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体式还得再说几句,说说对其用的体会。
有人说三体式本是桩,怎么谈用呢?
桩本身不就是用吗?基础是承载上层建筑的,但三体式与拳的关系还不只于此,对具体建筑来说,基础一经打好,就不会再变化了,而三体式这个基础是不断在变的,随着我们对三体式的理解日益加深,对拳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万变不离三体式”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三体式是入门,也是深造,前人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不断反复回头来站三体式,每次都有新体会。
站三体式是用临界态极限训练法,实际是自己跟自己在搏,在“较劲”,用自己的功力把自己逼到极限,差不多等于有一个与自己功力相当的人在陪练,这样当然出功夫快。郝为真先生有“如在水中”练拳之说,也是要“练拳如有人”的意思。所以,站三体式时意念要在脚后跟,而且要坐满,但用(打拳、过手)的时候要以涌泉穴为枢机,接地、借力、发力均出于此。虽然此时重心仍然在后脚跟上,它只相当于轮子,指挥它的是涌泉。虽然只把意念向前移动了10厘米左右,身上感觉就大不一样,稳定性和灵活性觉得大大增强。这就“宽打窄用”,真用的时候如果还是在临界状态,没有余地,等于孤注一掷,不可取。
在练拳中,三体式是一切拳式的本原,内中之感觉,外部之动作,与三体式越靠近越好。
在与人交手时,吞吐、化打、收放,无论双方是什么状态什么姿势,接力和发力的感觉最后总要落实到三体式上。三体式是看家的本领,从它练出来的基本功最终决定着强弱。卸掉别人的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向下,老子说“欲上人,必以言下之”,用到拳中,是“欲把人打上去,就要自己的身体钻下去”,这就是“起钻”,前提就是你得下得去,下得去的功力是在三体式中练的。
不少朋友在看了我的博客后与我交流练拳的体会,非常欢迎,无论你练了多长时间,你谈出来的体会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喜欢传统拳的人很多,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人都有,所以任何经验都是宝贵的。虽然我们谈的是间接经验,不能象于丹说的那样可以转化成直接经验,却能供别人参考,它山之石,自有价值。特别希望有不同意见,真理虽然不能“越辩越明”(真理不是辩出来的,是实践检验的),但辩的过程有如大浪淘沙,经得住淘洗,剩下的一定是有分量的。不必担心我接受不了,孔子云:六十而耳顺。不是说人到了六十岁就只听到顺耳的话,而是学会了顺着耳朵听。孔夫子说得很艺术,耳要顺,耳是行为主体。这也是一种“舍己从人”吧,老夫子的太极拳应该很有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