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何也?种种条件所限也。要有明师(也可能是名师,也可能否)指点;要本人资质优异;要能下苦功夫;还要有缘分。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明师者,明白的老师,用现在的话就是好教练。好教练可能原来是好运动员,这样最好,因为他有当运动员的体验,但也不一定非是不可,只要他能精通理论,并知道如何把理论变为学生的实践,就是一个好教练。我们常看到国际的大牌球星退役后想当教练要先进修,通过教练考试后才能做教练,并不因为你是顶级大牌球星而有所通融。这就是说好球员不一定是好教练,俗语说“有状元的徒弟,没状元的师傅”,是说状元的师傅基本上都不是状元,但他知道如何把学生教成状元。练拳同理。
学生选老师,当然先选有名的,这无可非议。一般来讲,自己练得好,自然体会就多,教别人时就更明白一些。但也有的人虽然练的很好,但囿于文化知识水平于拳理上钻研领悟的不够,或因语言表达能力所限而“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或长于自己演练而不善于传教,或年事已高而精力不济,或择徒太苛而以为世无“孺子可教”,或性格保守而啬于传授,还有其它种种原因,都使得为徒者难以学到真东西,这种情况已是屡见不鲜了。
即以年龄为例,老师是名师,也是明师,但他上年纪前教出的学生和上年纪以后教出的学生显然是不一样的,以前可以连说带做,口传身授,而以后大多就只能动口不动手了,年龄再大则恐怕连口都懒得动了,但人往往是越年龄老越有名,做徒弟的如果只要选有名的老师,则不可不做好为名而伤实的准备。一般来讲,老师中年时(60岁以前)的弟子应该是最好的。所以,要想练好拳,第一要访明师。
以上是从老师的角度看影响学拳效果问题,若从学生本身来看,也受多种条件所限制。前面说学拳者要资质优异,主要包括几方面:身体素质好(不是说要多强壮,多魁梧,而是要力量、耐力、爆发力、感觉统合能力、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感全面发展);头脑智商高(包括理解力、记忆力、观察力、模仿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发散联想能力);文化底蕴厚(包括古文、哲学、历史、中医学、生理学、物理学、书法、舞蹈)。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要求不切实际,果真达到这样的标准,做什么都是好手了。一点不假,别看只是武术,要求却很高。孔夫子是讲究“有教无类”的,但他也要挑聪明的学生教,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笨学生,他也不爱教。学拳若模仿力差,就很吃力,若再记性不好,可怎么学?再比如太极拳,它岂止是拳术而已,它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就是异常丰富的。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外国人(特别是西洋人)练少林拳可以练得很地道,而练起太极拳来就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就是因为太极拳的哲学理念和常人常理完全相反,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你快我就要比你还快,你力大我就要比你还大,而太极拳偏偏要求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后发制人,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对此,不要说外国人无法理解,就是国人又有多少能懂呢?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要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老师和本人的条件都好,还要求自己能下苦功夫,因为拳毕竟是练出来的,练就有,多练就多有,不练就没有。头脑好,聪明,只能保证你少走弯路,事半功倍,而不会天上掉馅饼。练就要吃苦,即使太极拳不要求折腰压腿、蹿高纵远,但一招一式地按规矩练去也不是容易的,能练到登堂入室的地步就更不容易,这是一个要数十年一贯坚持的功夫,往往行百里者半九十,功亏一篑,也是有的。
最后,还要讲一讲缘分。能遇到明师,是缘分;自己有天赋,是缘分;自己肯下苦功夫,也是缘分。但这些还不是全部,光有上面三条还不够,你的其它条件允许不允许你下苦功去研习拳术,也是你最终能否在拳术上成就事业的缘分,比如,或事业初起,奔波劳碌,没有时间练;或成家之后,挈妇将雏,也没有时间练;或人到中年,八方牵挂,还是没有时间练;待到有了时间,也垂垂老矣。
总之,诸多条件集于一身,才可望得道。得道之难,可见一斑。我所能做者就是在“明师”这一个条件中,给孙氏拳爱好者一个帮助,做一个手杖,助一臂之力。我决不是说自己是明师,但也决不会滥竽充数,更不会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两脚猫的功夫,却非要恬不知耻地自封为“XXX”,沽名钓誉,坑蒙拐骗。我只是说出自己的体会与心得,供有缘者参考。另外的意思就是“立此存照”,让后来的学者多一份对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区分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不去上那些“假马克思主义骗子”的当。
有人说,关于孙氏太极拳的书和文章已经有不少了,早年有孙禄堂老先生的五本书,近些年有孙剑云先生的几种书,可谓“前人之述备矣”,又何赘焉?难道不怕“狗尾续貂”之嫌?
诚然,无论是孙老先生还是孙剑云先生的书都是孙门的经典,是我们很难望其项背的,永远是我们学习孙氏拳的依据。但是,既是经典,就不可能讲得备极细致,只是提纲携领,做宗旨性的论述。《五经》《十三经》历朝历代有多少注疏讲解的著作不断地出来,就说明经典是需要解释的,或说是需要通俗化的工作,使得它们能从象牙之塔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内容要条分缕析、掰开揉碎讲。
比如“松”,是太极拳中经常提到的,什么叫松?松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和软有何区别?怎么才能松?松不下来怎么办?通过什么方法来训练松?松和紧这一对矛盾在拳中是如何相反相成的?等等,都需要后人做出具体的解释。对拳中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动作都存在着进一步诠释的必要。
我们应该看到,前辈在经典中所说的结论,是他们达到高层次以后的认识,比如他们说空,说静,是因为他们达到了空和静的修为,而我们大部分后学者还距此有相当的距离,现在就用最终结果来要求中途的过程,近于谈玄,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大而无当。这就要求在经典和普通大众间有人做搭桥的工作。此其理之一。
时代不同了,社会条件、受众对象都变了,我们不能再用一百年前或五十年前的语言去说话,不能再用先天后天、恬淡虚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等类的话讲给21世纪的人听,而要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道理去讲给现代的人听,不能谈玄,不能说空话,也不能鹦鹉学舌般地背书。
否则拳术再好,也只会成为少数人手中的古董,而不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练的健身活动。更有甚者,武术(太极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要走向世界,要担负起作为传播中国五千年文明文化任务的载体,就必须从内容到形式到方法都容易理解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普及。此其理之二。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需要做的事情多,可供选择的娱乐项目多,很难有人象30年前的人那样专心去练拳,去慢功出细活,也很难有人有耐心站一年的三体式而心无旁驽。而我们又不能因为现在的人不会象以前的人那样塌实练拳而放弃传教,眼睁睁看着人们不练或越练越走样,最后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改革,改革宣传内容,改革培养方式,改革训练方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此其理之三。
孙门武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如今却因习者日稀几成“濒危物种”,令人每思及此无不扼腕嘘唏。个中原因固多,但宣传推广不力也是重要因素。孙门历史上存周、剑云两兄妹的长期不和,导致的事实上的分裂以及他们在性格上的偏于保守都是重要原因。
孙存周先生收徒很少,去世又早,其徒现存者不过二三人耳;孙剑云先生正式开山门收徒已是1983年(第一批10人现仅存7人,大部分弟子是在90年代以后收的)。到她2003年去世整20年,其间收徒不少,但能师从她练拳在20年以上的已是屈指可数,在30年以上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我们有幸从60年代文革时即跟着她习拳,得其教益非浅,积数十年之经验,颇有心得。在先生键在时,一切以先生为准,一切唯先生是从,一切由先生而出,故我们只专心修养拳术,不便多言。如今先生不幸做古,而就我们所获知的许多拳中精义也无法由先生再阐述,深恐有广陵之虞。我们既为孙门弟子,理当为其发展不遗余力,遂不敢再怀璧藏珠,为享一己之私而遗孙门之憾,故不揣冒昧,将所学所知合盘托出,以为引玉之砖。
总之,万事讲一缘字,写博客就算是以武会友,结识有缘。既是交朋友,就应该以诚相待,说真话,说明白话,说有用的话,说自己切身体会到的话,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老话,套话,废话,谈玄的话不说。这就是我的宗旨。
如果有缘者能从中得到几分收获,于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