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拳与道合(2)武术的层次——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611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011 views 次

“武”是个很崇高的词,文,武两道,国之根本。所以自古习武与习文同样重要,都是正经事,都是大事业。但可惜的是,现在的“军事”已经取代了历史上“武”的绝大部分,只剩下可怜的“武术”,被作为体育运动甚至文化遗产在保存着。

现在的“武术”的概念,是不确切,模糊,笼统的。同属于“武”的范畴,但层次的高下却有着天壤之别也。至少有四个层次的分别。

第一节,武技。

武只是打人杀人的技术,军人,职业武士,武师,保镖,看家护院,镖局,现在的特工,特警,------。没有更多的要求,只要能徒手或用冷兵器格斗就行。包括散打,拳击,摔交,柔道,跆拳道等等,这些竞技商业比赛的运动员,其武是职业,是饭碗。一般来讲,体力,体能,力量是主要的,辅以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训练。我们看拳击,散打,体能占其获胜因素的90%以上,技术的比例微不足道。泰拳,也是靠踢沙袋,踢木桩等一些简单的训练,毫不神秘,就是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超强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用中国武术界的话说,就是“外家横练的功夫”。若说徒手打人伤人杀人的功夫,当以世界“地下黑拳”(名副其实的自由搏击,打死白打)比赛最厉害,决非一般武者所能抵挡,没有技术,只有残酷的体能训练。

武技只是武之最原始层次,初级阶段,所以也就和武的原始功能最吻合,最贴近,这个原始功能就是打和杀。过去考武举,武进士,主要就是看力气,再看骑马,射箭,耍耍大刀大枪就成了。因为马上的对阵,主要靠的就是力气,没有力气连几十斤重的盔甲都穿戴不动。马上交锋,二马错镫也就是几秒钟工夫,双方只能对打一次马就跑过去了,这就叫一回合,再打就得跑马回来。在这短短的一碰撞间,根本谈不上什么招式,沉重的兵器加上马跑起来的冲力,基本上谁的力气大谁胜。步下使用冷兵器也是极简单的动作,中国最后大规模使用冷兵器应该是在抗日中对日本人抡大刀片了,从实战出发在军队中普及的刀法,也是那么简单的几下,因为当兵的既没有武术根底,也不能专练大刀,复杂了他掌握不了。基本还是力气,力大,出刀快,再知道往哪砍,就行了。

从冷兵器退出战场,徒手拳兴起,但真正对敌时也还是尽量用兵器而不靠徒手,保镖护院的手里也都拿着家伙,至不济也拿根木棍,喜欢赤手空拳对敌的没有几个。武在那个时代就是要打,这是它的基本功能,原生态。正因如此,官方严格控制,而一般百姓不问津,因为毕竟只有极少数人要以武为职业,习武者又多为体格粗壮的赳赳武夫,对于这样的打手,杀手,大部分百姓是敬而远之的,尤其在太平年月。

只习武技,就为能打,武夫而已。

顺便说说传统武术能打不能打的问题,这本不是问题,但总有人不断地把这类问题拿出来挑衅,说练传统拳的上了擂台用不了一回合就会被练散打或拳击的人打倒,也确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练传统拳的在擂台上露脸的记录,怎么看?其实这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一个是专业化,职业化,吃这碗饭的,另一个是业余,每天练不了两个钟头,先不说技术,体能上就差了一大块,如果非要比不可,就应该拿同类素质的两个人分别由散打和练传统拳的各自训练三年,然后再比,才公平合理,也才有一看。还有另外的比法,就是两种练法的人找40岁或者50岁甚至60岁以上的也可以,我今年65岁,如果有练拳击或散打的60岁以上的人愿意比,我随时奉陪,但让我和20几岁的小伙子去比似乎不太公平吧!实在要比也还有办法,那就是不能按散打规则比,要不计时不计点,不限制击打部位,也不许穿护具,打倒为止,而且公安局不要找麻烦。让传统武术按商业比赛的规则打,本身就荒谬。商业比赛要求是既显得(注意是显得而不是真的)紧张激烈残酷,又要求打的时间长打的好看,有观赏性,不是真在那玩儿命,这和传统武术的理念风马牛不相及,所以那些硬要把传统武术和商业搏击来比较的人,不是糊涂就是别有用心,传统武术不因其贬而低,商业搏击也不因其捧而高,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二节,武艺。

由于冷兵器搏杀的职业日渐衰微,只习武技者的前途越来越窄,反而是徒手拳的健身价值逐渐被认识,武术也从职业武夫的专利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习武者也由职业打手杀手扩大到普通百姓,甚至在上流社会也风行起来。伴随着主体的变化,武术本身也开始丰富和发展,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由真刀真枪变成了徒手模拟;由马上兵器变成步下拳脚;由简单打杀变成强身健体与技击并重。于是,各种拳术发明出来,编成了套路,还象形会意地为之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自己练起来有趣,别人看起来热闹好看,兼具自娱与表演功能,给武术加入了体育与艺术的成分,其原始功能反而退居其次。

应该说,我们现在大部分的武术就处在武艺的层次,比起武技来要丰富了许多,增加了体育,文化和艺术的色彩,是武的一大进步,由粗鄙简陋的原始阶段上升到文明,文化的层次。但若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初入殿堂的武术,就仍只不过是初级阶段而已。少林以武著称,少林武僧表演团红遍全世界,但外国人(其实国人也同样)看的,欣赏的是什么?是热闹,花拳绣腿,翻跟头,拧旋子,拿顶劈叉,舞刀弄棒,拐子流星,十八般兵器,琳琅满目,很是热闹,和杂技,京剧没什么两样。可这就是武术吗?看翻跟头,打旋风脚,不要说不如舞蹈演员做的好看,连一般戏剧演员也不如。

说是竞技武术,竞的是什么技?还是表演的技。谁让裁判看着舒服,谁的分就高。为了要比出个高下来,就把动作朝着高,难,美发展,离表演越来越近,而离武却越来越远。比如,太极拳比赛中,谁的腿抬得高,伸得直,站得稳,谁的得分肯定高,可是这对于舞蹈演员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我曾和同伴戏言,找一个舞蹈学院一年级的学生训练3个月太极拳,保证在全国大赛中得奖牌(金牌不敢保证,那要看关系),他们上场的动作肯定裁判看了舒服。所以,目前的竞技武术把武术推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非驴非马。这一点连外国人都明白,那些跑到中国来学竞技武术的人都是生瓜蛋子,根本不懂武术的,而那些练了十几年,几十年拳,甚至自己也在教拳的人,跑到中国(确切说是民间)来都要寻传统武术的根,要学真正的中国功夫而不是表演的玩意儿。

应该说,从武技到武艺,是个很大的进步,为武术的普及和推广打开了门户,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就造成了武术的分化:一部分在保留技击功能的同时,完善丰富其健身功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则牺牲了武的基本功能,走向了异化,即舞蹈化表演化,特别是半个多世纪前开展的反真功夫反唯技击论运动,给本就衰微的武术来了个釜底抽薪,彻底走上了靠打分评优劣的道路。甘蔗没有两头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生存,就得委曲求全,就得标新立异,就得哗众取宠。

因为对武术来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外行,而外行要看的就是热闹,就是花哨,就是赏心悦目,就是皆大欢喜。武术走到了这一步,还有什么生命力呢?即使从表演的角度看,又怎么样呢?现在有多少人会去看武术表演或武术比赛?肯定没有一个二流歌星的号召力大,内行们更不会去看。至于武术的内涵,真正的功夫,承载的文化历史,对于舞蹈化了的武术来说,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武术走到今天这个尴尬地步,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真功夫不仅不提倡,还要被打压,流落民间,自生自灭,习武的人只有走竞技武术这唯一的”科举”之路,练传统武术完全没有出路,虽然文革后挖掘整理也搞得很热闹,但传统武术早已元气大伤,比之鼎盛时的水平百不及一,表面上看起来也热闹风光得很,但实际上已经是”生命危浅,朝不虑夕”,随着一代又一代真懂武术又有点东西的人逐渐离去,剩给我们的已经少之又少了。

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人没了,绝活儿就带走了,即使留下文字影像资料,也只是表面的东西,拳是怎么打的,怎么练出来的,这才是后人最想知道的,留下的物质东西只能让我们知其然,没法知其所以然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大特点就是决不能大规模生产,一定是口口相传,手手相传,所以,没有一个健康的,体制化的,肥沃的土壤来保证后继有人,那结果一定是”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别看如今大师遍地,恰好说明“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没有人可以服众,只好“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悲夫!

第三节,武学

武技只有简单的动作,武艺有了较为美观的外形和完整的套路动作,一在实战,一在健身与表演,但均在形而下的范畴着眼。武术再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是内外兼修,从形而下进到形而上,即不仅要有优美的外形,系统的动作,实战的能力,还要有充实的文化内涵,在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乃至文化,历史,美学等各方面都要有坚实的支撑,也就是说,你的拳术不仅作为一种技艺,而且是一门学问,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可以和其它学科毫不逊色地比肩而立的科学。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先进完整的指导思想;坚实严谨的理论基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合理的技术动作;系统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武学中,简单的原始的肢体动作上升为科学的健身,修心,搏击的学问,成为武学,单独的学科。研修武学已经不仅是学习打斗技术,不仅是学习健身体操和表演艺术,更是养心修身,体悟人生,格知万物,融会自然的入门与进阶之路。也就是说,习武也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它是不仅可以改变人的体质健康,更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并由此而改变人生的大学问。

毛泽东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在武学中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进入武学阶段,武已经彻底摆脱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肢体劳作层次,而进入了启迪心智,开发潜能,内外双修,体用兼备,形神合一,博学融通的高层次劳动。许多前辈大师为武学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孙禄堂先生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所创立的孙氏武学集中体现了当代武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遗产。

以上面所说的“武学”标准来审视以孙氏三拳为代表的孙氏武学便知这决非谬说。

指导思想。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观;太极中和,浑圆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系统观;诚于中而形于外,“内三合,外三合”,形神合一,动静合一,虚实合一,刚柔合一之整体观;有无相生,阴阳相合,消长生克,顺逆合化之变化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养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推式发展观。

理论基础。东方哲学;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中医经络学。以物理学为例,孙氏武学不仅包含经典力学的内容,还包含了只有在许多近现代物理学中才出现的先进概念,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模糊理论,临界理论,混沌理论,等等,在孙氏武学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比如耗散结构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的刺激(哪怕是很小的)下,由于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可以使系统产生突变,这个突变可以是状态的,功能的,结构的,它可以导致系统的爆发或崩溃。

形意拳所追求的正是人体内部这种系统能量的超常爆发,而让对手的系统超常崩溃。这种人体潜能的超常发挥不是西方以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实证主义(或曰机械唯物论)为代表的力学和生理学这些线性科学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来的,而是经常性的以松柔中和为主导的内劲训练使得人体各器官(子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大大增强的结果。耗散结构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就是从东方古典哲学中得到启发的,他曾经说过,西方经典科学研究强调的是实体,注意的是把对象分解为各种粒子来研究;而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关系”,注意研究的是整体的协调和协作,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形成一个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请看,这和孙氏武学,和内家思想何其相似乃尔!内外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此,外家强调的是实体,而内家强调的是关系。

文化内涵。从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到修养训练,实际操作,都始终融会贯穿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理论,儒家的敬诚守中,静心养气;道家的专气至柔,无为无不为;佛家的定慧圆觉,因果色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孙氏武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技术动作。以三体式为核心,以意轴为骨干,以单重为枢机,以简单实用为原则而构建成拳术动作。

训练方法。以中和为主导,以内劲为中枢,以松静为规范,以动作为方法。

以上面5点而观之,孙氏武学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别种武术只要达到这几条标准,则都可称为武学之属。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几条实实在在的标准,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扯就可以给自己贴金的,有些人,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似乎内家第一,而转过身,关起门,还是跑步,打沙袋,举哑铃,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挂羊头卖狗肉,江湖骗子耳。

第四节 ,武道。

武术之最高层次,“拳与道合”,“练虚合道”。

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在这里,“道”就是把武学中的原则,道理,从武术中抽象出来,使之能普遍适用于其它各个领域,“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不是只能用于拳术。如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之道——“以柔克刚”,就可以用到政治,军事,外交,商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不仅是用来打打拳而已。太极,中和,阴阳相合,相生相克,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基础与代表,集中而又完美地体现了东方哲学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太极拳就是以之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构建的,在练拳和推手中严格遵循着它的规则,反过来,又通过太极拳的武术实践,形象直观地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实用性,合理性和广泛性,确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就是武与道合。以道立拳,又以拳悟道。脱离了具体的武术形式而上升为哲学道理。这就是武道。道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指“丹道”即气功也。孙老先生的“拳与道合”应该是两种意思都有,其实最后都走上“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归入自然,一以贯之。

习武而入道,又能宏道者,是武圣也。超凡而入圣。可当得此号者,孙公禄堂也。

日本人喜欢把什么都弄成“道”,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茶道,花道,------,什么都称“道”,从一方面讲是道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但从另一方面看,把什么都叫为道,就把道庸俗化了。以我们上面所提的四个层次标准来衡量,他们这些连“学”的层次都够不上,至多是“艺”与“术”罢了,沏个茶,倒个水,把仪式搞得再庄严烦琐,也仍不过是沏茶倒水,这也叫道,是可道,孰不可道?我们国内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大抵都是些沽名钓誉的骗子,为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左一个拳,右一个道,前一个门,后一个派,东拉西扯,七拼八凑,编一编,改一改,”XX太极”,”XX八卦”遍地开花,自己就成为了开山祖师。这样的人越多,武术被毁的就越快。

武是有层次的,学武之人也是有层次的。佛说“万法归一”,武术的形式虽千差万别,但最终都应该归于道,这才是我治武之人的最高目标,起码也要把武当作学问来研习之,使我武学能够平等地与其它科学并肩而立,而不致被他人鄙视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鄙武夫。

武的层次不同,习武之人的境界也就不同。有六字可形容之:敬,静,净,境,镜,径。敬,诚挚,崇敬,尊重,专注,慎重不懈;静,安宁,平和,舒缓;净,纤尘不染,芥缔无碍;境,境界,品位,追求;镜,借鉴,明察,观照;径,道路,门径;敬而能静,因静而净,净而入境,心如明镜,方是唯一途径,不二法门是也!为学为道,用此六字心法足已,岂止练拳习武哉!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