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孙式太极拳解析(2)起式——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52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406 views 次

从无极式起,变为太极式:重心移至左脚,仍在脚跟,整个身体尽量保持外形的不动,主要靠顶头松胯和塌腰把重心收到左脚跟上,右脚极力勾着脚尖提起,不可带重心,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然后重心移至右脚上。

在此动作中,尽量保持外形不动是难点,也是练整劲的要点。如果让人看出很明显的重心左移,说明劲没抽住。

起式:(1)未动之前,自己的双手似乎被人按住,想抬却抬不动,我的意念是要把按住我的人端出去,所以在抬手之前先极力松肩松胯,我的手极力插入地下,有把对方连同他脚下的土一起挖起来端出去之意,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伸出,两臂两手间的距离与肩宽等,胳膊似直非直,不可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到与肩平齐,微停。

此式的关键是,抬手之时腰部命门穴须极力向后凸,否则只靠手的力量若真被人按住是绝对抬不起来的,因为腿是直立的,借不上力。这也是检验该动作到位不到位的方法,屡试不爽。

(2)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慢慢弯曲下蹲(下蹲幅度视个人能力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手不用力,而是靠松后胯把手带回来,收到小腹处,轻轻贴住。

此时身体斜45度对着前方,重心坐满在右脚跟上,胯一定要彻底松下来,把自己蹲舒服了,这时左脚很自然地就虚起来了,而且身体也自然产生了向前的动力。

(3)由后脚产生的蹬力把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向前蹬整体重心前移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始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两手伸到极处时后脚也要同时跟到位,这也是全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即手脚要整齐,同时动同时到,不可有先有后。

该式分三动,动作看起来简单,只是手臂在划弧形。

第一动,两手如抱球,亦如托住一个重球,从身体向上向外划一个弧形出去,放到极处。此动有两种练法,一种是手臂画向上凸的上弧线向前,另一种是画向下凸的下弧线向前,两种都可以体验一下。

第二动,随着腿的弯曲,由腰的力量带着手臂向内向下划弧形回到小腹处,这时手的动作是划了一个完整的椭圆形(不是圆形,而是长轴在斜方向上的椭圆)。

第三动,随着向前的进步手臂再划上半个椭圆。如此的往复运动,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把太极拳的许多基本要领讲明了:弧形运动,起落,收放。不是单纯一个胳膊的运动,而是用腰胯带着全身的劲在催着手臂动,头要顶住,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这也是这趟太极拳第一个沉下身体的动作,是从平常态进入练拳态的转折,所以务必全神贯注。

常见有人轻描淡写地就把起势比画完,大概是认为这只不过是起式,还没有到真正的拳路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胳膊抬起来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在拳中了,第一动虽然身形没动,仍然是直立站着,只是手臂动,但全身的意气都贯注在手上,与胳膊前伸抬起的同时头在顶,足在蹬,腰在塌,命门穴在向后突。

起势有实际应用价值,它的实际用法就是在弧形运动中打出翻浪劲,动摇对方的重心。据说当年郭云深祖师初练形意拳时,总找不到形意拳起落走弧形的劲儿,他的老师就让他到井上去摇辘轳,把水打上来,再放下去。摇过辘轳的人都知道,要领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儿,也不能用猛劲儿,只能稳住劲儿,匀着劲儿来。

郭云深祖师摇了三个月辘轳后终于悟出了形意拳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所以学习孙式太极拳者不可对起势掉以轻心。这是一个可以反复练习的动作,在往复的前进后退中体会手臂的弧形运动,手与腰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如何运用自己的重心去动摇对方的重心。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