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在继承郝为真先生所传武氏太极拳的基础上,融形意拳、八卦拳于一体而创的一门太极拳术。此门拳术。此门拳术之所以现在被人冠以“孙 氏”之名,是因为它通过展示自己独具的个性,表现了对太极拳术共性的深刻理解与诠释。现本文试将孙氏太极拳的特色,分述于下:
一、关于“开合”
孙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在全套拳98式中,“开手”、“合手”共有26式,合为十三组,暗合于太极拳的另一名称“十三势”的“十三”之 数。除起首无极式、太极式和揽扎衣这三个最基本的拳式外,以下由开、合手将全套太极拳分为十三段,且每段又都可由开、合手相衔接循环练习下去,如形意拳 然。
太极拳的开合手并非两手简单的分开与合上,实际上两肩的开与合。两肩松开外展,是为开;两肩往回缩劲收回,是为合。两手随肩而动,所谓“以肩领肘,以肘领 手”是也。开与合又是相互依存的,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当开手时,两膝也微微向外开劲,但两背肩胛骨与两足后跟却是合劲。反之亦然。
其实,何止于开合手,在孙氏太极拳的每一个拳式里都包涵着开与合,式式之中,非开即合,非合即开;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开合转换,妙在自然。以单鞭、提手 上势、白鹤亮翅等几个相连的式子为例:单鞭为开;提上势为先合后开;白鹤亮翅为开之再合。再以上步七星、退步跨虎为例:上步七星为合;退步跨虎为先开后合 (以上这些仅就上肢的开合而论,它处之开合与前述者同理)。
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中指出:人自降生伊始,便“藏有养生之气”,“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放、这伸、为 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基于此论,孙氏太极拳的式式、势势不离开合,其在开合上独具特色的操作,是区 别于它派太极拳的最显著的标志。
二、关于“虚实”
孙氏太极拳除起首无极式与无极还原外,其它所有拳式(除去重复拳式,计有打40个)在虚实转换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两腿(主要批两足)始终要分清虚实。左腿 虚则右腿实,右腿虚则左腿实。虚之极则实之始,实之尽则虚之萌。虽然两腿不离虚实转换,但到每式定式时,两足必前虚而后实。此种步型 源于形意拳,谓之“孙氏拳学三体式”,乃孙氏三拳均常用之步型。这是孙禄堂先生的独创,也是孙氏太极拳区别于它派太极拳的又一重要标志。
足有虚实之分,手亦有虚实之判。手之蓄收为虚;手之发放为实。左手虚则右手实;右手虚则左手实。一式之中,双手之虚实可能数度转换。另外,像如封似闭、抱 虎推山、弯弓射虎、双撞捶诸式,看似双手齐出齐入,其实也有虚实之分。双手蓄劲为虚,双手发劲(暗劲)为实。而两手间仍分虚实,此乃“虚实之中有实虚” 也。以双撞捶为例,虽然双拳齐撞而出,但左拳为虚实中的虚实,右拳为虚实中的实虚。落点时两手一虚一实,是为了使两臂两股劲合成一股劲,达到“劲整”的效 果。
孙氏太极拳招招式式不离虚实,两手两足及两肩、两肘、两胯、两膝乃至腰之两侧等,无处不有上述之虚实之分与虚实转换。孙老告诫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 悟彻本源,则可以在各式圆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圆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 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
三、关于“进退”
世传之太极拳在步法上一般是按人固有的习惯,迈步便上后腿,撤步先撤前脚,孙氏拳学中(无论形意、八卦,还是太极)则与之相反。在孙氏太极拳中,除少数式 子外,进步必先上前脚,撤步定先移后腿,并且进步必跟,撤步必随。此种步法取法于形意、八卦二拳,它的最大优点是虚实转换在运动中完成,无须先移重心再动 步。这种转换灵活快捷,且动步之时不会有前俯后仰之弊。倘以实战言之,则对方不易觉察你的动向是进是退,是顾是盼,具有隐蔽性强的特点。孙氏太极拳架高步 活,进中寓退,退中寓进,进退顾盼,灵活自如。进退灵活的活步步法,是孙氏太极拳的又一大基本特征。
四、关于起落钻翻与横顺
在形意拳“七要”论中,孙老对起落钻翻与横顺作了详尽的论述;“······六、横顺要知清;七、起落钻翻要分明”。“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 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磁场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进而钻,足落而 翻;腰起而钻,腰落而翻。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孙老又进一步指出,“勿论如何起落钻翻往来, 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另外,孙老在八卦拳“九要”论中对此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可见起落钻翻及横顺要分清乃形意拳与八卦拳要义中之要义。孙老在《形 意拳学》、《八卦拳学》中对起落钻翻与横顺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太极拳(请参阅拙作《孙禄堂“三拳合一”论研究》,见《武魄》2000年第八期)。分清起落 钻翻与横顺,是孙氏拳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孙氏太极拳又一大特色所在。鉴于孙老对此已有细致入微的论述,因此无须我再赘言。学者细心玩味,相信或迟或早都会 有所领悟。
五、关于“刚柔”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论的结晶与升华,因此它必然同时具有形意拳与八卦拳的某些特点。在拳式劲意要领上与二者是一致的(请参阅前述之拙 作)。所不同者,形意拳以刚劲勇猛见长;八卦拳以沉稳走化为宗;太极拳则以轻灵飘逸为先,贵在气势腾挪。孙氏太极拳外柔而内刚,形柔而意刚,因此其拳式刚 中寓柔,柔中寓刚;亦刚亦柔,非刚非柔。刚柔已浑然一体,刚柔之中不见刚柔。其蓄劲为柔,但柔中寓刚,不可绵软;其发劲为刚(定势时微微贯劲),但刚中寓 柔,不可僵硬。刚柔一体是本拳之又一大特色。
六、关于呼吸
形意拳有三层呼吸:调息、息调和胎息(注:孙禄堂先生引郭云深先生言,以“息调”为“胎息”,而第三层呼吸无名称。余从今说,姑且将第三层呼吸名之为“胎息”)。这三层呼吸同样是孙氏太极拳的不二法门。
第一层呼吸为调息:“将舌卷起,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此为练精化气之工夫。
第二层呼吸为息调:其口、舌规矩同前,惟呼吸不同于前者。前者以手足动作为调息之法则,其口鼻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耳”。此呼吸则“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此为练气化神之功夫。
第三层呼吸是胎息:它与前二者皆不同。调息“有形于外”;息调“有形于内”。胎息则“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
这三层呼吸是太极拳修为三个阶段的呼吸方法。调息为第一阶段之呼吸法。此阶段“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息调为第二阶段的 呼吸法。此阶段“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胎息是第三阶段的呼吸法。到此阶段,“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 上行。到此时之境况,心中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丝放肆之意。神气稍一乱,即恐身体沉下也。”
拳艺分低、中、高不同阶段,阶段不同,呼吸方法就不相同。不以顺呼吸、逆呼吸或动作配合呼吸之类一概而论、以偏盖全,这是孙氏太极拳的又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