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桩还不够,还必须让桩活起来,这就靠步法。
与通常的马步和弓步比较孙式拳的三体式最有利于步法的灵活,进退自如,左右逢源。这决非夸大其辞,而是三体式本身结构使然。与马步和弓步不同处,三体式是单重,而单重最大的好处是灵活,只要有一足立地,脚踏实地,我就可以发力,而马步和弓步无论怎样调整,都仍然是双重,要移动重心比单重要慢,尽管对训练有素者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但是显然仍要慢些,然而在激烈的对抗中,即使慢0.1秒也会落了后手。
单重的另一大好处是,可以把腿的蹬力完全发挥出来。假如腿的蹬力是200斤,如果是单重,则一蹬之下可以完全把200斤发出;如果是5—5开的双重,则后腿再蹬就只有100斤可发;如果已经是弓箭步,后腿蹬直了,就再也无力可发。用弓步向前进,当你的旧力发完而新力还没有出的时候,就出现了间断点,故孙拳不采用,而用前滚后拔式,后腿一定不要蹬直,就是为了不出现断点。
孙式拳对进退的要求是,是有进必跟,有退必随,进,则先进前脚;退,则先撤后脚。这在太极拳和形意拳的套路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始终保持三体式的完整、不松散,始终保持单重,始终处于最佳的蓄力发力状态,持续不断地冲击对方下盘。
进步,打的是顶劲,就要把对方“噎死”,让其退无可退;退步,打的是丢劲,就要把对方甩开,让其追无可追。顶也好,丢也罢,都是指的重心而言,顶是我的重心砸到对方重心上,把它撞开;丢是我的重心甩开对方重心,让其砸不到我。同样,沾粘连随也都是指重心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说只要手搭在一起不离开。只有作到顶和丢自如了,能丢也能顶,才有了谈不丢不顶的资格。所以,对初练太极拳者就要求不丢不顶,就象对小学生讲微积分,也许本意是好的,但脱离实际就变成谈玄,虽大而无当。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高速公路的命名,北京的八达岭高速改名为“京藏高速”,对在北京要走这条公路的人来说,它的意义就是让你知道什么是“南辕北辙”——我要去北边近处的延庆,先得往南边遥远的西藏想。原来的“连徐高速”(连云港到徐州)被改为“连霍高速”,一下延伸到了西天——新疆的边境口岸霍尔木兹,远则远矣,“美人如花隔云端”,对于找路、指路、记路、走路的人来说,“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
自己糊涂,还能把别人也讲糊涂,哲学上叫“否定之否定”,负负得正,糊涂就成为聪明。更聪明的地方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分享这个聪明,想不聪明都难。真是太聪明、太有才了!
扯远了,打住。还是说太极拳推手。
步法不仅走前后,也走左右;不仅走直线,也走弧线。真正的大捋就是走的八卦步,走直线、走弧线都无所谓,只要走起来就行,于推拖带领中寻找使敌失重的机会。
在练习步法的过程中,顶要真顶,丢要真丢,走要真走,捋要真捋,甩开了去做,不要被沾连粘随,不丢不顶,进三退三,等等规矩束缚,那些都是练到高级阶段玩的,我们初级阶段还得按部就班来,从基本步法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