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之步法在孙老的书中写的明明白白何须我来多言。
但我见许多人在熟悉了动作之后,慢慢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原本这不错, 也应该。但。。。),有失前人真意。本着发扬光大本门之意,在此多讲两句。
我讲错了,请多多纠正,共同进步,哈哈!就算抛砖引你们的玉了。
很多人练孙太之进步方法是:前脚迈出,着地同时,双掌同时缓缓推出,随身前移慢慢推至极处。此为“开” ,为“伸”。然后,慢慢收(单)双掌,同时收后腿。此为“合” ,为“缩”。再往后大约是开合手一类的吧!
此法极为常见,看看公园里的老大爷老大娘大姑娘和小伙(嘻嘻!);甚至打开你的录像机,查入一盘孙太的录像带,仔细观看!!!大约能找出几个吧。
那么此法何错之有呢?
前脚迈出,着地同时,双掌同时缓缓推出,慢慢推至极处。恰好形成一弓箭步,不是符合使力的科学道理吗?不是正好可以发得人远吗?拳谱上也能找出一堆证据,如“全凭后腿蹬” 等等。
好!我们去看看孙老是如何教导我们的: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很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于右足往前迈时,同时如转一圆圈相似,转至两手心向外。左手心离着右手里腕二三寸许,两手再一气往前 推去。两胳膊略弯曲点。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离右足二三寸许,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两足尖均对斜角,两眼仍看前右手,微停。”
看明白了吗?
我摘其要在这里:(可没改顺序呀!)
“右足往前迈去,足后很着地”。“左足于两手向前推时同时跟步,足尖着地”。“右足尖亦同时往下落地”。
看明白了吧!哈!这种步法是孙式中最最常用的步法,说它是主要步法不为过份吧。退步之法不过与之相反而已(不好意思再写退步之法了,少挣不少银子啊!)
按说我可以就此搁笔了,真确的方法讲出来了。可孙老为什么弃那种“合理”的发力办法而不用,而用这个法子呢?你用这个法子去推桌子或墙看一下,试一试。这根本不是发力的法门。小孩子也不会用这个办法!这和杨式吴式也绝不相同啊!(我不敢说武式,我不知道。)
但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极大的优点
1。孙太是以灵活而见长的。它的灵活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它的步法里面。
前面我说的许多人练法实际上并没错,杨吴就是用的那种方法。可问题是不合孙老之本意。原因之一就是不灵活。杨吴主要步法是弓坐步,训练的主要部分在全身去 配合手及其上身的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因脚移动的少,身法略显不灵活。还有弓前坐后步,必然造成身法的转动不便。受脚钉在地上的限制。这点我将在后面专文谈 孙太的转动步法身法时再谈。其腿上的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训练则要到活步大履中才能得到训练。我不是讲杨吴不好,杨吴这种步法有它自己的优点在里面,也和其技 击法相吻合。但同时也有缺点,一个好的杨吴明师会用其它办法克服这些,并明确地告诉其弟子。如在理论上大力强调“双重” 为病既是其一。当然还有其它的,我们是在讨论孙太,就不去谈那些了。孙式多是一只脚在做主力支撑,另外一只脚的足尖着地。所以“双重” 之病很少发生,自然得以克服。其它一些杨吴的限制也同样迎刃而解了。这里可以看到孙太从一开始就训练全身的沾粘连随不丢不顶。
2。孙太的进退步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进退步。最合乎自然之法。为什么这样讲?
好,我们自己先下地走两步试验一下。前脚跟着地后,前脚的前部下落的同时,后脚合着身体向前行。那是什么?不就是我们自己平时自然走路一般吗?当然这里是 进半步。自然走路不是我们最自然的一件事吗?再如何强调它的自然都不为过。自然走路对我们有何害?不是最合乎生理卫生的吗?它也给了我们快捷和灵活。那些 别别扭扭得步法,咋练也要差一截吧。那如果你认为会走路的就会孙式太极拳就未免天真了。我在此不过是强调其自然之性。
3。拳名太极,必法理太极。孙式太极拳也不能不遵守太极之理。
太极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对自然的“顺生逆亡” ,体现在太极拳中就是把这条运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要讲“顺”, 讲“随” 。换言之 “与人斗力者亡” 。你不见杨氏祖孙三代和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把陈太改得看不到一个发力的地方了吗?全是“顺” 和“随” 了。这是太极拳的一大进步。看不到一个发力的地方不是没有了,而是处处可以走化,处处可以借力了。孙老秉承这一优点,并把他发展成全身处处“顺随” 。这里最关键的是步也顺人随人了。练太极拳千万不可存了那打人之念,一著了这个念头,那拳就离了内往外行了。
4。步法摄取形意鸡腿的精华。形意拳有话“鸡腿,龙身,虎抱头,雷声” 等一类的要求。“鸡腿” 技法是形意拳的精华。“鸡腿” 技法在形意拳中是取鸡行走时多是一腿着地的形,法“下踩” 之意以求稳健。仔细观察鸡爪,就可以发现鸡除了四趾着地外还有一趾用来维持平衡的。孙式用一只脚做主力支撑,另外一只脚的足尖着地。恰好形成此势。它不仅 方便于前进后退和向其它方向移动,还形成了一个易于转动的姿势。把少林甚至以弓坐步为主的杨吴太极拳的前后移动扩大成了面,拥有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5。步法凝聚八卦掌的优点。听人讲孙老把八卦掌步法也该成平时自然走路一般。也不知是真假。姑且不去论它。孙老没有把“摆扣步”,“趟泥步” 引入孙太。他老人家引入了一个八卦最具有特点的东西----动步发力。在中国武术中,有此优点的除了八卦,我还真不知有第二家。前面我曾经讲过这个步,说 你无法用它推桌子或墙,那是因为桌子或墙还有你本人都是静物。小时候玩过那个“箍碌圈” ,就是一边走或跑一边要推的那个,能用弓步吗?没玩过?那好,你想像一下,你在推动一个正在滚动的大桶,一边走一边推。能等你摆弓步吗?引入动步(也可以 叫运动中) 发力是太极拳领域的一大发展,看看别家,哪家有此功能?
步法,手法,身法和心法是有机的整体,原本是不可割裂的。单单那出步法,仅仅是为了便于说明。练拳时且记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的整体要诀。(完)
人讲“孙式杨化”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就着落在这步法上。想当然地用那杨吴的身步去做那孙太。其理由也貌似合理。
实际上就是孙老的那几个字是有用的。
其它的均是废话。不知道那些并不影响练孙太。
我们只要稍加用心去练,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精华。
以我的体会是孙太法简,因此其用法也广博,其行也深远。
上述其进退法极其接近自然走路,有何难?
无极式桩,找一个人来;教上一分钟也就教他会了。有何难?
难得是我们练。以无极式桩言,一分钟教会了。那学者何时能按那规矩站上一分钟?
从那简到那博到那深远,中间就是一个字“练”。
孙老已经把三拳统一于孙太了。
要知道我现在干得可是把形意八卦从孙太里剥离出来!
看见了吗。
所以家师称我在做的是“反动”!哈哈。
anqinshen言: 这种步伐的妙处在于不再是练的走法,而是练的跑法.使用时是跑的窜跳了.无疑比走法的要快得多.
孙门八卦和行意的步伐也和孙式太极拳的步伐是一样的,是跑法,不是走法.跑的闪展腾挪无疑要比走的要快得多伶俐得多.
孙存周先生的行意拳被称为势如奔马,没有跑的闪展腾挪是无法势如奔马的.
这里的技巧还是有其特别之处的.文章说得很好.希望能更深入地写下去.
bihorse回复:我个人认为步伐的妙处不在是练的走法,还是练的跑法。
我在前面曾提到孙太步法仅仅是孙太整体运动的一部分。孙太的步法已经整合了三拳的步法。而且是在质的方面。从我本人方面来讲是因有形意的根底,多以 鸡腿之法来走孙太,受家师批评。家师说我“反动”其意完全是,我辈后学没有必要去区分那个是太极,那个是形意,那个又是八卦。只要按孙老之法去练就是了!
我本人曾听张继修老师讲,说杨太较普及,孙剑云师见人多用杨去练孙,十分痛惜“孙式杨化”之倾向。我才蒙此念写此文。如果以杨太的手法去练孙太,十 分容易察觉,易于改正。而且问题并不严重。我上面所讲之病则病之根在心得理解,很不易查觉。练的人往往自以为是,秘其法,还不对人言。在练上多年,枉费功 夫。更关键的是上病很是常见。
回到上面的走法,还是练的跑法,我还是认为步是身的一部分,不能离开心意的统帅。与人相较两三步而已,步法(对不起,我又单用它了。)能快多在那半 步能跟上了。实在不行,前腿或后腿连进或连退一两步就够了。太极拳很少用跑的窜跳,在我想是窜跳多用于主动击人,气力要出于自己,不是那“耄耋能御众之 形”。一句“快何能为?”大概齐说明了。那也是对“太极”的一种“反动”吧。窜跳闪展腾挪还是留给我们的对手比较好。究竟那是个力气活。打完了这个,下面 还有一排人等着我们呢。
跑法和跑的窜跳和发力法不是没有在太极拳中存在过。但后来都消亡了,大概原因除了稍有不合太极理论,还有就是易流于病吧。窜跳和发力法在太极拳里并不是真的没有了,只不过是以隐含的方式存在,不使外人看见罢了。
--------------------------------------------------------------------------------------
fanqinshen言:你最后说的隐含就真是最关键的,为什么慢练能快用?正是因为隐含了跑法在那里边.不然就不会"跑"了.
太极拳的推手如果过度到了散打散手了,你觉得闪展腾挪还都是一方面的事吗?
半步是不错的,对付比你弱的,半步就够了.高手相逢,这半步就是圈外,进入圈内,两强相逢,高手相搏,龙虎相争,多半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快那里逃得及.所以高手相逢,多半圈外一试便握手言和.都知道进入圈内she程,就不仅能够杀敌一千,还会自伤八百.
一管之见,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bihorse回复:fanqinshen 兄:
在下很同意你的观点。
高手相逢莫说那闪展腾挪,就是与他满地乱滚也是有可能的。甚至可能也是必须或应该的。对此我有切肤之痛!但这是应用之法。
我们研究太极拳,除了以不伤身法使自己获得健康体魄,还有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小气力去制人吧。
--------------------------------------------------------------------
rongfanlf言:孙式八卦里,没有引入趟泥步么?那是否孙式八卦的步法,也和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一样?就是二马先生分析的“前脚迈出,后跟着地;后脚跟步,随即前脚脚尖才落地”?
bihorse回复:用力和原理是一样的.但是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孙门太极拳的进步跟步,后脚跟在前脚的后面,是孙门行意拳的上步跟步形式,八卦里的摆扣步,是要把后脚上到前面去的.是不停地在转换左右的架势.这是不同的两种步法.但是练习时的运动技巧和动力原理,应该是一致的.
鸡腿,正是孙门高架活步的关键.
“前脚迈出,后跟着地;后脚跟步,随即前脚脚尖才落地”
这是孙老书里的原话。我照搬过来的。可不是小弟分析得来的友。
---------------------------------------------------------------------------------------------
长胡子言:确实讲得很好,让胡子一时兴起,跟着顶以下。
师父对孙太进退步法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跷跷板,此起彼伏。
变步、转身的步法在武汉祁家有个好听的名字“梅花步”,又叫“打得梅花落地”。其法至简,其效至宏,是步法上“曲直相生”的方法。
bihorse回复:长胡子 兄,
家师也说孙太进退步法是“压跷跷板”和“此起彼伏”啊。
关于变步、转身的步法,看兄弟写的孙太转步。那篇文我早写好了,不是说贵系啊。
-------------------------------------------------------------------------
长胡子言: "bihorse "兄,关于变步、转身步法的佳作早已拜读,个中观点基本同意,请勿多心。
孙武两家的渊源自不待言,但一些根本区别还是有的,变步、转身步法孙老书中讲得很清楚了。祁殿臣师爷从学于张长发、孙禄堂等先生,“梅花步”得自何人已不 可考,在推手和散手使用时巧妙异常,非常管用,与武家的“落地梅花”是有区别的(可不是说武家的不好哦)。武汉祁家传有“一时短打”和“散手法”,“一时 短打”得自孙禄堂先生无疑,“散手法”是祁殿臣师爷40年代在陈家沟交流的产物,两两比较,从个人观点来看:陈家拳--武家拳--孙家拳的脉路是很清晰 的。
武汉祁家有个故事,50年代祁殿臣师爷在北京参加全国比赛时会访了老友吴图南,两人搭了搭手,吴图南笑着说“看我的闪电手”,发了一下,祁殿臣师爷笑道 “看我的迎面飞仙掌”还了一下,吴图南笑说“老小子从来是不吃亏的”。其实闪电手和迎面飞仙掌是一码事,故吴图南有此一说。
当年祁殿臣师爷从孙禄堂先生学拳,褚民谊经常前来请益时,遵禄堂先生命,是祁殿臣师爷和褚民谊推手的。吴图南与褚民谊要好,故三人友善,只是后来褚民谊走 上了叛国之路,而祁殿臣师爷辗转武汉、西安从事抗日事业。祁殿臣师爷后来常提起褚民谊说“可惜了一身武艺”。褚民谊推广的“太极操”其实是个入门的好东 西,可惜如今似蔡京的书法般很少见了,更尤甚者还看到有人在批驳呢。
武汉祁家至今不认为太极拳是出自武当的。吴图南的闪电手和祁殿臣师爷的迎面飞仙掌可说是一个旁证。
bihorse回复:你称呼祁殿臣为师爷,我那句”兄‘可叫的冒昧了。
虽然我也是个长(zhang)了胡子的,可不知谁的长(chang)?
闪电手,迎面飞仙掌和“迎门(抑或是“面”?)铁扇”是一码事吗?
虽然“迎面铁扇”之名不在太极拳名称系列里,但它和什么“顺峦肘”,“拗峦肘”等等一样在杨吴里属于“亮”出来的招法。到了孙太则又变成了“暗”的。
太极拳中“暗”含的招法太多了,其随人之变招几不可穷尽。
老师一般不给解出,恐学者坠入招法之径,失去太极本义。
----------------------------------------------------------------------------
长胡子言: 有个闭门铁扇,与迎面飞仙掌是两个东西。
“老师一般不给解出,恐学者坠入招法之径,失去太极本义。”同意此观点,不过老师的引门入路很重要,我学祁家太极时,老师一趟拳架教了2年,一势一势老师 拆开教下来的,先从基本动作,承上启下的劲意,拳势的变化,推手、散手法及其变法等。老师逐势讲得很详细,不过当时胡子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象刚入门时要老 师诱导兴趣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级神明,真是不虚。2年以后老师就要我注意他的神气了,如是又把我引入了一个新境界。在学拳时,老师的理法教育 是贯穿始终的,因此老师的教法却是解出详细,引导学者眼界开阔,又不会坠入招法之径,失去太极本义。在武汉祁门拳风是很开放的,外来的好东西看到学到了, 马上能在自己拳上体现出来,我想这也是老师平时注重理法教育的好处。过去有句老话“宁传一手,不传一口”确实有道理,古有偷拳一说,信然?。
至于“兄”不“兄”的,胡子不知"bihorse"先生在门内辈份,只好“英雄无辈,兄弟无岁,老少三代的弟兄”了。互联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大家伙自由交流,岂不快哉?
祁家太极是抗日时期,祁殿臣师爷的拳法总结。只在武汉祁家门内流传
-----------------------------------------------------------------
dai4896言:请问孙门老师,孙式前辈在技击实战时,是基本全用太极的前迈后跟步还是兼顾使用形意的前进后跟步,前进指平地而进,而非迈。或使用八卦的扣摆步。
我指的是实战,如打擂。请教了。
bihorse回复:1.这种技术细节,没有见之于记载.
2.前辈的教导是,平时怎么练,用时怎么用.
3.步法之用,也要应时,应景.来不得勉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补充:我个人认为步伐的妙处不在是练的走法,还是练的跑法。
我在前面曾提到孙太步法仅仅是孙太整体运动的一部分。孙太的步法已经整合了三拳的步法。而且是在质的方面。从我本人方面来讲是因有形意的根底,多以鸡腿之法来走孙太,受家师批评。家师说我“反动”其意完全是,我辈后学没有必要去区分那个是太极,那个是形意,那个又是八卦。只要按孙老之法去练就是了!
我本人曾听张继修老师讲,说杨太较普及,孙剑云师见人多用杨去练孙,十分痛惜“孙式杨化”之倾向。我才蒙此念写此文。如果以杨太的手法去练孙太,十分容易察觉,易于改正。而且问题并不严重。我上面所讲之病则病之根在心得理解,很不易查觉。练的人往往自以为是,秘其法,还不对人言。在练上多年,枉费功夫。更关键的是上病很是常见。
回到上面的走法,还是练的跑法,我还是认为步是身的一部分,不能离开心意的统帅。与人相较两三步而已,步法(对不起,我又单用它了。)能快多在那半步能跟上了。实在不行,前腿或后腿连进或连退一两步就够了。太极拳很少用跑的窜跳,在我想是窜跳多用于主动击人,气力要出于自己,不是那“耄耋能御众之形”。一句“快何能为?”大概齐说明了。那也是对“太极”的一种“反动”吧。窜跳闪展腾挪还是留给我们的对手比较好。究竟那是个力气活。打完了这个,下面还有一排人等着我们呢。
跑法和跑的窜跳和发力法不是没有在太极拳中存在过。但后来都消亡了,大概原因除了稍有不合太极理论,还有就是易流于病吧。窜跳和发力法在太极拳里并不是真的没有了,只不过是以隐含的方式存在,不使外人看见罢了。
孙门太极拳的进步跟步,后脚跟在前脚的后面,是孙门行意拳的上步跟步形式,八卦里的摆扣步,是要把后脚上到前面去的.是不停地在转换左右的架势.这是不同的两种步法.但是练习时的运动技巧和动力原理,应该是一致的.
鸡腿,正是孙门高架活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