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对竞技推手的思考(2)桩功——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36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877 views 次

那么有人要问,既然规则不离谱,为什么推手比赛不好看?为什么和平常的推手相去甚远?

我的看法是,推手比赛场面之所以不好看,虽然不能说与规则无关,但主要还是选手的基本功差使然。桩功差,身法差,手法差,步法差,不会卸力,更谈不上借力,于是就只有拼力气,拼体力,这样,比赛场面又如何能好看?没有功力,只有气力,定出再好的规则也没用。

功力之首,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桩功。

下盘要稳固,腰腿要有力。太极拳虽然讲究不用力,或少用力,但那是建立在已经有了力的基础上,练任何项目都要有力量和耐力做基础,没力先练力,有了力再练怎么少用力或不用力。

桩功所出的是从头到脚的整体力,而不只是大腿肌肉的力量,也就是说,靠蹲杠铃、深蹲起等是练不出来的。站桩要把整体结构站出来,站结实,对孙式拳来说就是三体式,其结构是以两横(两肩、两胯连线)一竖(从头到尾闾的脊椎)为基本骨架的弹拱结构,既结实又有弹性拱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任何一点受力时,该力会立刻分散到结构的全体,所以这种结构的承受能力非常大,大跨度的场馆屋顶,桥梁,隧道,涵洞等都采用拱型。孙式三体式就是采取这种结构,不要求步子大,不要求架子低,但要求结构严整、结实。

有了弹拱结构还要求保持稳固,结构不变形。不但在自己站桩时要结构严整,就是在激烈对抗中,在受到很大外力时,仍然要保持架子不散,这就要有弹性,或者说要结实就还得有弹性,结构合理又有弹性,当然结实。这次比赛中就有一些选手做得很好,不论姿势高低、不论进退快慢、不论来力大小,他始终都能够保持身体架型不散,也就是经常讲到的“守中”,不前仰后合左歪右斜,这就为他化解来力、发出本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你能守中,别人就不容易动摇你的重心。

这就象推沉重的大石头下山,人本来是无论如何也搬不动的,但是如果这里挖挖,那里撬撬,把石头弄得先晃动起来,越晃越大,最后终被推动。人也如此,太极拳之所以能小力打大力,就是要让大力者自己动起来,动,就有惯性,有惯性就容易为人所乘。反过来,自己不要去做那石头,自己的结构不散,不乱,不失衡,才能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守中是动态平衡,不是静态的,是靠每个关节点的弹性和全身总体的调控能力来完成的。

孙式拳的桩是三体式,一切的用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不仅练孙式三拳万变不离三体式,在应用中也同样因此,所以在推手的过程中就应该始终保持三体式或近似三体式的姿势,而实际上很多人推起手来却是以马步或弓箭步居多,造成了练与战的脱节。孙式拳是以打翻浪劲,走立圆为特征的,即使太极拳推手也仍然持此原则,一切的手法、身法、步法、劲力都植根于三体式,偏离了这个基本桩架,平时练的东西全用不上,最后就只能拼力气了。

要想在推手中拥有强有力的桩基,固然要自己多站桩,但要想应对推手竞赛这样高强度的比赛,还需要进行一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辅助训练。比如可以借鉴一下大相扑的训练方法,被训练人以马步站在中央,别人从不同方向跑动着去撞他,撞来撞去,人的受撞击能力就大大增强。不但练了桩功,还练了反应。

我的办法是改撞为推,从开始的有规律、有控制的推,到无规律、大强度的推,最后改推为扑,用虎形的双劈掌在跑动中直接向胸部扑;从开始的用手臂挡架到最后完全不用手臂挡架,直接用身体接;还可以把眼睛蒙上,只凭感觉来接。这样练虽然简单枯燥,还只是初级训练,但效果显然比胡乱推好。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