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关于胡朴安对乐奂之的一段记载——童旭东

2012年02月16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44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720 views 次

胡朴安在《病废闭门记》云:“我在病废以前,每日清晨六时,必练太极拳一遍,已有十七八年之久,什少有间断之日。三月十九日,由潘耕生介绍,认识乐奂之(幻智),奂之河南固始人,任震旦大学国文教授,其太极拳极精,能手不粘身,即将对方打出,我往时看见杨澄甫推手,打得极其干净,然尚见其用劲之迹,杨少侯手法极好,终不如乐奂之之行所无事。嗣后时时与奂之聚晤于尤彭熙医生家,彭熙太极拳程度已好,但稍不及奂之。奂之能用空劲,相隔一丈,对方即立脚不稳,我欲与奂之一试空劲,奂之不许,云:‘君所练架子未准,用空劲推手,颇觉危险。’拈手与推,不知不觉中跌出,连推四次,皆是一样。我往时曾与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推过手,虽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不如奂之之如行云流水,若然无所事也。我即请问练之之道,奂之言:‘君所练架子不甚准。所以虽练有十余年,而劲终不能脱离自己本身。’并为我矫正正单鞭式,且允隔三日为我继续矫正,可惜不多日,我即犯脑溢血之症而病废矣。奂之为我矫正姿势,授我开始一手云:‘全身松开,腰干中正,眼平视,肩下沉,肘下坠,手心相对,徐徐上举,注意手掌与臂相连之处一点,如有一线引之而降,至臂与身体成一线,又徐徐上举如前,五指不可上翘,亦不可下垂,如是练法,始是太极的意思,久之其劲渐渐能脱离自己的本身,此意练拳入不易领会,君当能之,而不觉言之已尽云。’言次出其手,在电灯下,撑开五指,如烟雾之气,蓬蓬勃勃,如烟雾之气者,即所谓空劲也。

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孙禄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诸先生推手不及乐奂之,其实这是由于胡朴安对于进行太极拳推手的作用认识不清,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胡朴安与孙禄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诸先生推手是在与乐奂之推手之前十多年,胡朴安是一文人,并无武功基础,因此当年孙禄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诸先生是通过与胡朴安推手,有意让胡朴安发现自身存在的丢偏顶抗之病,所以,当胡朴安出现丢偏顶抗诸病时,立即将胡朴安放出,实际上就是告之胡朴安已经犯错了。这就是所谓“一拈手即被打出,但是于有知觉之中,无法与之抵抗”,这是在教学时所运用的推手。倘若孙禄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诸先生也如乐奂之一样使胡朴安“不知不觉中跌出”,就不能使胡朴安感知自己何处犯了丢偏顶抗之病。而乐奂之这种使人“不知不觉中跌出”的推手实际上属于推手游戏,就是在发现对手犯了丢偏顶抗时,也不立即将对手发出,而是利用对手努力恢复平衡的意图,逐渐加大对手的不平衡,最终使对手自己不知不觉的失去平衡。这在推手中属于游戏的推法。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使人跌出的推手与使人在有知觉中无法与之抵抗的推手不存在谁比谁更高明的问题,两者属于用于不同目的的两种推手方法。比如我本人并不擅长推手,但是我也曾使某位当代杨式太极拳名家在不知不觉中退出,旁人看上去如同对方被我吸卷起来一般。其实我所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对手企图恢复平衡逐渐加大其不平衡的法子,孙氏拳称此游戏为“仙人捆绳”。令人遗憾的是,孙禄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诸先生的这种传统教法,并没有让胡朴安领悟到他们的用意。

至于乐奂之搞的所谓“空劲”则是完全不能用于技击实战的,对此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她和支燮堂先生都曾亲身验证过。此外,金仁霖先生也曾给我讲过叶大密先生早期的弟子張志骞隔着八仙桌与乐奂之试艺,结果张志骞利用八仙桌打倒了乐奂之一事。因此,乐奂之搞的“空劲”大概属于游戏表演一类。也许对于某些人而言,这种东西能够提高他们的练拳兴趣,这部分人都属于文人,而非技击家。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