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太极拳是唯一的三拳合一的太极拳,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合一的基础是前面形意拳里讲过的“孙氏八法”: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弹拱结构,柔性结点,滚拔式运动和临界态效应。以三体式为基本结构(骨架),以形意和八卦的典型动作为元素,用太极拳的理念以松柔圆活的劲路加以贯穿编排而成。所以说孙式太极拳源于形意八卦而不是太极,与其他各派(陈式除外)不同,如杨式来自陈式,吴式来自杨式,所以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打的不规范时就容易混淆,而孙式太极来自形意八卦,与其他太极虽有许多招式的名称相同,但动作却完全不同,一万人同时打各式太极拳,其中的孙式一眼便可以看出来,决不会混淆。从大的方面来看至少有三个明显的区别:以三体式为基本结构,没有马步和弓步;以开合为贯穿始终;进退活步相随。
看几个具体例子:
懒扎衣,一捋一挤,是形意劈拳的一裹一起钻,而后面的一棚如同劈拳的束身,一按即是劈出,这几乎是个完整的劈拳。如果不打立圆打横圆,走八卦寰研之劲,则又是穿掌所含的推拖带领,把人带起来横着抡出去。现在是用太极的球劲,浑圆一气,绵绵不绝,把上述的意思表现出来。
三通背,一转身之间,既有八卦大蟒翻身背摔之意,又有形意猴形折返引带之法。
进步搬拦锤,既是形意横拳,又是八卦的穿掌。
玉女穿梭,手是形意炮拳,脚是八卦穿掌。
提手上式,与形意猴形之叨绳式几乎一样,只左手不在颏下而在额头。
野马分鬃,其身形腿形与形意龙形相同。
等等。
还有许多动作也与别家太极的名称一样,但动作外形与内涵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孙式来源于形意八卦而不是别的太极,这样的例子在孙式太极中随手可拈。
换个角度再看,所有孙式太极拳的动作,在稍加调整后都可以轻易还原为三体式,如搂膝拗步,身形不动,后脚坐实,前脚迈出,两手换一下位置,就成三体式。至于手挥琵琶,高探马,更是几乎一样。单鞭式应该最不像,其实只要把左脚连身体右转45度,右脚收回些,摆直,左手放到肚脐,就是三体式。
所以孙式太极的三拳合一,是水乳交融的融合而非混合、捏合、拼合、凑合。三种拳术能够合一,一定是有合一的基础,若从本质上、内核上不能合,勉强合起来也只能是凑合。总括起来,孙式三拳之间都有那些共同之处呢?
一,三者对身体的基本形态要求是一致的,即为“九要””八法”之说,一般要求的如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气沉丹田等,自不待说。特别是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弹拱结构,柔性结点,滚拔式运动和临界态效应这8个方面的特点,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孙式三拳共有的特点,也是孙式拳和别家的重要区别。别家太极拳都是两根轴,而孙式是一根轴,架子高,步幅小,没有大马步或大弓箭步,以单重三体式为基础,万变不离三体式。有人把孙式太极拳形容为“形意的骨,太极的肉,八卦的腿”,有一定道理,但仍然是把三者分开来理解的,而在孙式拳里,这三者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是互溶互通的,从训练方法到应用技击都是共性远远大于个性。
二,三者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纯以神行,顺其自然,反对浊气拙力,即使是以阳刚著称的形意拳也同样如此,是“武术中之文雅事也”(孙禄堂先生语)。
三,三者的理论基础都是太极阴阳之说,阴阳相生相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互为依存,互为消长。所以练起拳来都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吞吐和化,收放伸缩,绵绵不绝,生生不已。
四,三者在与人搏击时都讲究以柔克刚,意在人先,舍己从人,借力打力,而拒绝硬碰硬式的蛮缠死打。形意拳是最有刚劲的(主要在明劲阶段),它的打法是直打直进,也决不是硬打硬进,这从它的动作设计上可以得到证明,它所有的动作都有手臂的钻滚裹翻,用来化掉对方的力,而不是硬架硬抗。形意拳在练到暗劲阶段后就与太极拳毫无二致了。
五,三者都同时具有养身、祛病、技击的功能,不论老弱妇孺均可练习,是武术从专业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良好途径,清末民初以后文人习武日渐增多,蔚成风气,就是因为这三者开始普及于民间的缘故。
基于以上五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拳合一这个大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孙禄堂先生的肩上。在所有的太极拳中,孙氏是创立得最晚的,它就应该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多做出贡献,这是历史所赋予的责任。一般来讲,先行者负开拓之艰,基础之重,而后来者则集其大成,提升完善。自孙氏太极拳创始之后,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不再分家,习拳者多三拳兼会,从事实上认可了三拳合一。但是,许多人的合是身合而不是拳合,即一个人可以同时练尚式形意,杨式太极和尹式八卦,因为都是内家拳,可以并行不悖,但是这三拳本身是无论如何合不到一起的,各有各的特点和要求。只有孙式太极拳真正作到了拳中的三拳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