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孙门推手的训练(三)手感——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75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521 views 次

推手的形式可以五花八门,从最简单的单手,到后来的活步、大捋,其复杂程度有很大差异,但其追求的核心内容却是同样的,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曰“找手感”。即让手产生感觉,产生记忆,产生自主能动性,而不是时时事事都要大脑来指挥,正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意之中是真意”也。不只是推手运动,即使是散手技击,快速激烈,更不是靠大脑时时事事指挥得了的,随机应变,因势而发,更要靠感觉,而且要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快捷的感觉。打球要手感,踢球要脚感,在电光石火般的一刹那,没有预判和精确计算的时间,只有平时练就的一点感觉,本能地做出反应。

    感觉是什么?就是“感”而后“觉”,把外界刺激“感”到自身并通过“觉”来作出正确的反应,用感性而不是理性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人体许多非常复杂的活动都是在人本能支配下完成的,而不是靠我们有意识的指挥完成。我们每天走路,每一步的保持平衡都不是想过以后决定的,从头到脚在自发地维持平衡让我们不摔倒。我们每天都要吃东西,那重复无数次的咀嚼就是舌头、牙和口腔的所有肌肉极为精巧的配合,不用我们指挥,除非哪里有病了,比如牙疼要有意避开痛处时,才需要特别关照,而且还难免有咬舌头之类的误伤。我们上楼梯时,不用眼睛去精确测量,每迈一步都是不高也不低,既不会把脚抬得高高的,也不会抬得不够。骑自行车也是。我们练拳就是要把本来不是本能的拳术动作变成我们的本能。本能就是自组织能力,就象人体具有自身免役能力和自身修复能力一样,人作为一个运动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寻找手感就是培养我们在推手实践中的这种能力。

    单推手形式最简单,旁驽分神之处少,所以更利于练习找手感。

    手感第一位的是听劲,即把对方的来劲感觉出来,大小、方向、作用点、变化------,一切的一切都要从手的接触上感知出来,也就是“听”出来,前人用“听”来形容真是太有想象力了,完全排除了视觉的作用,至于是否真的是靠“听”出来的并不重要。古人说要“格物致知”,手挨手的听劲就是在“格物”,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手一接触,对方的功力、意图便感觉个八九不离十,全凭手这个传感器。没有这一步,其它的就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想听得到,先得贴得住,挨都挨不上边谈何听劲?

    而要贴得上、听得出,自己的手(乃至全身)就都要松柔,随得上对方,就象铁道游击队扒火车一样,你必须在某一时刻让自己和火车同步才有可能扒上去,而推手听劲的难度并不亚于扒火车,因为火车再快只直线前进,不会突然改变运动状态,而人是会的。这又回到老话上,先知己,再知彼,先学会控制自己,然后才有可能随上别人并进而控制别人。

    要想做到松柔就从自己练拳开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先学会松柔,然后再到推手对练中去寻找感觉。开始学时不急于听出别人的劲,而只要求尽可能随上对方的动作,久之手上自会有感觉。

    有了听劲的能力后,就要在擎、引、松、放,也就是接、化、蓄、打这四个攻、防所必经的阶段中锻炼手的感觉。拳经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

    擎时手感重在大小,不丢不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简单的量化就是你用多大力我就比你的力略小些,在擎住(也就是掤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用力,换句话说,就是有抵抗地后撤;

    引时手感重在方向,要引向有利位置,而不能“引狼入室”,把自己噎住,引的目的是落空,哪里能落空就向哪里引;

    松时的手感要空而不丢,既能卸掉又保持接触,势如滑坡,如水之顺流而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控制的放空,让其按照我的引导方向落空而去;

    放时手感在全身,不在一手,要凝聚周身之合力于手上,手只是个传感器,手本身一定不要发力。

    练手感最主要的是找感觉,而不是完成动作。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动作,是常规教推手一定要教的。没有正确的动作是不行的,但只有动作只是形而下,找到感觉才是形而上。动作要越练越抽象、越模糊,而感觉则正相反,要越具体、越详明,从有形有象入手,练到无形无象。推单手,无论走横圆也好,走立圆也好,都是手在转圈,从手转练到身转,从身转再到气转,把自己练成一个能旋转伸缩的气球,找到球的感觉,才是我们推单手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虽然是一只手在推,练的却是全身的感觉,可谓形简意赅。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