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孙氏拳,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练法。目的虽然不同,但宗旨却是一个。练法虽然有别,但所练的拳架子却是一个。这个宗旨就是修身合道。这个拳架子就是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练三拳的套路就可以修身。但是若想成为技击高手,就需要根据孙氏三拳的规矩,一拳一腿地练习。比如四正八柱出来后,就需要练习劲力的生发、转换与运用。为了迅速提高劲力的生发、转换与运用,还要有一些辅助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对练习架子的补充和检验。
孙存周先生讲:“横走竖撞”。竖撞的基础就是运用劲力。而发力是劲力运用之一。孙氏拳对于发力的训练不仅仅是发出的力量要浑厚、整实、爆烈,更培养平和中有穿透力,举止平淡而劲如电击。过去孙门前辈有特定的检验设备和方法。
特定的检验设备是将8根弹簧固定在两块一尺左右见方的钢板之间,将后面的钢板固定在埋入地下的支架上,将前面的钢板外面固定上一层约半寸厚的软垫,钢板中心的高度放在练习者胸口的位置。练习者用拳或掌或指,击向外面那块有软垫的钢板,击打后,触点极力不要被弹簧的反力弹回,而是要继续使两块钢板之间保持压缩状态。用爆发力迅速出拳(或掌或指),使钢板压缩后能不回弹,则为合格,于是可继续更换更强的弹簧或增加弹簧的数量。这个设备以及这种发力练习,可以检验所发之力是否能够将鞭、架劲合而为一。由此也可以检验和矫正形轴(身法)的正确性。换言之,身形不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产生爆发力时的楔入劲的。
开始练习时,可以先缓慢地用拳抵住钢板,在手臂没有伸缩、腿部以上没有任何一个部位格外用力的情况下,通过足根劲使拳将钢板压缩。反复体会这时的身法、身式,将身法身式调整到最佳状态,然后逐步熟悉,再逐步加快出拳的速度,通过反复练习,调整、稳固身法身式,使发力时鞭架劲合一。
孙门前辈还传下来了一种将想象力与拳中规矩结合一体的实战训练的入门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老师先用一根粗细与手臂相当的竹竿,竹竿前端固定一个棉手套,老师站在一棵直径约一尺左右的树后,用竹竿击打学生,学生则把树干作为假象敌,把老师的竹竿作为敌人的拳脚,用拳中的身法、劲力,通过自己的想象破解伸缩不定的竹竿,并攻击树干。老师用竹竿不断变化攻击方法,学生也不断变化破解方法。老师可以把一根竹竿攻击逐渐增加为两根竹竿即双手各持一根竹竿进行攻击。这就是所谓打固定活靶的练习,这是在进行移动活靶练习前的非常重要的一课。事实上孙门前辈发明的劲力练习和实战练习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仅就所闻各举一个例子而已。
下面再简要介绍一下孙氏拳对技击基本素质的训练内容。
孙氏武学的训练,要求全面提升人体内外的各项格斗素质,并化归本能。大体上强调六项复合性素质,即劲力、速度、协调性、体能、技法和感应,这六项复合素质。
上述每一项复合素质中还含有若干个基本素质。分述如下:
劲力,包括爆发力及连续爆发力、渗透力、穿透力、承受力、持续力。
速度,包括身体移动速度、身体伸缩速度、神经反应速度等。
协调性,包括运动组合的协调性、动力组合的协调性。
体能,连续相间的无氧代换的体能、持续的有氧代换的体能。
技法,各种技击技法。
感应,感而遂通的能力链:从线性感应,到正弦感应。
以上六大综合素质及其所包含的十六项基本素质,就是孙氏武学所要提升的人体技击的基本素质,并体现在孙氏武学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技术中。
比如,孙氏拳劲力的训练并不只关注一个爆发力是否浑厚,在调动爆发力达到极限状态的同时,还注重合乎生理的承受极限。此外,还注重连续爆发的能力。练习连续爆发的能力要从动作自然入手,不能让人看出来在发力,要身行如水,动作连贯,劲力通透,变化自然,爆发体现在身体内一气的伸缩、起落、鼓荡,而不能表现在外形上。表现在外形上,必然劲力就有断点。更具特色的是注重对渗透力、穿透力、持续力乃至承受力的训练和开发,使之在合乎生理承受极限的条件下,产生融合上述若干种劲力特性的合成效应。而且训练出的上述各种特征的劲力,都能在无极的状态下达到其极限效果。
又比如,孙氏拳强调跑步训练,当年孙禄堂祖师经常日行百数十里往来各地。孙存周师伯年近古稀时登香山,一气呵成,气不稍喘,少壮不能紧随其后,体能之佳达到何等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血液中的纳氧量和代换能力远超一般人,尤其是平稳快走的功夫实际更是反映身体连续发力的能力,所以,走为根基。当年孙禄堂先生以年过是古稀之龄,与弟子曹晏海、高振东等沿着西湖比试走路,结果只走了一里多路,就把所有的人包括曹晏海、高振东等正当年的拳家全部远远地甩在身后。他们说:“禄堂老师走起来如同在水上飘行,比奔马还快。”(潘逸民先生的记载)
再比如,由于孙氏拳的训练体系是使上述十六种基本素质都是在无极的状态下发挥到极致。因此,感应训练在孙氏拳训练中是特别强调的,也是特别有效的。孙氏拳将技击格斗中的刺激分为:正刺激、负刺激和零刺激,并将人体对刺激的反应行为分为:滞后、正时、准超前和全超前四个等级。同时将感应水平分为零积感应、线性感应和正弦感应三级。下面分述之:
正刺激,来自对手的攻击,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刺激。
负刺激,来自对手的破绽,激发自己攻击对手的刺激。
比如在双方激战胶着状态中,忽然发现对手破绽时的兴奋。
零刺激,没有来自对手的攻击,对手也没有暴露破绽。
滞后反应,挨到攻击后才产生的反应。
正时反应,挨到攻击瞬间产生的反应。
准超前反应,对方攻击中似挨未挨我身,未产生攻击效果时产生的反应。
全超前反应,对方攻击动作刚出,未及攻击到我身时产生的反应。
零积感应,对于正负刺激,在没有形成反应动作前,已丧失反应行为的能力。
线性感应,正刺激时,产生无其他选择机会的单一反应行为。
正弦感应,在感应正刺激的同时,也能感应到负刺激,产生可进行最佳应对选择的反应行为。
孙氏拳认为一个完整的感而遂通是:
全超前反应+正弦感应。
完整的感而遂通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水平,一般能够接近这一水平就非常难得了。
比如,车毅斋先生在洗脸时,有人用脚蹬其后腰,在对方脚似挨未挨车毅斋先生,尚未作用上力时,车毅斋先生感应到对方的攻击,随之身子一起,将对方碰出。
这个例子就是一个不完整的感而遂通。因为这是一个准超前反应+线性感应下完成的技击行为,可选择的回击动作已经比较单一。所以只能以功力对功力,起身硬碰。但是这已经有些接近一个完整的感而遂通,是很高的反应水平了。除了车毅斋先生外,近代还有一些拳家也达到了这个水平。
而完整的感而遂通的感应水平,在历史上只有极个别人能够达到,如孙禄堂祖师、孙存周师伯皆达到了这种极高的感应水平。
比如,一次夜里孙存周先生乘黄包车回旅店,给黄包车夫付完车费,转身回扬子饭店时,走出去了几步后感觉有异,急俯身以蛇行撩打,子弹擦脊而过,几乎同时孙存周先生将车夫打翻。原来该车夫乃职业杀手,认错了人,故而袭击孙存周先生。这个例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感而遂通。因为在车夫将要袭击时,孙存周先生已经感应到危险,而不是在子弹似挨未挨时才感应到危险(若子弹似挨未挨时才感应到则来不及闪避)。所以,这是一个全超前反应+正弦感应的反击动作。有关孙禄堂祖师的超前预知的例子则更为传奇,记载甚多,不在这里一一赘述。
面对同样一次偷袭,具有全超前反应能力者能够比具有准超前反应能力者提前感知到对手的攻击行为。因此具有全超前反应能力者可以在感受到正刺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负刺激,也就是产生正弦感应,因此可以选择最佳的反击行为。孙氏拳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训练形成全超前反应能力和产生正弦感应方面具有独到效果。这是孙氏拳以中和内劲为核心的拳学体系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孙氏拳强调体悟孙氏无极式的效果以及无极的状态,皆与培养此种能力的形成有关。
最后,孙氏拳技法的训练特点,统而言之就是: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技法为基础,融合百家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