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童旭东

2012年02月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51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028 views 次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 笔者于1981年得自刘子明先生。刘先生言民国九年得自孙存周先生,为孙氏拳所独创。共分总诀8字,行拳、交手、心法各16字,合计56字诀。刘先生说:“56字诀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与‘九要’合为一体。可入孙氏太极拳之门。”并允许笔者抄录。时笔者尚未学习孙氏太极拳,不能明其真意。1990年笔者认识孙剑云老师后,曾问及56字诀,剑云老师未置可否。至1995年笔者协助剑云老师撰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时,又向剑云老师提及此56字诀,时剑云老师与存周先生子女不睦,嘱之以不写入自己书中为妥,以免纠纷。剑云老师于2003102日去世后,我又问及孙叔容师姐关于56字诀之来源,师姐称隐约听存周先生提起过,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如今笔者接触孙氏太极拳已经20余年,根据笔者的多年体悟,认为此五十六字诀对于初学孙氏太极拳者甚具指导性意义。故愿奉献出来,与广大同道共同研究。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总诀8字:蓄神养气,体用中和。

行拳16字诀:开合垂缩,裹翻起落,顶塌滚拔,圜研相合。

交手16字诀:神圆意藏,身柔气刚,借人摧根,横顺八方。

心法16字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虚中应物,抱圆守一。

另有孙存周传下练功进阶各层功象:绳捆索绑,偏柔偏刚。二五阴阳,圆球弹簧。同尘和光,剑气内藏。

一、总诀八字释意:

何谓蓄神养气?无极生太极之理,于拳中动中缩劲,致中和。拳中各式之体用以此贯穿始终。

何谓体用中和?中为虚无之本体,和为虚无本体之作用。故拳术者,体中用和,以虚无之本体,充融百家之技以为和,和之中,智勇生焉。

二、行拳16字诀释意:

开合垂缩。

开合者,拳中规模,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

大意有三,一曰肩胯要开,手足要合。二曰吸为开,呼为合。三曰起为开,落为合。一曰形,二曰气,三曰意。

曰形:形者,拳中规模也。

开者,开肩、开胯。

缩者,缩肩、缩胯。

开缩二者同时而生。开者,外肩、外胯,即臂根、腿根处。

缩者,内肩、内胯,即躯干与四肢相接之处。所以外肩、外胯永远要开,内肩、内胯永远要缩。无时不然,不离须臾。无论四肢如何伸缩,外肩、外胯无时不开,内肩、内胯无时不缩,此为肩胯要开。亦为松肩松胯、沉肩塌胯之意义也。

合者,手足要合、肘膝要合、肩胯要合。

合者为何?进退顾盼定时周身、四肢、手足相互呼应于一。

手足相合有三个意思,第一,两手要合。第二,两足要合。第三手足要合。三尖相照仅为手足相合之特例,非其全部。

何谓两手相合?行拳时,两手如作用于同一物,或如球、或如杆、或如轮,或如带,或转、或揉,或捋、或推、或搬、或捧、或接、或放、或拧、或撕,两手之意皆要合在该物之重心处,贯穿始终。

何谓两足要合?行拳时,重心要落在两足跟间之连线处。移动时两足如翘侥板之势,此起彼落,循环相生。

何谓手足要合?手足归根也。

何谓根?根分虚实,实足为实根,虚足为虚根。同一足,能移动时为虚根,重心坐满时为实根。

手足如何归根?起自实根,落向虚根。手起时,手不出肩圈,起自实根并与虚根呼应。手落时,始终落向虚根,手到时,虚足已然转为实足,手再转起意。起而再去,如是循环。两手来去之迹,始终不出两肩圈外,其落向亦不得偏离虚足足跟。否则,身法呈败势。

肩圈者,两肩外开、肩根内缩所成之势,即体外掌控之势。

以上两手合,两足合,手足归根,三者俱备,谓之手足相合。

肘膝相合者,垂肘、顶膝两两呼应,如线相牵。又肘膝同攻。

肩胯相合者,肩胯四根之窍皆要开展。又无论身体如何进退、束展、转动,肩胯四根总要在同一平面上。

需于拳式中反复体悟,方可得手足相合之全部意义。先由站三体式得其入门之意。再由拳式中反复玩味,得其式中之理。

曰气:内外循环之理也。

气有二气,一者口鼻呼吸之气,谓之外气。二者体内流动之气,谓之内气。

外气吸入时,深长细缓,内气同时自足跟而起,过脊至顶。此谓之开。

外气呼出时,弥于六合,同时内气自顶而落,徐徐归落于腹而意入足根,此谓之合。

外气者如风火往来,内气者似机轮转动。

初练拳术时,机轮滞涩需风火强。入道以后,机轮流畅,则风火幽微。至神化之境,机轮常转不竭,则无风无火。此时开合起落循环无间,谓之神行机圆,开合如一。

曰意: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也。

意者,内合于内气,外用于敌。意起为开,意落为合。起即吞入,为横。落即吐出,为顺。起是听势来,落是就势去。

开合时,需形、气、意三者开合同时兼备。意之开合,体之如圜,用之如箭。至有而若无,无中生有,则意之开合如一。开合者,一谬俱谬,务要同到。故练拳需由站三体式开始,先站三体式求得规矩兼备,再由行拳中求得规矩兼备,方能入于对手、散手而不失于拳义。拳中各式之学在启拳中规矩。

垂者,垂肘。何谓垂肘?肘窝朝天,肘尖指地。凡用拳用掌,赖以沉肩、垂肘,贯穿始终。惟用肘时,全赖以沉肩,肘尖因势而变,不受垂肘之约。行拳时,务垂肘沉肩,用肘时,需隐蔽出奇。

裹翻起落

裹翻有形、意两层意思。起落则为气。需明裹翻起落要相互呼应,一曰形意气三者相合,又要相互环生。亦为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

形意气三者如何相合?吸气时裹,其形要开,其意要拔其根。呼气时翻,其形要合,其意要归根。如此合为一气循环不竭。

裹者,吞入之法,有手裹、肘裹、肩胯裹、身势裹、神气裹。

翻者,吐出之法,翻时要内外一气又要翻中蓄裹。

总之,裹中寓翻,翻中蓄裹,裹翻不相离,一气起落循环。

顶塌滚拔

顶者有四,舌顶、头顶、手顶、膝顶。

塌者亦有四,塌腰、塌腕、塌肩、塌胯。

舌顶与沉喉相呼应,头顶与塌腰相呼应,手顶与塌肩相呼应,膝顶与塌胯相呼应。手顶、塌肩,抽住肩根。膝顶、塌胯,抽住胯根。塌肩、塌腕合于垂肘并与手指指尖之意相呼应。

何谓舌顶?舌顶上牙齿根处。

何谓沉喉?喉头下沉如将喝水而未咽之状。

何谓头顶?虚领顶劲,百会、喉门、会阴一线贯穿,百会处向上领起。

何谓塌腰?尾闾下垂于地,命门撑起饱满,抽住肩胯四窍,归向足根。

头顶塌腰归于足跟,身体内外有如虚实相合之圆球。

何谓手顶?五指张开,食中二指或向上或向前领起,拇指平伸,腕下塌,大小俞际左右撑开,劳宫内吸。如水中抓瓢然。

何谓塌腕?手腕与手顶垂肘呼应,小臂成拧劲,将手腕撑开。

何谓膝顶?进退时,膝总要有前顶之形与意,不可使大小腿成一线。

何谓塌肩?即沉肩也,外肩外开,内肩内缩,将肩窍松沉开。手臂无论怎样上举下落,肩要塌住,不可上耸,不可下压。

何谓塌胯?身如直杆,臀如坐凳,两胯向下松塌,又向两边开展如环。

顶塌者,着意于将周身窍节,节节松开。唯节节松开,周身方能合为一气。坚似铁,柔如鞭,其性如水然。

滚拔者,身法、步法也。

身法者,粘身滚进,撤身如拔。

步法者,前足迈步滚落生根,后足跟步拔起对踵。

何谓滚落生根,拔起对踵?往前迈步或摆扣步子时,前足跟先着地,逐渐滚满全足着地,重心落在该足跟处。此时后足如从泥中拔起跟向前足。向后、向侧迈步时,足尖先着地,逐渐滚满全足,重心落实,此时另一足如从泥中拔起跟进。后足落地处,当与前足位置相对应。

圜研相合

圜者,有形之虚圈。

研者,无形之实圈。

斯二者太极虚实之理。

圜者有三,式、气、意。

研者亦三,劲、机、神。

圜研相合者,式合于劲,气合于机,意合于神。三者需兼备。

圜式者,行拳之形式,一为劲式之圜,式如圆球。二为运势之圜,其势不停,圜圜相接,滚滚相连。

劲式如圆球,周身总要六面劲,两足总是单重。故式合于劲。

需知此圆球并非形式,全是劲意。此劲意务要周身各处均匀,无一处格外用力,其劲如球六面撑起,其意虚中,如气球然。劲在己身,意在体外,内外浑然如一圜。所谓走趟子时要“无人似有人”,无人似有人便是圜接体外之意,亦称体外之势。用周身六面球劲,意在虚中,操动身体内外所成浑然之圜,便是式合于劲。

圜圜相接者,其圜如圈,相连不断,连续互变,周身六面劲不失,圜变合于劲。

滚滚相连者,形式虽变,其圜不可茫失,身内体外两势呼应,合为一圜,其劲如球,滚滚相连,圜式中劲意研合生化出焉。

圜气者,内气流动之势,起落升降缠绕如圜。

合于机者,则循环无间断。呼吸换气不仅他人不知,自己亦不知觉,而内气循环无间断,如是方为圜气合于机。

呼吸换气彰显,圜气循环则有间断。此间断处即为气口,乃失机之处。俗云:打气口。此乃为他人所乘之处。气口明,则失机显。气口彰,则失机宽。俗云:一动即喘,其艺不高。动静如一,方入神妙。

初练拳术时,身体内外滞涩,气口不得不彰显。久之内外一致,气口渐臻幽微。进至息无,则圜气合机。谓之一气贯串。

圜意者,顺逆之理。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同时兼备。

顺着,意顺从于气。此成顺圜。

逆者,意与外形动作方向相逆,劲意回缩,不离虚中。此成逆圜。

意总要顺于气,气总要合于形。意不可妄加,总要归于虚无,方能顺于气,合于形。又由此知,拳中规矩总要约之以形。形者,外合于力,内合于气,意气形相合,则内劲生焉。

圜意归于虚无,则合于蓄神。神明者,虚无之意中之真消息。

故能形断,意不断,圜意也。意断,神可接,意归于虚无也。

圜式如球则合于劲,圜气息无则合于机,圜意还虚则合于神。圜式如球、圜气息无、圜意还虚三者同时兼备,则圜研相合,一气贯串,神行机圆。如是,我派太极拳走趟子功夫得矣。

三、交手十六字诀释意:

神圆意藏

神者,元神也,心性也,感知也。

圆者,虚无浑然,圆满无亏,无偏无缺也。

意者,心意也,意志也,意识也。

藏者,无妄无加,警然若听,藏于神中也。

身柔气刚

身柔者,身形如水,变化勿拘,松静活泼。

故,不经易骨易筋两层功夫,身不能柔也。

气刚者,气势稳固,起落无乖,动静如一。

故,不经走架打手两步功夫,气不能刚也。

借人摧根

借人者,将已身合于彼身,将已意合于彼意也。以已合人,方可借人。

摧根者,得其意,截其气,诱实导虚,分其左右,断其上下,如是借人摧根。

总之,将对手之手足借为自己之手足,则得借人摧根之机。

横顺八方

横者,起也,开也,吞也。又有意横、气横、形横之谓也。意横即神圆意藏。气横即气势圆满无亏,有有形与无形之别。形横之例,身球倒转,前虚后实。

顺者,落也,合也,吐也。又有意顺、气顺、形顺之谓也。意气形需三者相合也。形顺之例,如身球前滚,前实后虚。

八方者,上下前后左右及对角线均匀用劲,故曰球劲,应敌浑圆无间。

两人相较,临敌意横,浑然无间,或截,或顺、或闪,务要八方自如。心中寂然不动,打法感而遂通。自立于不败之地。如何打他,在他不在我。打他何如,在我不在他。在他者,情势也。在我者,功夫也。

四、心法十六字诀释义:

有无并立

有无者,无极而太极之理,万物生化之道。亦拳中之理也。

有者,拳中之规矩也。无者,拳中之虚无之意也。

有无并立者,于虚无之意中自然合于拳中规矩也。每临交手,意要虚无,而身式不可散乱亦不可僵硬,应敌变化,周身举动,于虚无中自然合于规矩,非刻意求之。是谓有无并立。

如是,一要舍己,胜负荣辱置之度外,方能虚无。二要技法贯熟,所得诸法之内中道理能生生不已,如此方能成于自然。

有无不立

有无不立者,于拳中有二义:

一曰:拳中技法,有亦非有,无亦非无,故而有无不立。

有者,有拳有象。无者,无拳无象。

有亦非有者,拳象虽有,而不可持,贵在明其理而变其通。故,有不可持,持则不立。

无亦非无者,无拳无象,而有拳中规矩,若无拳中规矩,无亦不能立。故,无不能孤,孤则不立。

二曰:有者,拳中之定法也。无者,交手时无限情势也。

有无不立者,不可以拳中定法对应于交手中无限之情势也。

凡定法总要悟其变,故而不可立。而临敌情势变化无常,亦不可立。因此临敌交手,心中不可有一物,亦不可无一物。

不可有一物,是心中不可预立一成法。不可无一物,是神气不可散乱无章,需全神贯注于敌。斯二者,亦是有无不立也。

虚中应物

虚中者,心中寂然也。

应物者,感而遂通也。

虚中应物,以体言之,于规矩中,意虚无,所应之物内劲也。

以用言之,临敌时,心中寂然不动,接手感而遂通。是谓以有限之法应对无限之情势之真诀也,此乃拳中内劲之用也。

抱圆守一

抱圆者,法圆、劲圆,气圆,神圆,浑然一体,生生不已。

守一者,拳中生生不已之道,中和内劲始终不失也。

法圆者,非枯式孤法,乃拳中生克循环又法中生法之法也。

劲圆者,非形式之圆,乃前后上下左右六方之劲均匀之意也。

气圆者,呼吸无间断,乃真人呼吸以踵,以至息无之征状也。

神圆者,元神清明无碍,心性圆满无亏,感知无缺弥于六合。

虽云“人能一之,已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然而一人所擅之法终归有限,而与人交手之情势则无限,如此,何以应敌?一者,虚中应物。能虚中应物,则消息在彼先,故曰意在彼先。二者,抱圆守一。将所得拳中诸般道理融入一气循环之道,生生不已。如此则能感而遂通,立于不败之地。

又有柳印虎、龚剑堂、张枢印、齐公博诸先生传下的孙氏太极拳十六字运拳要则以及叶大密先生传下的孙门柔义。可作为参考:

五、柳印虎先生传下的孙氏太极拳运拳要则

内开外合,

球意旋滚,

手落归根,

虚实如轮。

六、龚剑堂先生传下的孙氏太极拳运拳要则

一气贯穿,

纯以神行,

动静如一,

起落清明。

七、张枢印先生传下的孙氏太极拳运拳要则

神如昊镜,

意如悬磬,

气如车轮,

身如灯影。

八、齐公博先生传下的孙氏太极拳运拳要则

顺中用逆,

逆中行顺。

不中而中,

空而不空。

又有叶大密先生传下的孙氏太极拳致柔真义:

孙氏太极拳之柔,犹如山溪激流中之水草、荆藤,而非池塘中之落叶、浮青。

笔者以为柳、龚、张、齐诸公各自传下的孙氏太极拳十六字要则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孙氏太极拳行拳时的要领、风格和形态。而叶大密先生所传下的孙氏太极拳之柔义,同样反映了孙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值得反复体悟。笔者本人根据孙门前辈的论述,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总结孙氏太极拳身法原理:

柔性节点,

刚性结构。

单轴立地,

三体为基。

身如斗榫,

力如鞭楔。

周身球意,

极中还虚。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