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怎样练好孙式形意拳——雷世泰

2012年06月12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6074字 ⁄ 字号 怎样练好孙式形意拳——雷世泰已关闭评论 ⁄ 阅读 9,152 views 次

作者:雷世泰-----《武当》
一、尊重规律,恪守规矩 
  “九要”不可违,“三害”不可有,放松不可忘,心态不可急。这四条做到了,一般不会出大的毛病。 “九要”是对全身各个部位的总体规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是正确领悟并做到身上去。如顶头,如何与梗脖子区别?如何竖项而不僵硬?虚领顶劲的“虚领”指的是什么?总之,都要搞明白,但若无明师指点,自己(初学者)是不太好掌握的。腰胯是“九要”中最难掌握的,一个“塌腰”就一直争论到现在也扯不清。愚以为,塌者,应为踏踏实实之意,也就是腰部要实在,要顶得住劲。怎样才能让腰使得上劲?俗话说:“立柱顶千斤。”如此,腰就得挺直了。正常状态下,腰椎是向前弯曲的,胸椎是向后弯曲的,两者恰构成一个S形。在“九要”中,由于“头顶”,把胸椎带动得减少了弯曲度(但还不能直,要含胸),胯一松开,尾闻向地上扎去,就把腰椎也带动得减少了向前的弯曲度,变成了直立乃至向后微弓,这样整个脊椎就被打开成拱形。而这种形态的力学结构性能最佳,只要看看桥洞、隧道、体育场馆的房顶就会明白。所以,塌腰并不神秘。就是挺直了。但也不能过犹不及,不能有意向后弯,变成哈腰,那就是“低头猫腰,传授不高”了。而腰的姿势正不正,胯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胯松开了,尾闾才能下去,腰也才能挺直。  
    “九要”中也并非同等重要,关键的几处做好后,别的就迎刃而解了,所谓“纲举目张”是也。诸如肩松开,沉住,手腕塌住,坐住,肘自然就会坠住,此时想把肘翻起来也不容易。同样,头顶住,胯松开,抽住,尾闾向下扎住。腰自然就塌住了。这就是“抓两头,带中间”。胯抽住,足跟坐实,则膝必然有顶扣之力。头顶好了,肩自然耸不起来,自然也含胸拔背了。可以说,头和胯是两个最关键的地方,头领上盘,胯领下盘,如哑铃的两端,而腰在中间,如哑铃之把,总领全身。所以,在九要中,顶头和抽胯是首要的,怎么做都不过分。尤其对初学者,宁可过而不可不及。开始顶头有些僵硬,梗脖子,不过没有关系,“矫枉必须过正”。一般人在顶头和抽胯上最容易不足,故练时一定要尽力而为,做到极处,也就是做到临界状态,然后再稍微向回松一点,即可恰到好处。  
    “三害”之中,最易犯努气和拙力。意气力三者中,既不可刻意求力,也不可刻意求气,但求意而已。过于求力则必为拙力,过于求气则必致努气,拳经中一再告诫“气不可逆,气逆则滞”。“逆”者,逆运之意。说白了,就是企图用自己的意志去控制气的运行。  
拙力必伤气。常见初学者打拳火暴异常,本人认为得劲,旁观者也认为有功力,其实全在表皮。这样的力只是外力,与少林、拳击等毫无二致。此种力无根,如浮萍,打在人身上如浮皮蹭痒,无透力,难摧根。形意求劲不求力,须求浑圆深厚之内力,在养身的基础上增长功力。只有自然形成的力,才是真力。在自然、快乐、轻松、舒服中练出的拳,才是真正的功夫。一味求力、练力与尚力,是外家练法,以牺牲整体和牺牲长远为代价求得暂时的功力快速增长,短时间必然奏效,然而透支体力,损害健康。著名的例子就是李小龙,他可谓将外家功夫练到了极致,可惜30多岁便去世了。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不可不省。  
    另有一种偏颇,不求力,但求气,小周天,大周天,什么头骨凹陷,掌心旋涡等等。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去练气功,而不必练形意拳。人身上的经络是自然存在的,气血是自然流通的,并不因为你练拳还是不练拳而改变其存在和运行的状态。内气、真气的发动与运行,是不受人们主观意志支配的,只要按规矩去练拳,到了一定程度,内外气必然相合,经络必然会通,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反是舍近求远了。我们练拳正确,只是更助长其通顺罢了,完全没有必要去孜孜以求地苦寻所谓内中之气感。练拳就是练拳,不是气功。气功是静中求动,“致虚极,守静笃”,静极而动,真气乃生。而拳是动中求静,再静极而动。然气功之守静难,人即使睡着,也难静下来,还要做梦,白天要完全静下来,实属不易。所以,才有“练功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的说道,只因入静难也。而拳术之发明,在以动作调节人的精神,使之集中于全身的动作协调上,因而其它的意念在运动神经兴奋的同时被抑制,达到以动至静,动中求静。再向前进则于气功相同,静极而动,真气发动也。所以,只要按照拳术要求认真去练习,将精神完全集中于动作,必可达到真气运行之目的。  规矩虽多,要领简单。一言以蔽之,放松而已。心态放松,筋肉放松,该放松处全放松,以平和心境慢慢练去,认真去做,自然成功。     
二、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不急于求成。序者何?无极式、三体式、劈拳、崩拳、五行、十二形、连环、杂式捶、明劲、暗劲、化劲等等。无极式和三体式是全体的基础,既是入门的必须,也是终身之必练,可谓多多益善。当年齐公博三体式站三年,形意乃成;我爷爷站一年,体重减70斤,都从中获益良多。余习拳50余年仍每天站之,而总有新的感觉产生。以我的经验,无极式加三体式,至少要有一年才能具备开拳练形意的资格。若求速成,至少须3个月,再少就别练了,否则毫无根基,必然种下许多毛病,将来改起来都难。现在大城市盖高层建筑,其基础处理的费用常常占到总造价的一半,越是高层,比例越大。练拳也如此,基本功最重要,与人相较最后比拼的还是基本功,这是绕不过去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就看基本功,并不看你的拳打得有多么热闹花哨。站桩要贯彻始终,在练拳中,在与人交手中,遇到问题了,到三体式中去找答案。  
    明劲、暗劲与化劲之序,乃自然天理,非人力所能强求。只有把明劲打够打足,打到家,才能自然进入到暗劲阶段。道理很简单,明劲打到极致,身体本能的就会产生相反的抗力,犹如弹簧,拉得越开,弹力越大。明劲打不到位,筋都没有抻开,怎么会有暗劲产生?所以,暗劲不是你想打就打的,必须明劲打到十足,方可阳极而阴。暗劲之难在于,要以明劲的速度和力度打拳,但在到位的瞬间要把这股劲收住,脚落地无声,手随意停住,这就比只放不收要困难得多。有人说,不用劲就是暗劲,真笑话也。那只能是没劲,而不是暗劲。简言之,明劲只求放得出,越远越好,而暗劲则要求不但放得出,还要收得住。以走路为例来说明劲与暗劲的区别,向前移动重心是靠后脚蹬出来的,就是明劲;靠前脚向后抽出来的,就是暗劲。至于化劲,则是身随意动,蹬也好,抽也好,很难分清,融于一体,感而遂发。  
    五行十二形是两个不同的部分。五行打的是基本功。五种劲力,而十二形训练的是灵活与协调。故五行要求厚重敦实,十二形要求轻灵活泼;五行求拙,十二形求巧。常见有人打十二形或杂式锤时,顿足发力,喝喝有声,实未得其旨也。如杂式锤之“倒劈拳”,又名猫洗脸,是于退步中连续裹肘以护卫头胸肋,应该就像猫爪一样轻柔快捷,不应为显示力量而把其打得像狗熊掰棒子,大失其意也。  
    五行中以劈拳为最基础,可说是形意之母拳。起钻落翻、束展旋弹、提顶松坠、滚拔淌践,形意之要领,尽在其中。前人说,横拳属土,内包四德。然劈拳与之比起来,似乎更重要。在整个形意拳中,只有劈拳是天然与呼吸相合的。起钻为吸,落翻为呼;起为束,落为展;起为收,落为放。所以,劈拳不但要多打,而且要慢慢打,细细打,按照自己的呼吸节奏打。应该是虽数千起落,汗如雨下,而呼吸仍平稳,气不涌出,脉搏不加速,于养生极为有利。

 三、学习理论,加深理解      
    形意拳以意为先,以意御形。意者何?形而上也。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可以学习好的东西。故须对理论格外注意,务实要先务虚。“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特别是内家拳的某些道理,与常人的理解是不一致的。诸如放松,诸如用意不用力,你只有真正地相信这些道理,才有可能在打拳中照着去做。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即若离;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说明真正的道要被人们理解并实行,是不容易的。因为,它超出了人们正常的知识范围,越是大道,越是先进的道,越是超前,就越不容易被理解。只有“上士”,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上智”,才能够欣然接受并实行之。即使中等水平之人,也仍然是将信将疑,更不用说低智商者。  
    切不可小看意念的力量,即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这也是不难理解的。拳术是追求动力定型的,也就是身体的记忆(也有人说是肌肉记忆,其实要远远超过肌肉的范围),而前提是神经的记忆,在意念中先定型。看体育比赛常常可以发现,体操、跳水和田径运动员,在上场前会闭目冥想数秒钟,把即将要做的动作在脑海中默想一遍。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做起来,就不需要再想了,身体各个部分会按照储存在神经中的“程序”自觉自动地完成动作。我们平时成千上万遍地重复拳中的动作,就是为了达到无意而为的地步。所谓熟能生巧,就是不用想就能够做出来。但为了达到用时的不想,那么平时就要多想。练拳首先要用脑子,然后才是身体。  
加强理论学习,但不要去钻牛角尖。现在的拳经越出越多,越来越厚,各种口诀漫天飞,冠以一大堆数字,神秘兮兮,初学者还认为是武功秘籍,只要背诵下来就可以练好功夫了。仔细看过,就会发现其实并无太大实际意义,有些干脆就是在搞文字游戏。人都是两只手两只脚,拳打来打去也就是那么几下子,手脚都配合上也就是那么些组合,要出新花样新感觉谈何容易。能够把现有的讲清楚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必故弄玄虚,或大搞烦琐哲学。读书是为了明理,写书是为了让人明理,把本来很简单的道理搞得那么复杂,误人子弟。凡经典必是简要的,因为圣贤没有时间说废话。  
    现在还有一批“网练”者,专门在互联网上卖弄,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以哗众取宠,学者万不可受其蒙蔽而误入歧途。加强理论学习不可见庙就烧香,一定要见了真佛真经,再拜不迟。那么如何判断李逵和李鬼?一句话,系统、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并有良好的历史记录。对那些“隔山打牛”之类的故事最好敬而远之。现代的人普遍文化水平要高于前人,从前习武的人有文化的不多,所以内家理论就显得格外神秘,按现在的观点看,都是可以解释的。现在人练武就要用文化高来弥补实践少的不足。     
四、精练巧练,提高效率      
    练拳不在多而在精,每打一下就要有一下的体会,每练一天就要有一天的收获,不能做简单的重复。现在都是业余爱好者,每天能保证一二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从前练拳的人都是职业武师,每天都是十几个小时。我们现在就必须精练巧练,最后达到熟练。怎么精练?说穿了,就是动脑筋的重复。孙老先生曾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你做一遍,我做一百遍,不是为了凑数,而是提高质量,加深体会与理解。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会有一定的质量。但数量并不会天然转变为质量,关键是要用脑子去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打拳应该是七分靠脑,三分靠手脚。傻练蛮练,只能练些庄稼把势,练不出内家拳。内家拳首先是内,内意外形,脑子不能闲着。精练,就是保证每一下的质量。诸如站桩,哪怕每天只站一次,但一定要站到实在站不住了为止,而且在最后还要再坚持几秒钟,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临界状态”,这样才有进步。如果一累就换腿,站一个钟头也没用,不如前者的几秒钟。练拳要如拧毛巾里的水,力求把水拧净。即使这一下拧不净,下一次也要多拧些出来。这就是提高效率。囫囵吞枣,不过是自欺耳。  还要巧练。找最重要的。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禀赋的多练,其余的会了就行,别忘了就行,甚至会不会都行。这就是扬长避短。你人很魁梧,身强力壮,就不要去练什么猴形、蛇形之类,而如果你身体比较单薄瘦小,就不要去练熊形马形。总之,要人与拳合,练起来才事半功倍。  
    精练巧练的最后,就是熟练,熟能生巧,把最重要的动作做成最习惯、最自然、最简单的,你就会抬手就有了。    
 五、明师指点,解惑阙疑     
   明师者,非有名之师也。现今沽名钓誉,浪得虚名,招摇撞骗,误人子弟者太多。明师者,明白人也。懂拳,会教。好教练不一定曾是好运动员,好运动员也不一定能成为好教练。懂拳要真懂,拳理、特点及训练方法,都要全面掌握。会教,要能因人施教,看出你的毛病在哪,找出改进的方法,而且要见效快。学练者自己可以很容易体会到老师的高明与否,一点拨就进益,事半功倍,当然是好老师。  
    不会教的人有各种情况,有自己功夫不错,但表达能力差,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鸡毛蒜皮满天飞,学生如云山雾罩不得要领的;有只让学生苦练,却讲不清如何练,为何练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至于自身水平就不够,却非要充先贤的,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能够找到明师,是缘分,可遇而不可求也。    
 六、广泛交流,切磋砥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文尚且如此,习武犹须有人不断交流切磋。仅靠老师是不行的。以学习推手为例,你总推不过老师,虽有长进,也只是增长了挨打的本事。当然,不挨打就学不会打人,但只挨打也仍学不会打人。必须有水平相近者经常交流过手,切磋武功,时有胜负,尝到过胜人的滋味,才能知道自己的功夫有多深,有没有进步。即使与不如自己的人过手,仍可长进。体会胜人的滋味,对学武者非常重要。因为,学武就是为了胜,胜的次数越多,胆气越大,信心越增,习武的乐趣也就越大。一般来说,互有胜负时最有刺激性,我们虽然不提倡好勇斗狠,但要提倡敢于动手,敢于对抗的精神。武之魂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习武首先是振奋精神,强悍精神,其次才是强身健体。前面曾经讲到练与战的关系,不交手,所学的拳永远是体操;交过手,才知道怎么练拳。所以,能够有同门数人,经常一起切磋交流,乃一大幸事,一大乐事,也是有缘之事。 
     同门交流,要不以胜负为目的,而以体会验证平时所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要。互相要喂手,给同学创造机会,反复体验。若只求一时之高下,则终难有大长进也。胜要胜在道理上,败也要败个明白,就没有浪费时间。而在自己还没有相当经验时,万不可急着与生人过手(更不要说比武),江湖险恶,弄不好无端受伤且不说,经验不够时即使输了都不知道输在哪,于拳艺无补,还容易把思想搞乱,倒不如先关起门来与自己人练熟。拳谚俗语云:“练拳三年,打遍天下;再练三年,大门不出;再练三年,寸步难行。”大凡刚练过几年的,与不会的时候比猛然增长了许多功夫,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力量,初生牛犊“无知者无畏”,以为天下无敌也。随着对拳的理解加深,便越来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能够给自己挑毛病了,此时便会觉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还是老老实实关起门来自己练。练到最后,随着对拳的全面深刻认识,随着对武术界和武林人物的广泛了解,越来越觉得自己差的太多,举手投足间自己都不满意,觉得浑身都是毛病,打起拳来,或与人交手,都觉得如履如临,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大意。说这些,只是希望戒骄戒躁,保持清醒头脑,而不是挫勇折锐泼冷水。既然习武,就要敢于动手,勤于动手。尚武精神,敢于对抗。“夫战,勇气也。”常保此气而不衰,拳庶几有成。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