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秋前后马明达先生电话我,告之香港中华国术总会将在2009年举办首届国际功夫节,作为香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规模浩大,规格空前,功夫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百年来在武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武术家举行纪念活动,孙禄堂先生为首选。我以为香港中华国术总会的这个选择是很有见地的,的确,迄今为止在武学领域内,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贡献与成就皆堪称第一。对此,我在“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一文中做过系统论述。马明达先生还告之,功夫节期间将组织一场武学文化的高端论坛,要我提供几篇文论供他们筛选,于是我对“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一文做了进一步的提炼,题目改为“为什么要纪念孙禄堂先生”——从五百来中国武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孙禄堂先生在这个历程中的作用及地位做了系统论述,后来该文被选为本次论坛的首选论题。
这次论坛的主持人是陈云根博士,陈博士曾是香港民政事物局研究总监,他对我的发言给予了高度认同。
这些年,我总的感受是只要没有门派之见或个人成见,真正以学术态度来考究中国武学,就不难认同我的研究和结论:中国武学五百年来的发展起起伏伏,到孙禄堂先生至其巅峰,之后出现下滑,虽然不是一滑到底,期间也是有起有伏,但总体成就和总体趋势是滑落。
在孙禄堂先生之后,在武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陈公哲、张之江、李景林、李烈钧、陈微明、马凤图、朱国福、孙存周、唐豪、郑怀贤、李小龙等。
在这次香港国际功夫节上,因李小龙出生在香港,在香港的影响很大,因此也成为研讨的重点之一。
大陆的武学发展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直到八十年代初,出现了近三十年的断代,期间对传统武术的摧残是毁灭性的。传统武术是作为需要破除的四旧来对待的。相比而言海外的情况要好一些,因此出现了李小龙。
李小龙(1940——1973)是当代具有偶像效应的武术人物。李小龙武技形成的年代正是大陆武术运动受左倾思想统治的年代。1955年后,大陆的武术运动受到左倾政治的影响,自上而下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真功夫运动,批判“惟技击论”。将对抗性武术从国家正式比赛中全部剔除。进而参考西方自由体操的模式,推出以长拳为核心的体操化、杂技化、舞蹈化的武术套路体系。其统治大陆武术的发展达三十年之久。尤其是文革中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完全是毁灭性的,不仅绝大多数珍贵的传统武术资料完全毁于一旦,而且许多身怀真实造诣的老拳师被折磨致死。至文革结束后,幸免于难的武术资料已所剩无几,挣扎活下来的老拳师多已年迈而无法再现其真实造诣。技击武术一时难寻。而这一时期海外的武术虽然也受到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以及受到拳师、拳种、资料、人才等传统武术资源匮乏的制约,但终究没有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一些思想自由、见识卓越、勇于实践又寄志于武术的人士,在努力寻找前人踪迹的同时也积极实践,努力探索武学的真谛。李小龙就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一方面大量收集、努力学习前人的武学著作和资料,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自己积极的实践不断去理解前人的武学思想,力图为中国武术找回离失已久的真谛。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就是他实践与探索的结果。李小龙在武术向技击实效回归方面,实践尤多,探索尤深,他不仅研究中国诸多传统武术,也研究国外的各类搏击术,包括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的武术以及拳击、自由搏击等。他倡导摈弃固定的招式,继承了中国传统武术中“空而不空”的武学思想,强调空静的作用和动作的突然性、实效性,以及追求劲力品质的训练和博采众长的实践,体现了他对武术真谛追求的良苦用心。尽管从武学学术的层面上讲,李小龙对武学的认识并没有超越前人的成就,尤其在对技击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技击运动规律的探索方面尚不及前人揭示、总结的深刻与完备。但是在当大陆武术运动全面走入“沙漠化”之时,正是李小龙的这些武学思想和他的武学实践以及他的功夫电影犹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不仅使人们再次看到中国武术的希望,而且整整影响了一代人。尤其是他的功夫电影不仅让国人对于传统武术的认识为之一振,更使中国功夫开始走向世界,影响遍及东南亚、日本并波及欧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革后大陆的武术向传统武术的本体上回归。因此李小龙对已经异化的中国武术如何再次找回其真谛以及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宣传方面都做了弥足珍贵的贡献。
在现代武术发展史上,陈公哲是位值得大书一笔的人物,他的很多重要的武术思想和成就被移植在了霍元甲的身上。比如精武会的创办,实际上是在霍元甲死后,才由陈公哲创办的,宗旨也是出自陈公哲,但由于陈公哲对武术并不精通,因此,他把已经死去的原精武体操学校的老师霍元甲抬出来增加社会影响。于是现在人们只知道霍元甲,很少有人知道陈公哲。陈公哲对武术的贡献是极力倡导和开拓其教育功能,此外他倾家荡产投资武术事业,开创了精武体育会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体育组织,如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华人体育组织。他的这些成绩在中国上世纪初的头二十年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
那么为什么陈公哲要抬霍元甲,主要是因为霍元甲在上海吓跑了英国艺人奥皮音,对于上海这座殖民程度很高的城市,那里的民众对洋人是仰视的,此外,由于上海新闻业的发达,霍元甲吓跑洋人的事迹就具有了很强的广告效应。陈公哲开办精武会需要这样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于是百年来就有了霍元甲这个武术符号。
再一个被当代忽视的武术人物就是唐豪,尽管唐豪对中国武术的一些认识以及研究成果引发了很多争论,甚至他的有些认识确实是错误的,但是他力求将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运用在中国传统武术的领域里,其创始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唐豪为中国武术与现代科学接轨做了艰苦的尝试和努力。
开办中央国术馆的功劳主要是张之江和李烈钧。很多研究民国武术史的人只知道张之江而不知道李烈钧是不应该的。当年若没有李烈钧鼎力支持,中央国术馆是诞生不了的。在现代史上,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在组织形式上给予巨大推动的人物就是张之江和李烈钧。民国时期,国术能够进大雅之堂,张之江和李烈钧功不可没。张之江对国术的认识一部分来自孙禄堂先生的思想,一部分是他对日本军事研究的结果。因此,张之江一方面赞同国术具有修身之效,另一方面又对把国术迅速用于军事战场报有很大的期望。两者反映到国术教学上,前者是张之江与孙禄堂先生的共识之处,后者则是张之江与孙禄堂先生的分歧之处。这实际上就是孙禄堂先生应邀去中央国术馆担任教务主任兼武当门门长,不久又辞职离开的主要原因。
此外,李景林也是一位对中国近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军政方面,李景林作为战败下野者,影响力远不如张之江。但是在武术的造诣上,李景林则远在张之江之上,他是位有着真实造诣的剑术大家。李景林对近代国术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大力开展实战技击,由实战来检验技术的真伪。他与孙禄堂先生先后组织了两次空前绝后、影响深远的全国性的徒手格斗擂台大赛——浙江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和上海国术大赛。两次比赛中的名列前矛者皆是他们二位的学生弟子。这两次大赛对技击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检验作用和参考价值。
当今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就是太极拳,陈微明则是普及太极拳的重要功臣。即使在清末,太极拳在北方的名气也不大,南方更是不知太极拳其名了。在北方着力普及太极拳的人是许禹生,但从学者不多,影响不是很大。1925年陈微明到上海创办致柔拳社后,太极拳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时从者如云,报刊也时常报道,逐渐成为一些社会名流的健身时尚。这与陈微明本人在文化界的地位以及所采取的先进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太极拳遂由私家秘技成为社会普及健身之术。
武学杂谈(二)
冯小刚说当代中国没有电影艺术大师。这句话算是说对了。当代中国岂止没有电影艺术大师,在哲学、艺术、科学、武术领域都没有大师。中国最后一位武学大师就是孙存周先生,此后就没有大师了,当代更是绝迹。关于孙存周先生在武学领域的贡献可以参见已经出版的《孙氏武学研究》和将要出版的《中国武学之道》这两部书,两书中都涉及到孙存周先生的武学贡献。对比一下与孙存周先生同时代的那些拳师以及后来的那些拳师,可以说没有任何人能达到孙存周先生取得的成就。有人吹捧王芗斋,王芗斋不仅德行差,而且在武学领域里没有实际贡献。他一些所谓的“创见”其实是错误的东西,他的很多提法,完全是为了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实际上经不住推敲。所以作为武学大师这个等级,王芗斋是不够格的。
孙存周先生对武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从武学思想、武学精神到训练理论、训练方法、神意气力功能的开发、步法、身法、手法、打法、战术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开拓性的总结与提升。举个简单的例子,孙剑云老师讲过:“我不懂缠丝劲,我们家的拳讲究抖擞之中出旋转劲,我二哥研究的最深,写过不少东西。”孙存周先生写的《圜研拾遗》一文对旋转劲从身体素质(机能)的培养到训练方法再到具体应用的时机以及实战中与其他技法的组合,做了专门的系统研究,然而不知何故未曾公开发表。
孙门这种旋转劲的特点是:
1、体内意气如高速飞轮旋动,触之即发,同时身体沉静,呼吸平稳。
2、肌肤变化,皮肤与骨骼间有一层气膜,劲力如水银流动。
3、骨骼变化,周身骨节节节可以拉开,伸缩自如。
4、发动时,抖擞而出,由里到外,由肩胯到手指,高频振荡。
5、运用时,可疾可缓,化打于一。可把人凌空吸起(如打某形意名家),又可把人打得旋转飞出(如打查拳名家)。
类似这种现象,不仅孙门,其他门派的一些老前辈也有传闻,但是作为系统研究,各家鲜有,孙存周先生对此有系统研究,而这类研究只是孙存周先生武学研究的九牛一毛而已。把功夫练出来不容易,把功夫不仅做出来,还能够讲清楚所以然,就更不容易。传统武术缺的就是这个。
老话重提,孙存周先生讲:“孙家拳让我带到棺材里去了。”绝非戏言。大师不仅是自己造诣高超,还要能够把别人带上路,孙存周先生是他那个时代的领路人。可惜现在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了。
武学杂谈(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存周先生就离开了武术界,先是参加游击队抗战,队伍打散后隐居在乡下。1949年后孙存周先生更是远离武术界。孙存周先生对中国武术界的影响主要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时,全国各地武林名家几乎尽数到场,其影响之大可谓空前,孙存周先生位居监察委员首席,其在当时武林中的威望不言而喻,位居其下的三十余人皆为当时国术名家,如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的高振东、时任河北省国术馆教育长的形意拳名家李星阶、八极拳名家李书文、时任河南国术馆副馆长的梅花拳名家刘丕显、通臂拳名家任鹤山以及被当今某些人大肆渲染的曾任两广国术馆馆长的万籁声等。上海第二次国术国考时,孙存周先生作为评判委员,位居杨澄甫、吴鉴泉等人之上。孙剑云老师讲:“我二哥在南方教了一些人,后来他让这些人都拜在了老先生的名下。”这其中有浙江国术馆副馆长郑佐平等。孙存周先生教了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同辈甚至是前辈,同辈中如郑佐平、郑怀贤、叶大密、黄元秀、褚桂亭、支燮堂以及朱氏兄弟等。所以说孙存周先生在武学方面是大师级的。遗憾的是孙存周先生的弟子们大都命运多舛,他最看中的弟子董岳山,因特殊原因很早就自杀了。董岳山不仅拳艺高超,而且枪、剑皆精,他在山东时曾与当地大枪名家冯锡珍、剑术名家姜修信等交流,令冯、姜等深服其能。可惜他没有传人。肖德全、肖德昌在解放前就有名,由于政治原因,解放后他们不能教拳。李梦庚功夫很好,深得京城名家许维仁叹服,文革中被迫害死了。张亚男还是在校学生的时候,就已被北京武术界公认是著名青年武术家了,她虽为女子,但技击功夫了得,乃兄张烈先生告诉我,她妹妹曾与北京太极拳某老辈名家搭手,一经接触,就使对方跪倒在地。也是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蒙冤自杀。可以说文革造成如今能够传承孙存周先生技击功夫的人已经没有了。现在怎么办?多研究,多交流,多实践,尤其是技击实践。
孙氏拳第一代嫡传中高手如云,其中裘德元先生就是个中翘楚。
有人问裘德元先生与孙存周先生谁的功夫更高?
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没有见过两人比武的记载。裘德元先生与孙存周先生都擅长技击实战,两人皆擅轻功,裘德元先生还有隔空制人的传闻。由于裘德元先生很早就做了隐士,不在武术界走动,也没有传人,所以在武术界他的名气及影响都不及孙存周先生。不过孙剑云老师讲:“裘德元是练出了神通的。”这里神通的含义是什么,孙剑云老师没有进一步说明。孙剑云老师一向否定空劲的效果,但是她肯定轻功。我以为无论是空劲还是轻功,现在即难以肯定也难以否定。无论如何,裘德元先生技击功夫非常高超,已经达到超过一般人可以想象的程度。也许这就是神通。
孙剑云老师认为孙门第一代嫡传中崔老玉也是功夫不凡的一位。传说崔老玉能脚踏飞燕,还能飞腿断树(树干直径三寸左右的槐树),其功力之巨、动作之快、变化之神匪夷所思。遗憾的是,崔老玉也没有传人。孙门的武功是道艺,越练感悟越深,使人总感到自己还是个小学生,越研修的深,越感到没底。所以造成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在自己修炼,没有招收徒弟。
武学杂谈(四)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乐奂之先生以空劲鸣于沪,又以用气功医治疑难病症闻名,因此甚得沪人追捧。因乐氏从董英杰习太极拳,今杨式太极拳传人将乐氏归入杨式门下。然而据乐氏弟子陈巨来记载,乐奂之认为李派(郝式李香远派)太极拳的难度大于杨派(杨澄甫派),出手也比杨派凶得多。乐奂之教人太极拳,对于基础差的人先教杨派,基础深入后改教李派(郝式李香远派)。由此可见乐奂之认为李派(郝式李香远派)是更高级的功夫。
陈巨来原从尤澎熙学站桩,尤告陈,抗战前他曾供养王芗斋二年,因王芗斋经常去妓院大嫖、大赌,并敲诈他的钱财,尤欲罢学,竟被王芗斋打伤。后尤氏请两保镖,才终于退学。王芗斋由于没有了尤氏供养,三月后就返回北方。由此可见王芗斋嫖、赌、敲诈之性。又据陈巨来记载,尤氏颇得王氏榨钱手段,尤氏乃皮肤科医生,给人治病,能够一次治好的病,也要故意拖延,直到对方着急甘愿出大价钱,才给真正医治,其缺德与王氏相类。
至于尤澎熙的功夫,据意拳门内透露,尤澎熙与姚宗勋比试,本为平手,王芗斋却判尤胜。使姚颇不服气。也许姚氏不知道王氏此举的目的是在惦记尤口袋里的钞票。陈巨来还记载尤澎熙乃董世祚的手下败将。其实董世祚也并非高手,万文德记载,60年代董世祚在上海体育宫与陈照奎切磋,一个照面董世祚就被陈氏发出丈外,扑倒在地。
过去讲江湖险恶,欺诈、勒索无处不在,投师门一定要慎重。
陈巨来乃近代篆刻名家,并非武林中人,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安持人物琐忆》,读来当有启发。
武学杂谈(五)
很多人总喜欢把拳师与民族英雄相联系,其实这两者不仅没有关系,而且在过去拳师常常与匪类相关联,所以社会地位不高。改变这一现象的最大的功臣近代有三个人,第一就是孙禄堂先生,孙先生通过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绝伦的技击造诣和空前的武学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品位,他所倡导的文武兼修,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理念和浮于表面化的实践上,而且通过他构建的孙氏武学揭示并建立了文武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功臣就是陈公哲先生,他首先建立了一个以提升文化修养为目的的武术社会团体:精武会。对向社会各阶层推广武术的修身实践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尤其在探索使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思想接轨上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努力和成绩。第三位就是张之江先生,他是通过政府行政的方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研究武术、普及武术的系统性的组织机构:国术馆。在体制上使武术登上大雅之堂。因此,孙、陈、张三位先生是近代以来提升武术文化贡献最大的三位伟人。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贡献,在中国文化体系内武术还入不了流。
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拳师,功夫虽多少有些,但品德极差。拳师中说谎吹牛、嫖赌敲诈、吸毒颓废、坑蒙拐骗的不乏其人,其中不少还是所谓的武术名家,有的甚至还被当今某些门派捧为所谓的“大师”、“宗师”,此外,抗战时期,拳师中有失民族大节的就不少。这是武术发展中,仍然存在重艺轻德的悲哀,结果如同中国足球,德即失,艺必然每况日下,沦为下流。换言之,并不是一个拳师只要懂拳术有文化就是文武兼修了,文武兼修不等于文武兼通,文武兼修,关键在修,以及如何修。这个修的内涵是修身,就是孙禄堂先生所指出的复性。一个拳师如果没有提升自身的性德,就谈不上文武兼修,而只有文武兼修,拳师才能成为一种高尚文化的载体。这是成为武学大师的基本条件。若按此标准,近代堪称武学大师者更是寥寥无几了。
武学杂谈(六)
杨世垣先生讲,1934年他回乡休假期间,曾与柳印虎先生谈到当年江苏国术馆的一些情况。当年孙禄堂先生除了在江苏国术馆主持教务外,每月还兼去上海俭德会讲学,有时因故分不了身,则由孙存周先生或代理馆内教务或去上海俭德会代理教学。可见孙存周先生在国术界的影响。柳印虎说,孙存周先生将技击之道总结为五者:一曰精湛,二曰全面,三曰雄浑,四曰变化,五曰自然。对此李景林将军深表认同,李景林将军认为,孙禄堂先生的技击之所以独步于世,就在于这五者都到家了,都远逾他人。
那么什么是精湛呢?同样一个动作,或拳或腿,你要比别人做的动作合理有效,劲和技巧都能充分体现,用的高妙,就是精湛。
什么是全面?踢打摔拿、或远或近各种技术都能掌握。如果你样样皆通而且各样都比别人掌握的好,那就是即精湛又全面。但是到这还不行,还要神气雄浑。神气雄浑,每出一手威力才大。形意拳前辈李星阶先生对杨世垣先生讲:马德川先生内功发动时,威力罕见,有天崩地裂、摧毁万物之势。李星阶先生讲了一个他亲眼目睹的事,有位全国摔跤冠军与马德川先生切磋,双方都穿上跤衣(俗称褡裢,作跤衣的布料厚而结实)。马德川先生在让对方抢到把位的瞬间,身体微微一抖,对手横着飞扑出数丈外,手里还攥着从马德川先生跤衣上扯下的两块布。可见对手的指力也足以惊人。马德川先生认为自己的功力还赶不上老师兄齐公博先生的一半。杨世垣先生讲,齐公博先生很少放劲,因为技术神妙。技术神妙首在懂变化,能够洞悉变化之道,进而自然而然,即孙禄堂老先生所言之虚无之作用。孙家拳始自虚无又归于虚无。
杨世垣先生讲,齐公博先生不仅形意拳功力深厚,而且对于八卦拳也有很深的造诣。齐公博先生不仅身法变化快,而且在运用中对各种劲力、技法的变化都达到无形无意的境地。
以上为笔者整理的杨世垣先生对笔者所谈的一部分内容。
笔者理解,技击之道首求每一手都要技艺精湛,这是基础。次之,要博采众长为已所用,技术上不能有短板。再次之,要养气功深,劲力雄浑深巨。然后,要求变化贯通而灵妙。最后要归于虚无自然,自然而然。所谓极还虚致中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