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云手下式:
(1)接前式,再向下矮去,边下蹲边移重心至左腿,左手收回到左大腿旁,随着左腿站起贴住;右手顺着右腿穿下,又与右腿一起抬起,腿极力抬高,以大腿贴胸为佳,至少抬至大腿平,而手抬至右耳旁,不可紧贴于耳,要有10厘米左右的空隙,手要立掌,肘45度向外撑住,不可夹肘下垂,手脚要齐起齐落,有如牵线木偶般,微停;
(2)向前下方迈出右脚,蹲下再起左手左脚,与右边动作完全相同.
此式是先下后上,起伏比较大。先下是从云手下式的高度(已经比平常低了)再下去,膝盖几乎挨着地,再抬起;后上是从前面的低升起来,支撑腿几乎站直,这比平常又高了些,大概就是平时走路的高度。
打此式要求:下要下得去,起要起得来,站要站得稳,抬要抬得高,撑要撑得住。
此式最代表太极的脚法,紧贴着自己的身体提膝,脚要贴住自己的支撑腿,脚尖抬着,脚跟有向下蹬的力,极力抽住腰和胯,使得膝和脚越靠近身体越好,这样便于在近距离内使用,抬得起。内家拳用脚,讲究抬腿不过膝,目标全在对方的膝盖以下,用蹬踏之力,这样动作隐蔽,快捷,准确率高,效果好。
目前流行的散打,跆拳道等,都在腿上用功夫,讲究出腿高飘,清晰有力。历来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另一说是“抬腿半边空”,都有些极端。人有四肢,当然要都使用上,不可偏废。习内家拳者似乎并不着重脚的用法,既不压腿,也不踢腿,所以抬起腿来总有笨拙费力之感,在练到太极拳的起脚动作时就不如那些有少林拳功底的人做得高、飘、优美,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由,是内家拳讲究顺其自然,不强求,如果一开始就要人忍受抻筋压腿之苦,就会有许多人望而却步,永远无法体会到拳术之美妙。
所以太极拳的动作都是比平常动作略难一些,让习者有兴趣而又不会无法克服,总有进步,这样循序渐进,功夫便自然上身了。这是从传习引导方面讲。若从实战上看,太极拳是要近战的,越近越有优势,所以起脚都是近身的小动作,目的并不在一定要踢倒或踢伤对方,只要能分散对方注意力或动摇对方重心即可。
同样的道理在形意拳和八卦拳中也充分体现着。形意拳脚踏中门,直打直进,对方不管有腿还是无腿在前,我都要向前踏下去,如入无人之境,腿的攻击力不是非常明显吗?在八卦中有72暗脚之说,指的是凡虚脚都可以随时起脚攻击,不必一一在套路中练习也。具体到太极拳中也如此,凡虚脚都可起,并无定法,只要用上,就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