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三拳合一,是有其内在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还是八卦拳,都有一些共同特点,综括起来大概有如下八点:单重;一轴到底;鸡腿力;鞭杆劲;柔性节点;弹拱结构;滚拔运动;临界效应.
孙氏三拳(包括太极,八卦)都是彻底的单重,一足着地,这样才能一轴到底,出鸡腿力,鞭杆劲。检验单双重的最好标准就是看全身的重量是否坐满在支撑脚的脚跟上了,这时的另一条腿可以轻松自如地运动,如果动起来有困难,说明虚实还未分明。彻底的单重做起来确实很难,因为和平时人们的自然习惯不合。平时人们都是两条腿着地,没有谁像鸡和仙鹤那样总是单腿支撑。孙式拳强调彻底单重是因为大有好处,这样容易控制重心,只要有一腿着地,就可以稳定自己,蓄力发力,特别在两脚快速移动中时时保持重心,处于有利的技击状态。习惯于双重的,移动起来其动力转换有间断,不便于连续发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单重,并不是说双重不好,而是各有侧重,各有优点。双重的好处就是入门快,出功夫快,容易稳定,好练,而同样时间,练单重就困难得多。常见有练别家太极、形意几十年者,功夫亦相当不错,而站孙式之三体式竟然站不住,坚持不了几十秒,浑身不自在。孙式不但形意如此,太极,八卦也如此。别家其实也都提倡单重,在太极拳论中特别提出“双重之病”,已经成为内家之共识,但一些人到了动作中,往往似是而非,大马步,大弓步,即使重心不在两腿正中而偏于一侧(四六或三七开),就能算单重了么?即使练孙式,外形都算正确,但若全身重量不能坐满在后脚跟上,也仍不是合格的单重,其严格程度近于苛刻,然非如此不能出真功纯功也。孙拳以腿力见长,孙老先生当年有活猴之美誉,灵活首先就在腿上。单重站桩行拳,其身轴如平地立杆,既稳又活,而不是如打桩入地,求稳如泰山。孙剑云先生曾形象地说,就算把你两腿绑在地上的木桩上,应该算稳了吧?可是你的腰力,背力不够,从腰上就可以把你打折,光腿上稳有什么用?所以,孙式的单重站桩是求整体的稳定,而不只是双腿的力量。有人给自己的弟子规定,必须能够深蹲300次以上者,才能向其学拳,否则腿力不够。余以为未免偏颇,如此则不如扛着杠铃去蹲,就像举重运动员之训练,岂非见效更快?负重深蹲不是不好,但不是拳术的要求,只能练出局部的肌肉而已。有一法,可检验腰腿力的有无与大小:面壁,双足分开不过肩宽,足尖抵墙,全身放松后,下蹲至极处,若无训练者,决站不住,盖因腰力不足,抽不住劲而必后倒也。这不是一个训练方法,而只是个检验方法,检验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整力。
检查是否做到了彻底的单重,就看身体重心是否坐满在支撑脚的脚跟上了,而检查是否坐满在脚跟上,标准除了前面说的,可以随时把非支撑腿手回来外,还看大腿是否与脚的方向一致,并且膝盖尽可能地不超过脚尖。前一条是基础,没有它坐满脚跟是不可能的,后一条则是随着功力的增长而才能逐步作到的。按这个标准看,现在大多数人打拳都没有作到,特别是后坐时,膝盖都是拧在那里的,意即膝盖所指的方向与脚尖不一致,这样的弊病是既不能发出全身的整力(而只是一腿的部分力,因为膝和胯都与身轴不在一条线上),又容易伤膝盖,你发的力越大,伤的就越狠。只有后脚跟与脊柱在一条线上,而膝盖又不扭着的时候,你发出的力才能整而大。用这个标准来检查,可以说,现在大部分人的三体式膝盖都有毛病,均不同程度地向里瘪而不能撑圆,这样力在从脚跟向上传导时在膝盖处就要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