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曾谈到孙式太极拳的进阶,列出6条标准,有朋友和学生提出,还是有点抽象,有些摸不着门,希望谈得更具体些。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练拳怎么来把握,进步了没有?进步有多大?到了什么程度?下面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天练拳都要碰到的问题,只要你练,就一定会有问题。提不出问题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没练,要么不会练。现在练拳的人基本上没有可能天天跟着老师做“水磨功夫”,一周见一次让师傅看看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两三周能见一面也算是好的,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是自己在练,所以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拳,自己如何“指导”自己练拳,实在是非常迫切、又非常实际的问题。
同样,学拳就有个传承的事,做师傅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弟子把技艺传下去的,所以我收徒弟时一定告诫他们,入了门就承担了责任,这个责任就是把老祖宗传给我们的这些好东西再传下去。所以,在学练拳时就要同时学习怎么去教拳,要想教拳,先要学会怎么去看别人的拳,这就回到了前边的问题。
所以标准问题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必须的。
我本人从1969年远去青海后,基本上都是处于 “自学”状态,因此深知无人指导、无处请教的苦处,很希望为后学者提供一点可鉴之资。
我的经验,练孙式太极拳有6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一,整齐;二,流畅;三,舒展;四,紧凑;五;自如;六,发力。
第一是整齐,按照规矩,把拳完整地打下来,守九要,除三害,身架中正,结构严整,不偏不倚,不软不散,把架子搭好。
第二是流畅,在整齐的基础上,追求动作的连贯与流利,也就是流动中的整齐。不疾不徐,不滑不涩,行云流水,绵绵不绝。重点在于动作的转换连接,在于过程,用重心带控全身,让拳架子活起来。
第三是舒展,拳经云:先求舒展,后求紧凑。舒展就是向外开,把手脚(和一切能动的部位)伸展到极处。孙老先生的书中多次说到“至极处”,比如手在不僵直的前提下要尽量伸出去,腿要尽量迈出去。目的是要把各个关节打开,筋抻开。内家拳主张“筋长力大”,而不是一般认为的肌肉粗壮而力大。这一步是让架子的弹性增强,成为真正的弹拱结构,打的是顺劲。
第四是紧凑,在前面舒展到位的基础上,把重心越来越收拢到自己腹内丹田处。外形还是舒展到位,而所有动作均由重心来掌控,开合、收放、进退、起落无不由丹田而发,所谓“周身一体”乃成。这一步是把弹拱结构练活,真正打出弹性,而且是可随意控制的弹性,练的是逆劲。
第五是自如,也就是控制自身动作的能力,开合、收放、进退、起落皆自如,具体标准就是随时可叫停,打整套太极拳的过程中,任何时刻、任何动作都可以停住。停住不是目的,而是考察自身控制能力。
第六是发力,能做到随时叫停以后,再进一步就是随时发力了,任何姿势、任何状态下都可以发力,究其终就是随时可松沉,而松沉乃发力第一要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能松沉,力便发得出去。
有网友问为什么除了陈式太极拳有些发力的动作外,其它各家太极拳都没有发力动作?我要说的是,不可把发力表面化、狭隘化,是拳就能发力,是太极拳也都能发力,但表面上使劲不等于发力,让人看得出的使劲更不是好的发力。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拳无拳,意无意,蓄而不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欲得中和,惟有松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