。当八个状态合成一气时,三体式之学就算开始入门了。
这些内容到时候都会公布出来。现在网上武友猜测是猜不出来的,对练拳没有好处。自己的老师怎么教,最好就怎么练,只要站三体式时不要有憋气、胸闷的现象就好。只要没有憋气、胸闷、膝痛等现象,虽不中,亦不远,总有效果。但功能效率有异。

——————童旭东先生
5、孙门的轻功是从拳式中来,是内劲充盈的自然冲空的表现。老师没有讲过专门练轻功的法子。郭云深、李奎元、程庭华、宋世荣诸位先生对孙先生的内功都有过 深入指导和帮助。传说中上面四位老师尤以程、宋两先生的轻功称著,程先生能提气纵身上房,而宋先生能墙上挂画,这两种能力孙先生也都能完全作到。据支一峰 讲,孙先生在他家里时曾在室内空中任意移动,有如飞行。后寿关顺先生也谈起过类似的事情。到底是否还有其他的练功方法,我就不清楚了。能把拳中的规矩弄明 白一、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孙氏拳为何物。就是剑云老师、张烈先生做的动作,又有几人模仿的了或模仿的象样呢?就一个三体式, 又有几人知其意?从基础入手,按照知止定静安的程序逐渐得其理,如此才能体会出点拳的味道。我们这个时代太浮躁,我们的功夫比前人差得太远了。

——————童旭东先生
6、我现在每天早晨打第一遍,汗流满面。打第二遍,身随气动,气遍周身。若还有时间则打第三遍。主要是纠正前面感觉到的不合之处。最多的时候,时间允许, 我也打过5遍。一天打10遍则是很少的情况,现在几乎没有这么多时间了。每打一遍约15分钟,当年剑云老师说正确的时间是7到8分钟。我现在还做不到,内 外协同的水平比较低,所以打每遍拳所用的时间也就比较长些。
——————童旭东先生

7、以我的修养和学识确实不配宣传孙氏武学,更没有能力研究孙老先生及其学术体系。我之所以还要勉力为之,实出于抛砖引玉之愿。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廖白先生出现。
其实就是研究剑云老师和天骥师兄的学术,我也不够资格。剑云老师和天骥师兄都善剑,我就不懂剑。五心体系,我也只是略听到些只言片语。所以我确实只能 研究他们学术中的一点零碎。把他们学术中一招半式的这点零碎能研究明白就不错了。在武学上,今人绝对不如前人,差得太远太远。张烈师兄在武学上就远不如孙 存周师伯。吴兴与师兄也认为自己在技击上远不如郑怀贤师伯。同样,牛胜先先生也承认自己在武学也赶不上李天骥师兄。以我的了解,张、吴、牛三位都是直性 子,绝不讲客套话。他们是真心认为自己不如老师。同样,我的师兄弟们的武学造诣也都比剑云老师差得远。
所以,我们不能不谦虚。
我自己在武学上的造诣就不及剑云老师的万分之一。单单从掌握的技术内容上讲也不到老师的百分之一。所以我们必须要谦虚。
面对孙氏武学这座巍峨的文化昆仑,面对孙禄堂先生这位武学领域里的珠穆朗玛峰,我们每个人都还没有走到山脚下。我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连匍匐在路上的资格 都没有。孙氏武学又犹如浩瀚太平洋,我们所得到的至多只是这大样中的一颗珍珠而已。也许我们每个人手都有一棵绚丽的珍珠,我们都以为这棵珍珠是最绚丽的。 其实这只是茫茫大海中无数棵珍珠中的一棵而已。
今人在武学上只有也只能谦虚、谦虚、再谦虚。我们差得远。

我在大约二十年前专注与科学哲学的时候,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概念。数学中歌德尔定理的出现,已经从逻辑上暗示了仅以科学的方法是无法寻求到终极的本然的。说我们在武学造诣上不如前人,是因为今天已经没有相应的环境了。

关于五心说,我确实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但是其基本框架从剑云老师和支一峰那里还是知道一些。其方法是类似于密宗的方法,务于精致,步步可证。 这是对从形而上认知事物的一种补充。太极拳理论过去长期流于借用老子学说进行形而上的认知,或补充一点比喻描述,至李亦余开始有了另一方面的进展,就是对 技术规律的认识。但终还粗浅。形而上的认知是不可缺的,但除了少数天才人物外,一般人即使反复实践也还是难以找到入手之门。所以需要有精细缜密、可验证的 技术理论来补充,如此,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才完备。五心理论,在拳学中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说,五心理论全面革新太极拳理论。至于,只听到只言片语就下 结论的疑问,是因为我没有掌握五心理论的全部内容,但其框架,包括个别内容的验证,我确有实际体验。故有此“全面革新太极拳理论”的提法。后来廖先生给予 了提法上更正,我认为更正的好。

说到我不配研究孙氏武学,这是我的心里话。传统文化的底蕴,我确实不够,差得太远。这方面廖先生比我强得多。孙老的五部拳著,句句都是经典,每一式 都涵有深刻的道理,如果没有对儒释道各家经典的深入研究,是根本体会不到,也看不出其中的真意的。而我确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面有非常大的知识空白, 所以说我本不配也确实没有能力去研究孙老和其武学体系。这绝非是过度谦虚。在当今中国,有能力研究孙禄堂先生和孙氏武学的人,恐怕在武术界里还没有出现。 即使在当年,也只有极少数的学问大家如马一浮等才有资格与孙老在一起坐而论道。我说差的远,这才是实话实说。

关于太极拳理论,我的观点已经谈了,事实如此。真正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太极拳理论是从李亦余开始,但李的成果还是初步的探索。五心类于密宗,与老子形而上之道的思想互补,形成新的拳学体系,这就是孙氏拳学体系。谓之革新,亦无不可。
至于印证,孙门弟子在历次国术大赛中的成绩就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印证。其成绩远远优于“太极拳经”培养出来的那些拳术家们。谓之理论质变,亦无不可。
——————童旭东先生

“唯 通過一二而入三者
才終能知
三之簡而明 涅槃本自如如於世間
孫老之簡言 即是最深之樸學 能自一二三而回歸先後天合一之學

陳老 繞在其中 尚未得出 困學於二境
馬老 心已望三 身未證脫困   都猶是困
孫老 身證自明 簡而無言 一生都在第三境中行 只留簡跡”

——————廖白先生

8、张大辉先生平常之言,常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张先生说:拳有动静之别,动求结果,定体味过程;再如,张先生语九要之须臾不可失,曰九要一 失,身则为稀泥。再有,张先生语孙氏太极拳头手肩肘胯膝足之拱卫之象,皆有新意。张先生是得道之人,跨三种文化背景,其一为家学之密法,其二为剑云先生晚 年之倾囊相授,其三为清华大学之现代科学背景,最重要的是,也许是年轻时患病之机缘,令张先生得入武林。此类典故甚多,孙公之高足上海支先生或为一例?

——————laocw先生

9、“kai”问:记得廖白先生有一个帖子
大意是
练形意拳是不用力而力至
练八卦拳是无力要找力 无力怎打人
练太极拳用力否

李天骥先生在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 一书中
明确指出
练太极拳要用力

两位大家不会欺人
看来练太极拳确要用力

练太极拳
那些部位用力
如何用力
力到何处
何谓拙力

“有容乃大”答:古拳真艺 是手圆 身圆 步圆 手圆截 身圆顺 步圆闪 三圆同步 用力方法 是内开外合
即手圆 身圆 步圆的阴面抽贴到阳面
三圆同步 一抽一转 内劲如球内走珠
重心轴如沙地立杆 流变倒换
此种用力是棉里藏针 柔中含刚 松垮垮 软棉棉 不能用于实战的

10、现在真正按孙氏形意拳练习是人极少。即使是我的同门中也很少有人这样练。寿关顺先生讲的四正八柱绝对是孙门的真传,而且这是一切拳术的基础,这是孙老先生对武学的重大贡献之一。孙氏三体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完成四正八柱。
李天骥先生这本书里架子外形是孙氏形意拳的系统,但是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内容,使人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是该书的遗憾。
支燮堂先生没有练过铁砂掌,但是手指轻如棉絮、重如沉锚、柔如钢条、硬如钢钎。支先生也没有练过金钟罩铁布衫,但是两肋如钢板,浑身筋骨硬如铁、软如面、筋如弓弦。鸡腿龙身虎抱头绝非虚饰,皆有生理变化之实证。这些才是四正八柱的表征。
没有这些基础,轴力出不来,形意拳的威力大减。即使知道关窍也做不到位,因身体能力达不到,如我本人的情况就是如此。
所以孙氏三体式有三角三面五线八态一气诸多要求。但练起来是真苦,一般人难以承受。所以一般三体式还没有站明白,人就跑了,不练了。当年孙保中,老爷子哄 着,练一次给一块大洋,到了都不练了。这份罪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我老师讲三体式也往往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李天骥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三体式的讲法 也是打了折扣的。

——————童旭东先生

11、童先生讲过这样一事:有一喇嘛自青海来,与存周先生第一次见面,即自称门弟子。存周先生纳闷,喇嘛随即演拳,全然不是形、八、太之形式,演 罢,存周先生许为弟子,盖其拳合乎中和之则。多年前该喇嘛曾在雍和宫内听过存周先生讲拳,后以存周先生所述要则重修本门功夫,技艺大进。故奉存周先生为 师。因此,童先生讲,是否为孙门传人,第一要看是否真心维护祖师英名。第二要看是否领悟孙学之心法极则。

——————战将先生

12、如果练习孙氏太极拳,就必须先有三体式的基础,否则动作就无法完成到位,动作不能完成到位就无法练出究竟。
站三体式同样要三调:调身、调息、调心。三者缺一不可。

——————童旭东先生

 

13、剑云老先生对张大辉的感情和期望,如果不抱偏见的话,孙门同人尽知。有人羡之,更多人嫉之、谤之。甚至有什么剑云先生将大辉逐出师门之不着边 际之妄论。作为见证者,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本是婢女”之说的真实和残酷。大辉当年“退门风波”之时,孙门中有几人在场?除日本的后藤等人。当时的情景到底 是怎么回事?剑云先生为何号啕大哭?孙门中谁人解之?后来剑云先生对大辉关切之殷、期望之高,又有谁知?风波之后,大辉旋离北京,作为大辉的朋友,剑云先 生当时多次电话召我斡旋之事,谁又知之?甚至到后来,有XX拳七、八个壮汉寻大辉衅者,剑云先生再三嘱我转告大辉小心,老先生对大辉的关切爱护,只能用 “无以复加”来形容了。
孙禄堂先生当年综三拳而为一拳,天分、机缘、悟性使之。但更重要的是老先生的博大胸襟。门派之别害中国武学之罪大焉。囿门派之偏见,多少才智高越之士未入武学真谛之堂?
蒙古秘法如何?中原武学又如何?相信真正的武学都是基于人的,且基于人只有一个躯干、两条胳膊两条腿、一个神意而已。得形意真谛,不难入八卦之墙;得八卦 形意真谛,当能悟太极之秘。孙禄堂先生革新武学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点。今日大辉先生以修炼蒙古秘法之心得,反证孙氏拳之合理,正应了百川归海、殊途同归之 理。

据大辉说,三心是最简洁的:形心、意心、体心是也,据说蒙古秘法最注重这三心。

打通中原武术和蒙古秘法,互相参证二者的异同,恐怕只有张大辉先生。以大辉先生的家学渊源和严谨、求实、细致的自然科学造诣,当能会通。如此则是我中华武术之幸事。我等翘首以盼。

——————laocw先生

14、知开合为二气,再将二气合为一气,则明开合内在转换之义。昔日存周先生一个开合手就将某武术大师粘起,使其两脚离地,随之一放如献茶状,而某已惊魂失措矣。此为开合手妙用一例。其实拳术中每一动俱是开合,故一动一默皆是用。
练习孙氏太极拳的及格线:动静规矩骨髓里,周身机势仗虚灵。

——————童旭东先生

15、长站三体式,腿结实的程度会异于常人。而且三体式还有一个作用,能使周身的劲力能最大程度导向一个方向,不是局部的力量。如果周身所有的肌肉 向一个方向,可以拉动25吨的卡车,但事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肌肉不会向一个方向生长和伸缩,但可以形成不同的角度,导致合力,这就是三体式的科学所在。
而深蹲没有这样的效果,他是局部的训练,但对提高身体素质和局部力量有帮助。
张烈老师那里好象比较喜欢深蹲训练,张老师可以直着背,屁股深蹲着地。

——————神子先生

 

16、孙氏拳再往下传,可能又有不同.
因有些人是带艺来的
不可避免的会加入自己的心得
如神子的一位同门学其他拳
现在练拳也发声助力
自己觉的好

较接近原始风貌的孙门拳
还要看孙剑云、孙叔容
两位老师的演练
因为他们在接受孙氏拳的时候
从没有学过其他拳
又都曾直接受益于孙禄堂先生

神子听刘树春老师讲
当年孙剑云老师拍摄视频时
选择了张振华老师做示范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
张振华老师从没有学过其他拳
可以孙剑云老师用心良苦
不希望以后改样太多
张老师的VCD神子是买了的
建议大家遇到此VCD
不妨买上一套
神子和张老师在家师去世时见过一面
但彼此未曾说话
谈不上交情
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张老师的示范
和孙剑云老师的讲解
对喜爱孙氏拳的朋友来讲
还是有很好的保存价值的。

家师孙叔容老师
自幼随其祖、其父练拳
知道孙氏拳在她爷爷和父亲那时是什么样子
老师曾讲她和孙剑云老师一起给孙禄堂学拳的事情
说她老姑孙剑云老师很聪明
其实她老姑比她只大4岁
老先生孙禄堂总喜欢让孩子们练拳结束的时候
再在他面前挨个练上一遍
然后一一点评
指出问题
孙剑云老师总是要求最后一个练
当老先生一一点评别人的正误时
她都很认真的听
到最后练时
错误就较少
深得老先生的喜爱
其实大家都希望最后一个练
可碍着孙剑云老师人虽不大
但却是长辈
个性又强
是不能和她争的。

孙叔容老师80岁以前
和同门的接触都比较少
大概只有几位
安徽的祖师姑
郑州的李慎泽师叔(李师叔最初也是和家师学,因其以前的老师和存周师爷一辈,家师给推荐到孙剑云老师那里,被孙剑云老师收为弟子)
后来孙叔容老师在晚年80岁以后
一些同门陆陆续续和家师联系上了
她也看到一些同门的练法
观后曾私下明令告诉弟子
可以听听他们的心得
但不可按他们那样练
因为原来的孙氏拳不是那样练的
他们是加入了自己的心得
为何不明着说透
友情、亲情太多的原因在里面
无法说
也不能说
感情有时是一种让人难以冲破的网

以后的孙氏拳
会继续的有变化
是一件不奇怪的事情
加入自己的心得也不是一件坏事情
不是对错的问题
如果真的有突破
加入心得是件极美的事情
但怕的是原来的没有领会
又丢掉了传统的原貌
使后人更加无处寻觅真迹
那到是一种过失。
有继承、才有发扬
先找回传统
找回自信
才有发扬之说
到那时可以讲自己的心得
但也要讲以前是什么样子
给人一个思考的空间
正确和错误有时间来检验
现在的人太浮躁
包括神子的一些同门也开始造拳
也告人此是秘传
想想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
孙老师说我们孙家几代没有藏私
没有密传之说
家师生前知起其过世以后
将不能完全阻挡这种流行于武术界的风气
故她要把她一生真正见过
确实孙门的资料汇集成书
以慰喜爱孙氏拳爱好者之需求之心
但在该书杀青之际
她却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
此书由孙老师的弟弟妹妹和她的儿子华锋教授
继续完成出版工作

——————神子先生

17、十三势曰:朋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
其中“朋捋挤按采列肘靠”为太极八法

“朋捋挤按”既代表乾坤坎离四个正方位
也代表以格挡、化力、借力打力为特征的动作
可以视为“打法”

“采列肘靠”既代表巽震兑艮四个斜方位
也代表以采抓掰扭(分筋错骨手?)肘击肩顶为特征的动作
可以视为“杀法”

——————ump先生

18、(孙式太极拳)采用形意拳三体式为基本步法、身法,进步必跟,退步必撤,极为接近实战的侧身法定敌,吸收了形意三体式蓄劲法和形意拳的射丹田和搓丹 田内功修炼法,从而培育一触即发的中和内劲。孙氏太极拳采用于传统形意拳进步必跟、传统八卦掌退步必撤的优点,发扬了形意拳整劲出击的传统功能,在身法上 则吸纳了传统八卦掌的单换掌,双换掌和穿掌,使步法及身形更符合拳理,身法更灵活敏捷,“练拳不活腰,到老艺不高。”这样更接近实战。孙氏太极拳体现了 “太极手,形意腿,八卦腰”的特点,融三派优点于一身。

——————佚名

19、孙存周武功高超绝世。上海龙华寺还留有孙存周的一个脚印。孙存周与郝湛如切磋散手时,孙用两个手指一搭郝的来拳,郝即翻扑在地。一次郝向孙请教推 手,孙只用两个手指搭在郝的手臂上,郝时而双脚脚尖离地凌空,时而双脚落地,如跳舞蹈一般,又进脱不得。这是周元龙先生亲眼目睹的。

——————佚名

20、有外地拳友到北京特意找到我,问:他每日早上练习孙氏太极拳将近3个小时,打20遍拳。但是为什么还练不出打人的功夫?
我看了他打的拳后,心里很感动。人家确实下了功夫,但遗憾的是,不明规矩,功夫没有下对。于是我说:
首先,孙氏太极拳锻炼的目的是修身。打人是其形式,是借助于技击的方式来修身。
次之,规矩、道理不明白,形式就必然偏差,打人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以我的经验,在现在北京的冬天(零下2度左右),在室外打孙氏太极拳,两遍下来,大汗淋漓,双腿微颤。我本人原是短跑运动员,深蹲负重175公斤的 水平。即使现在我每天早晨也坚持跑3000米(练拳后)。而把孙氏太极拳打的基本正确,对腿部力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剑云老师要求我们先站三体式,练 出鸡腿力。否则,是打不好孙氏太极拳的。因此,以那位先生的力量水平,打20遍拳必然是架子不正确。因为他连正确的三体式也站不了1分钟。
练习孙氏太极拳当然是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出功夫,但其前提是要每一遍都基本正确。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正确的练上两遍比错误地练上20遍,要有效。
练拳一定要明白规矩、道理。这是找老师的目的。

——————童旭东先生

21、  孙氏太极不但吸取了八卦掌之闪、展、腾、挪,手动必先身动,身动必先腰动,使腰带动一切的要领,而且揉进了形意拳中起、钻、落、翻,起横不见 横,起落不见落,出手不露形,一触即发之本能,又融合了太极拳中沾、连、粘、随,以轻制重,以实破虚的奥妙,把三拳揉合为一体,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

——————佚名

22、逐式分析,花费时间太多。主要问题是1、不明意轴,身法不整。2、其步不合三体式之法,身劲已失。3、其神外张,不够内敛,故有悖蓄神要则。有此三大误,已经丧失孙氏太极拳之真意。
意轴由百会、重心与两足跟构成,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分,与意触点的力学关系,这些在他的身架上都没有做到位。说明他不清楚每个式子中有关这些方面的要求。
三体式之法即孙门的身、步两法。非一、两句能就表达。

——————童旭东先生评某人拳架时如是说,引以为戒

23、孙氏三拳由形意始,经八卦,最后由太极而终,如此顺序,其中有孙公深心存焉,学者宜深察,究其理,实为乾卦而致坤卦,途经六十四卦变化之理。 祥其情,形意由明刚始,必致六阳纯刚,方为乾卦成,此段修炼为进阳火,刚极柔生,六爻交变,衍生六十四卦,正为八卦之变,后为太极至柔至顺之道,为坤卦 终,含退阴符之理。三拳顺序,也是修丹顺序,至此,完成后,方为全艺。

——————长剑飞羽先生

24、由开合手可领悟所有拳术中的开合要义以及拳术就是一开合,开合就是太极的意味。
练习开合手要注意:重心的转换、内外二气转换与升降、顺逆之意的互寓、结构的演化等。以上这些需要通过面对面的示范,才能讲清楚。
开合手的关窍之一是由手找着气球感的状态,再到整个身体找着气球感的状态。有了这个状态,只要身形正确,体会到手随身动的道理,即可以做到周身各处都可以听住、粘住、发放对手,所谓周身一太极。
所以练拳一是形,就是结构正确,再一个就是意,就是状态正确。状态由意来领,结构由形来找。两个同时正确了,劲就有了。然后就是技法要丰富、纯熟。不做职业武士,一般有个三、两手技法纯熟,加上身上劲灵,就足够用了。

——————童旭东先生

25、孙氏高探马与手挥琵琶两式的区别:个人体会:
手挥琵琶,捋中用采,重在体会立园含横圆。
高探马,裹中用棚,重在体会,横圆含立圆。
两者定式姿势相同,重在启发一式含多式。

——————童旭东先生

26、童师常讲:孙老先生要求练太极拳要连续不断、至柔至顺。什么叫至柔呢?就是柔到极点。什么叫至顺呢?就是顺到极点。真要做到非常难,不下大功夫是办不到的。
童师讲,练太极拳要柔顺这个道理似乎人所共知。但是如何做到?从哪里入手,知道的人不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似是而非,包括当今许多名家。
童师讲:柔要从顺中求,顺要符合拳式和规矩。是在拳式姿势到位、符合规矩的条件下把拳式走顺。开始练拳的一段时期或拳式姿势练错了要改姿势的一段时期,动 作肯定柔不起来,要先弄明白每一拳式姿势的基本道理,道理没弄懂就比划着练拳,如果只求健身倒是也无大碍,如果求技击道理,怕是终生无望。开始练拳首要是 明白拳式的基本道理,姿势要力求准确到位,如果还没有熟练,自然顺不起来,也柔不下来。随着拳式逐渐准切到位,逐渐纯熟,动作逐渐就走顺了,此时才有资格 谈柔,拳式姿势不正确,就谈不上顺遂,不顺遂就谈不上柔。这个程序是千古不变的法则。有人一上来练拳,不严格地遵循规矩、弄懂拳式,而是一味地去追求大松 大软,其结果必将不通太极拳拳式的技击含义,更谈不上把太极拳的技击工夫练到身知了。
童师讲,一些名家自己练出了真功夫,最后也确实是落在松柔上功夫才高妙的。但是讲道理时却忘记讲开始练拳时要紧巴巴地严格按照拳式中的姿势和规矩去做这个过程。使许多后来的人误解为练习太极拳只需求松、求柔、求心悟,功夫就能自动上身了。这真是练习太极拳的大误会。
童师讲:孙氏太极拳的每一举手投足都有着非常严格系统的技术要求。最初练习时一举一动都有其目的和道理。含含糊糊地练拳就只能当健身操了,技击就不要谈了。
童师又讲:“近7、8年来我每年练拳只有5、6遍,平均2个月练一遍孙氏太极拳。但是决不含含糊糊地练,每一举动必反复研究,力求弄明白些道理,虽然至今仍属门外汉,但比那些自以为是者们还是要离真理近一些。”

——————米儿先生

27、我也只是谈谈我的切身体会。3年前我曾由童旭东先生引见,拜访过孙剑云大师。孙剑云大师举手粘人的功夫,我就没见过第二个人有。我以前是练拳击的, 但无论我出拳多快,孙剑云大师一抬手触及我的前手拳就能立即控制住我的重心,在我要摔出时,又把我扶住。我用直、勾、摆,结果都是一样,但老人家接手的方 法却不一样。老人家瞬间控制人的功夫和接手的技术,确实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后来我问童老师,童老师说:“老师高兴的时候就乘兴比划两下。你要一个劲往深 里问,她老人家常常脸一沉说,我没功夫,即不会推手,更不会打人。所以,老师的功夫我也是只见过,没学过。你想超过我是很容易,你想把孙剑云老师的东西完 全学到手,那就要看你有没有这个缘分了。”童老师还说:他的师兄弟没有一个赶上孙剑云老师的。要说架子刘树春的还不错,要说玩劲,白普山也还可以,但比孙 剑云老师就差远了。
我也给寿关顺老师打过电话,他说他很想教出能继承自己功夫的人来,而且他是免费教拳。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现一个能继承自己工夫的人。寿老师说现在的人都吃不了那份苦,受不得那份寂寞。
北京体院的张文广教授,摔跤技术很高。张教授认为解放后也没有教出一个能够完全继承自己跤技的人来。在体院这些好的专业条件下尚且如此,更何况民间呢?
以上这些人都健在,如有疑义可以去验证。

——————佚名

28、原江苏国术馆练习员宋喜朋先生曾写过一个手稿“形意拳三年练什么?”。讲为什么当年的形意就能打死人,为什么三年的形意就能走天下。宋喜朋是孙振岱 的学生,也得到过孙存周的指点。他讲,形意拳是可以速成的,但是要有明师随时在身旁言传身授。修身有修身的练法,打人有打人的练法。拳架子是一样的,但是 练法不同。修身的练法主要是自己练。打人的练法就要打人,一定要相互间真打,当年经常有人被打得吐血,所以老师要会治疗伤病。没这手本事,就很难练出真实 打斗的工夫。形意拳里五拳是根本,劈崩钻炮横,主要是练出五个基本能力:旋、进、束、展、连。有了这个基础,就要练腿,腿有六腿,揣、扫、摆、铲、点、 钉。然后还要加上膝肘功夫,膝是顶冲两法,肘是旋顶摆三式。另外还有臀打、头打、肩打、胯打等打法这些容易上身。

——————狙击手先生

29、孙氏拳的三体式后手大指根部应靠在肚脐上或肚脐下边一点的小腹部位。小指向上翻起,肘向下坠,肩向下沉,同时向里扣劲。

——————刘树春先生

30、行如槐虫,起若挑担,落如鹰捉。关窍却在行字上。身行、气行、神行,各有奥义。

——————童旭东先生

31、修拳三要则:如何把拳练到自己的身上,除了严守规矩,探究道理外,尚有修拳三要,是为心法总括:
1、配称2、差异3、取舍。
没有扎实的基础,就谈不上这三点。练习拳术大抵有两个阶段,开始是人随拳,后来是拳随人。这三点是拳随人的总括。

——————童旭东先生

32、明劲、暗劲、化劲都可以伤人,但形势不同,效果有异。据支燮堂先生讲:真正的以真气作用发出的明劲,能使未练过硬功夫的人也能产生铁砂掌般的威力。 将一块青砖立于桌面上,用手一挥,上半截粉碎,下半截纹丝不动。这绝不是本力大的人能够做得到的,大力士可以力举500斤,但做不了这个游戏。所以真正明 劲不同于力大。暗劲打人,有渗劲的效果。外面好好的,里面已经伤着了,用手按一下西瓜,皮没破,瓤全坏了。化劲则能直接伤人气血。所谓,明劲伤人筋骨,暗 劲伤人五赃,化劲伤人神气。也叫气打,意打,神打。三种劲都能打人,自己在什么层次上,看看自己打出去的劲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就知道了。所以说内劲进阶 是有层次的。

33、龙形的难点在换腿,换腿时,重心不上下起伏,才算入门。张烈师兄当年技惊四座,就是他的龙形。
再上一层是龙形腾空时,双腿的状态与在地面上完全一样,感觉象是地面突然生起来一样。所以能给人一种滞空的感觉。
尚云祥晚年时因为肚子太大,已经做不了龙形了,他的徒弟刘华甫去保定时特地拜访齐公博先生,向齐请教龙形。因时间短,也没有学规范。

——————童旭东先生

34、剑云老师谈活步要领:
1、重心在两足间的移动,如跷跷板,一去既回,一回即去,不可停断。(八卦拳精义之一)
2、要有三体式的基础,练出鸡腿力。何谓鸡腿力?单腿支撑重心不变。(形意拳精义之一)
这是孙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跟步的目的:劲意连续不断、移动隐蔽灵捷。
劲意连续指起钻落翻与步子相合循环不断。跟步、退步都如翘翘扳一样,重心在两足间循环往复。
进步之瞬,重心落在前足,同时跟步,实用时即可根据情况调整是过步还是跟步。对方继续退后则可用过步跟进,如孙氏太极拳中搬拦捶的步法。若对方不退反进, 我跟步后,重心即回后足,此时正好将对方引入我的发力圈中。因此跟步的优点在于养成进步必跟之意,用时是跟步还是过步,在一跟之瞬,可依据情势而动。故有 连续、灵捷之妙。

——————童旭东先生

35、剑云老师生前曾讲过,孙氏八卦剑源自程庭华先生,并在其基础上有改进。纯阳剑、太极剑都是孙老先生自创的。孙老先生还有一种弧形剑,用法特殊,可惜没有传下来。
据我所知目前已经失传的孙门器械绝技有:弧形剑、七星杆、太极四杆、大戟、六合枪。老先生的弟子张玉峰写的六合枪非常经典。我只收集到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尚在收集中

——————童旭东先生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