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初学者往往苦于三体式不容易把握,不容易站正确,虽然书上说了许多要领,但做到身上就往往走样。这里有两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你自我完成并检查三体式正确与否:
(1),从无极式起,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向下松胯屈膝,两腿弯曲程度以大小腿之间的夹角不小于135度为宜,刚开始练习时姿势要高些为好,但无论高低,膝盖的方向要与脚尖一致,而且向前不能超过脚尖,腰要塌住,命门穴要向后凸满(这一点最难),也就是腰胯要坐充实,要坐满在后脚跟上。以这个姿势为基准,所有的身体部位都保持不动,只将重心从双脚放到一个脚上,把那只虚起的脚转45度,用脚跟对准后脚的踝骨,然后直着向前迈出,幅度的大小以膝盖和脚跟在一条垂线上为准,然后把前手顺着前脚伸出并抬起与肩平,立掌,虎口撑圆,沉肩坠肘,后手同样立掌,以大指根靠在肚脐上,到此,即为标准的三体式。整个过程中支撑腿和身轴不能有丝毫的移动。
(2),两脚45度站立,与两仪四象式同,唯在身体徐徐下蹲时,两手不是抱在胸前,而是放在两胯根处,用手指尖顶住胯,使得在下蹲过程中两胯不能有一点向前突出,始终保持住向后缩的松软状态,身形也要保持直立,不可前俯后仰,同时顶头竖项含胸拔背塌腰等一如既往。在下蹲到位后,检查两胯无误,然后将前脚迈出,两手抬起。
检查三体式是否作到了单重,也有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把前脚可以随时抽回来而重心不动,如果觉得费力,身轴也有晃动,就说明前脚还是带出去了一些重心。
三体式之难点有三:一要头确实顶住;二要腰胯圆满;三要坐满在后脚根上;也就是从百会到尾椎整个的脊椎要圆满成弓形,不可有凹陷处,一般情况是特别容易在腰处不饱满,使得本来是拉满的弓出现薄弱环节。如何使腰塌住,做到饱满无亏,也有一个简单易行的自我练习,调节,验证的方法:人在站立时,脊椎的曲线是S形的,胸椎向后而腰椎向前,而我们要求的塌腰是让其向后突出,这在腿直立的时候是很困难的,但是在坐姿状态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人坐在无靠背的凳子上(或者骑自行车时或上楼梯时)腰是向后塌住的,整个脊柱是一个标准的拱形,保持上身姿势不变,头顶住劲,只用腿力使自己站起来,这时候的腰就达到拳中的标准了。这个训练可以从较高的凳子练起,逐渐降低凳子的高度,等到一般的凳子都可以自如起立并保持腰部形态不变,就过关了。这个训练不需要别人指导,自己就可以练,却非常有效。
由于孙式三体式是在临界状态下训练的,所以并不强调一定要站够多长时间才算合格,首先要站对,姿势不对,站的时间越长,积累的毛病也就越多,更不能为了站长时间而努劲憋气,以至功夫没练成先做下病,须知,练拳做下的病医生都治不了的。在姿势正确的前提下,能够站到一分钟的,就要把自己的重心再往后脚跟上收一些,无论是站过无极还是站过三体式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把重心向后脚跟上收到一定程度,超过自身平衡面就会向后倒,就是这种似倒非倒、身体本能地控制其不倒的状态比起四平八稳的状态要更能激发人的潜能,这就是临界态训练方法。有人说站三体式得从不舒服站到舒服了,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止步于舒服,按照孙式的训练方法,一旦在某一水平能够适应(舒服)了,就要加大难度,向新的更高水平冲击,也就是要不断追求新的临界态。总之,练三体式不能单纯计算时间,而是要计算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功力增长。累肯定是要累的,在某一水平上,开始肯定是腿累,然后是腰累,等腰的感觉也过去,就是胳膊累,等胳膊也练过去了,这一轮就过关了。
三体式在孙拳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不得不反复强调,难免重复罗嗦,因为我惟恐自己说得不明白,误导了别人,拳练得走些样还没什么,相当于房子盖得不漂亮,或者有些漏,都可弥补,而三体式若走样,则相当于地基偷工减料,早晚要塌房子的。还望诸位明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