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是把别人的变为自己的,绝不是练。
学多了有了自己的东西才有资格说参考别人的。
故首先是学(都上学,为什么有人是学者、科学家?则与个人要求有关)
练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学。
先要形似,不要神似形不似,那是魂不附身,写像了则也是半仙之体了。
习字可写三遍,然后分析哪一笔对,哪一笔不对,该改哪一点,一定要找到根源,即会否定自己。
习拳也是一样的道理。
2
博采众长,练到一定水平,即易发现别人之长处,如中国跤、拳击中勾拳及力量训练、体能训练,广泛吸收,不墨守陈规
3
练时想到用。有创造、有发挥、提高兴趣。武是一种素质,也许一生都没真正的用过,但并不遗憾。以这种精神和态度对待人生,无功利思想,素质能不提高吗?
4
当换了老师:各行都有此现象,尤其是武术。换了老师,肯定是认为第二个优于前,则常把第一个说的一文不值,瞎教,误了许多时间。即便真是这样,这怨谁呢?你自己应当是有头脑的,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选择自己满意的老师,学习中自己分析吸收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才能真正提高。世界各行都在发展,说明学生一定比老师强。人无完人,老师绝不是万能的天下第一,但只要不是整天瞎编胡说的老师,按其所能或自己还没达到,但能科学的使学生达到,这就是好老师。说真的,找好老师较容易,因可慕名,但找个好学生则太难了。
5
武术靠书、光盘传播是不是可以的?不单武术,京剧、唱歌、乐器~~
这和上学、上大学一样,一班有众多人,人各不同。
难学难在不按部就班,总想抄近路。
有了基础再学则容易了,正如孙存周讲,把拳练懂了,书上写的也就懂了一样。
求仙思想要不得,学一句咒语即可,那是不可能的。
6
中国武术与外国的球不同,球最怕没球迷看;而中国武术是关着门练的,根本不让人看。
7
打击是动能。
打击和挺举虽都是爆发力,但本质有区别。举重是肌肉力量去克服地心引力对杠铃产生的重力,是F=mg;他做的功是扛杠铃增加的势能,是无氧运动。
打击效果是打击时的即时速度,而最大质量不可能超过自身的质量,是如何发挥自己全部质量和如何得到最大的即时速度的问题。
什么是穿透?即速度没有减速、停止的概念。是受阻使能量合二而一,就像子弹打入沙袋后可产生摆动幅度。
8
霍元甲那个时代,拳是在社会中用的,水浒108将,个个是吃武术饭的(林冲是教头);现在的武术一是要参与,二不是为夺标,而是强种强国,焕发民族精神
9
我要求我的学生干一切事情必须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怎么赢的,决不可以用买彩票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干什么都碰碰运气,决不可取。干事儿都要尽心尽力,愿望总是什么都做到最好。
10
我写武术的目的:我把孙先生传下来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体会与分析介绍给爱好者。(我反对武迷一词,爱好者每天真练,不像球迷只啦啦队)若觉着对、有道理,经自己实践后运用到自己练的武术中。同时我也想抛砖引玉,把真正更好更科学的方法引出来,使武术爱好者接触的都是精华,大家努力给武术爱好者创造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11
武不单是素质,是精神,而且是学习各种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纽带。
只有在正确规范的指导下练习、用功,才能进步,否则会偏离正道,越走越远。
谚诀可以给真懂的人提示讲课内容,决不是学习的基础。
12
形意拳都是零件,和体操一样,有很大的练习创造性,不用加于套路。
13
为何练很久自感成效甚少?
没按部就班,不是一步步、一拳拳打出来的,而是求捷径、看书、求教
其实没正即想整,总想快到高水平,是求仙思想的结果,不是武术精神
14
关于学和练:骑车、筷子,学不单每日三省吾身,而且要抓住主干,决不可将注意力放在枝叶上。你周围的人,一定在努力一生或多年都成绩平平,即是。学是为自己学,决不可装样子给家长给老师、给外人看
编者注:
骑车和用筷子,是张烈老师在讲练拳要求时经常用的比喻。一个六十岁的老人骑了几十年车,不如杂技团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骑得精彩,因为老人骑车是为了代步,孩子骑车是为了表演,目的和要求不同。
筷子人人每天用来吃饭,但真正按规矩用好筷子的人不多。他常说如果一个人右手会用筷子,就应该能教会自己左手用筷子,这里指注意和总结的问题
15
谈打:与内在素质相关,体育界常有竞赛型,比赛中超水平发挥,或称某人俱何种天才,好打、善打,也在其中,练准比不练强(与本身相比)。有人似乎很在乎技击,整天研究招数,其实应是反应、形成条件反射进入下意识。第二是速度,打击要有效果,给出最大能量。三是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能量是守恒的,则重视手、脚等打击部位的抗击打训练,否则有能力也不敢打。但练抗击打痛、累,人们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