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5)手法——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231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310 views 次

手法不是招式。

    法者准也,手上有准,出手有度。

    手法,就是手该练成什么样,而不是通常理解的招式。成都宝光寺有对联:“法外人,法无定法,本来无法法也;人间事,了也未了,何妨不了了之”。对于推手“手法”的理解,一定要从“法无定法”的角度来考虑,它是原则,是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招式。也就是说,要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手法”。

    手法之一,手上要有感觉。

    太极如摸鱼。摸鱼,而不是捉鱼,水浑,看不清水里的鱼,只能用手去摸,一旦碰到立即抓住,这里完全凭借的是手感,“一触即发”,“感而遂通”,自发的反应,而不用通过大脑的指挥。太极拳推手的手法就是要练出摸鱼的感觉,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意在人先,后发先至”。这里的动,不是自己主观要求,而是舍己从人,随着对方走。手上有了感觉,怎么动都能够用上,手上没感觉,学了百式千招也没用。

     手法之二,手要有感觉,就必须松柔,而不是僵硬。

    手不能象木棍,应该象章鱼的触手或者象蛇,既柔软又有力。无论是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还是舍己从人,勿忘勿助,都离不开手对手的感觉,手之间的亲和力,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手要象蛇一样缠住对方,让他想甩甩不掉,想顶又顶不上劲,处处受制,动辄得咎。现在的推手,特别是推手比赛中,大多数是硬碰硬,或者直着硬撞,或者横向硬搬,总之,都是一锤子买卖,打上就赚,打不上就算。推的人和看的人其实都不满意这样,究其原因当然有多方面的,但手太僵硬,手上使劲太大,是主要原因。许多人总觉得,推手、推手,当然手上要用力。其实不然。推的是手,接触的是手,但惟独手上不能用力,用了力,周身一体的整劲没有了,气浮上来了,自己的意图暴露给对方了,自己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了,这些都完全违背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所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柔弱胜刚强”。

    手法之三,手不打人,或者说,手不发力,只传力。

    手是传感器,把周身调动起来的力通过手的接触传递给对方,自己并不发力。这一点很多人是不赞同、不理解、不习惯的。胳膊只要一僵硬,下面传上来的力就打了折扣,被梗阻,被内耗,不但添不上力,还减力,正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许多人打拳爱喘,这是气上浮于胸,不能下沉,究其因多为手上用力过大所致。中国武术讲究下盘功夫,无论练何拳都先站桩,这是对的,盖房子先打地基。西方人的理念就不同,炫耀自己孔武有力总喜欢把胳膊一举展现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他们认为胳膊粗就有力。我和老外推手,他们大部分人的胳膊有我的两个粗,体重都在200斤以上,块头大得足可装下我,但脚下没根,一搭手脚下就不稳,再有力也用不出来,越用不上劲就越要用劲,结果是胳膊上较的劲越来越大,气也越来越浮,弄不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气一喘就更脚下浮,恶性循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累得坐在地下起不来,用手拍着地,说我是“推手机器”,因为我连推两、三个小时不喘。其实不喘不光是体力问题,更是基本理念问题,拳是用手打的,但是力并不由手上发,不明白这点,无论自己打拳还是与人推手,无疑都会喘。

    手法之四,走意不走形,或者不可拘泥于外形动作。

    所谓“走意”,就是你发的劲并不由外形决定,而是由内在的意念而定。比如说“挤”,标准动作是手背和小臂成斜面对着对方,另一手搭住做助力,向前推去,于是许多人就在手臂的角度、挤去的方向、手脚的搭配等上面纠缠不清,其实这只是挤的外形,外形可以千变万化,而挤的本质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我的重心把你的重心排挤出去,占了你的位置,我教人时都让他们想象挤地铁和公交车的滋味,你只有夺了他的位置,才完成了挤。要夺位就得连根拔,撬动其根,而不是简单地向上斜着搓就行的。不管手是如何接触的位置,只要意念到了对方的重心之下把其撬起来,就挤成功了。

    顺便说说太极十三式。这十三式讲的不是手法,偏偏我们许多人一谈起太极拳推手却总是先把这十三个字摆出来。

    “掤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个字大家都可以顺口说出,滚瓜烂熟。

    但仔细考察,掤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是弹拱结构的那个弹性,须臾不可或缺的,怎么能简单的归结为手法呢?

    捋挤按也不是简单的手法,捋是顺着对方的动向再加一点助力,不只是向后可以捋,向上、左、右、下难道不能?挤刚才说了,象打楔子,撬动其重心。按是从上向下砸掉其重心,象拍皮球一样,把其打起来,形意的劈拳,虎形,太极拳的按,都是用重心去砸对方,而不是向前推一把了事。你的重心没有动起来,没有把对方的重心打得动,光讲手法不会有效果。

    如果说掤捋挤按和采捩还勉强可算与手法沾边,那么肘和靠就根本不是手法,只是告诉你一种贴身近打的可能路径,告诉你可以用肘打,也可以用肩靠,但怎么用并未细说,极其笼统,没有实际内容。这还不算,后面的“进退”“顾盼”“定”,就更与手法无缘,更没有内容。

    所以,这个太极十三式其实根本不是对我们讲手法或用法的,而是太极拳练功进步的阶段。“掤捋挤按”是初级阶段,两臂到一臂距离时的功夫,以大开大合、大进大退来化与发;“采捩肘靠”是进一步,半臂距离到贴身打的功夫,采、捩都是小动作,肘、靠更是非贴身不可,不需要大动作也能化打;“进退”是手可以不动,只脚上进退即可打;“顾盼”是脚上也可以不动,只身体有动就搞定;“定”,则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动也打。

    十三式的真正含义,不是在那里抠字眼,玩概念,从文字到文字地想当然就能明白的,它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要真正弄懂它,还得从实践中来,不可人云亦云,亦不可亦步亦趋,一定要勤于动手、勤于思考,手脑并重,或可一得。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