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修杂谈
孙禄堂先生武功绝伦而修道造诣亦深,已臻大罗金仙果位。这是位道门的隐真朋友告诉我的。《近今北方健者传》记载:孙禄堂先生曾告戒同门:“以力生血,以血化精易,以精化气以气归神难。此中不只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觅。一入歧途,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杀人耳。无明师真诀,切不可盲从冒险。”孙禄堂先生曾得到明师传授真诀,所以不仅内功已臻至空至虚神化之境,而且修成仙体。因此同门总想窥其奥秘。然而,孙禄堂先生告戒他们这是不能轻传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传授呢?难道孙禄堂先生还不是明师吗?为何不能把真诀告诉他们呢?
在内修领域明师是个相对概念。并非我练成了我就是明师,明师之明是不仅了解练功的次第、关窍,而且还要洞明所传之人的本然之性。所以,惟师徒有缘,其师对其弟子才可称明师。剑云老师说:“并非父子就有道缘,道缘非血脉之源。”所以,修为道功真诀是不能讲大课的。轻易授人以真诀,弄不好就害了他。所以道功的修为是极其个性化的修为。
因此真正在内功、道功上有真实造诣的人,是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讲道功如何修,真诀如何练的。凡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论修道或修炼真诀者,无不是骗子。他们传授的那些东西保证你练不成仙体,也确保你不会因为练其功而有生死之虑。以我本人几十年的见闻,近三十年来凡显名于世的那些所谓的“修道高人”无一不是骗子。
孙禄堂先生告戒众人:“学者可于力上求,勿轻向气上觅。”对于今天的习武者而言这是绝对的至理名言。
据说在孙门第一代嫡传中,得到孙禄堂祖师内修神气之传者仅孙存周、裘德元、齐公博、孙振川等数人而已,而且,皆未得全功。有位肖玉昆先生,是第一代嫡传中的佼佼者,其形意拳功力甚深,因未得祖师道功之传授,心有不甘,游至方外,遇一喇嘛,学得密法,练出特异功能。看望祖师时,态度颇骄矜,肖氏告诉祖师:以后不练形意拳了,专修此密法。肖氏走后,祖师叹了口气。有人问祖师:“为何叹息?”祖师叹曰:“此子命将休矣,三日后吐血,七日内而毙。”那人问:“可救乎?”祖师说:“现在停其所练即返我处,也许尚可一救。”那人素与肖善,于是急至肖所,将祖师之言告之。肖氏笑曰:“老师是舍不得教了我这些年的形意拳,故出此言。”肖氏未听劝告,三日后,果吐血不止,是时想起祖师所言。急托人请祖师前来救治。祖师安抚数言而去。对报信者曰:“晚了,若三日前也许尚有一息可能。如今其魂已散,无可救矣。”是夜肖氏归天。
故修为内功,由力上求则稳妥,若从气上觅,则极其危险。
所以,修武之道由力而气,由气而神。此为安全稳妥之途。
至于如何修为神气?孙振岱先生的这篇文章所述甚是精到:
国术之管见
鄙人不才,今夏就苏省国术馆之召与诸君研究国技,自惭力薄,未能有所贡献。唯国技一道历数千年历史,其间有成有不成者,其故何?余亦常思其故矣。武技之所重,气为首,力次之。气充而后运之以神,神之所照,无不如志。人有恒言辄曰:气力,有力无气,死力也。极其所能,负重而已。而以气行力,气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如气球然。未有气已泄,而球能上跃者。人亦尤是也,气馁则志败,气盈则力胜。子舆氏曰:持其志,毋暴其气,胥是道也。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而,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遂臻此境也。拳术无论何派,能于此致力不懈,未有不成过人之材者。古今之人无异也,即理无异也。若谓神勇为昔人所独具是自弃也。鄙人姑就可欲言者,为诸君子告,不敢自信言之当也,亦借以商榷云尔。
——提示:易筋转气四个字非常重要。所言“由力上求”,不是让人练把子死力气,而是由易筋易骨入手,由易筋易骨自然转气,此为由力上求,即由力而气之含义。故以武入道自有其独到的高明超胜之处。
二、内修杂谈(续)
有网友问:“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是否是分别对应的?即:
练精化气—易骨—明劲
练气化神—易筋—暗劲
练神还虚—洗髓—化劲”
答: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内修有许多不同的门径,有的修丹道,有的不修丹道。即使是修为丹道的,也有许多不同的法门,入手不同。但无论从那里入手,最终都要具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才能使人的肌体在物质、能量、信息方面产生气质上的升华和再造,产生易骨、易筋、洗髓之效。而明劲、暗劲、化劲既是三种入手的方法,也是修成后的三个不同的层次。通过拳术中明劲、暗劲、化劲的修为,能够使人产生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效果。这是我的理解。因为我本人并无实修自功,谈的未必正确。
作为升华、再造人的身心而言,修道与孙氏武学具有共同的目标。孙禄堂先生指出:从力上求——按照修为明劲、暗劲、化劲的路线是一条更为安全而且具有体用兼备效果的路线。这也就是孙氏武学独到的文化贡献和意义之一。
所谓从“向气上觅”是指传统修道法门,即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是一条必须有明师、真诀的传授才有可能修为成功的路线,而且即使如此,也有“生死之险”。
因此孙氏武学为人们悟得大道,修得大道,开辟了一条更为安全、合理、体用兼备的道路。所以中华武士会秘书、济南学者杨明漪先生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
何谓“极则”?最高法则耳。这是当年武术界对孙禄堂先生武学的评价。
三、发劲三步曲
整合、抖擞、自然。
开始练习发力都是从整合开始,把拳架子中的每一个瞬间的每个形式练整,找到每个式子整合的状态。迅速地达到这个状态就是最初的发劲。迅疾整合纯熟后,就能出惊炸力。
这里所指的架子是指孙氏三拳。即使是盘孙氏太极拳的架子也要做到能够瞬间疾速整合。当然这需要单独练习。单操与走趟子要相互结合。如果没有找到这个式子中整合的状态,说明架子还没有盘明白。
整合与抖擞的区别是什么呢?
整合是指式子形态的变化,由一个形态变化为另一个形态的过程就是整合的过程。
抖擞是指式子的形态没有变化,就这个式子本身抖擞发力。这种发力的难度比整合要大些。所谓触之即发,周身如弹簧。如杭州大赛时,孙振岱打钱大顺,马承智打韩庆堂,都是在实际较量中运用抖擞发力的实例。
如果没有经过整合惊炸这一步,抖擞发力是很难运用自如的。
所以,抖擞要从基础的整合入手。当然抖擞发力还有这个阶段特殊的要求,就是周身关节要能充分打开,最起码的要求是两个十字:脊椎和肩胯的关节能充分打开,发出的抖擞力才可能产生制敌的效果。
最后是自然,孙存周先生讲:“似淡而意愈周,似浅而变化愈妙。”似未发力,其劲已透入对方体内。孙存周先生与某人较量,对手袭来的拳脚在孙存周先生的一化之中,使对方的内脏已经无法承受了。孙存周先生的发力自然而无形。这当然不是我所能掌握的。但这是我们应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常见社会上一些拳师拿自己的学生、弟子做靶子示范发力,拳师的身体向学生一涌,其学生便连连后退,甚至做出摔出很远的样子。
这种东西实在是不堪入目。凡是发力时身体出现涌动的样子都是很笨的发力。这种发力是没有什么实战意义的。
有效的发力是重心踏入对手位置的那一下身体要四下炸开,而不是向着某个方向涌动。步子要入,手要随。手要随,不仅要随已,还要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