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福刚发表的所有文章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917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827 views 次
近代武术发展的几个问题 谈到近代武术的发展,就要先从近代武术的突破谈起。武术在近代的最重大的突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确立和承认。考近代以前的文化史,在传统的文化范畴里,是没有武术的价值地位的。武术的文化价值远远未被开发和认识,其地位远不如戏曲,甚至不如杂技。那时,武术被认为仅仅是下九流的一种技能而已。武术在文化地位与价值上的这一突破,是从孙禄堂先生开始,并由孙先生完成的。孙禄堂先生以其绝伦的武学造诣和武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其五部拳学著作,率先提出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和理论技术体系,并通过其自身实......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794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446 views 次
  马承智(1888—1977),安徽霍丘人。幼从黄树生习少林门诸艺,甚具功力,能用手指捻碎绿豆,且周身上下不怕踢打,能举手仆人。1911年,马在北洋军中任拳术教官。1917年辞去军中职务,北上京城,访孙禄堂老先生。时孙老随徐世昌出游,故未得机缘谋面。于是自北而下,游荡江湖十余年,遍访名家高手切磋较技,鲜遇敌手。曾游历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云贵川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诸省,访南北各派拳师不下数百人,博采众长,内外家兼修,自成一体。因功夫硬、技艺全面,故有“把式包袱”之称。“包袱”者,所藏甚多也。   ......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808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3,620 views 次
笔者1990年秋认识剑云老师,即从剑云老师学拳,1994年正式拜在剑云老师门下。从1990年到1995年这五六年间,我几乎每天都练拳,偶尔也有间断的时候。自1996年下半年起,因工作岗位变动,由搞技术变为搞经营管理,因此练拳越来越少。空闲时我把精力大多花在近代武术人物的史料收集和拳理的学习上。所以我对拳术的技术掌握的非常粗浅。本来象我这种技术水平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拳技的,但是我看到近二、三十年来出版刊行的诸多拳论不仅比我的认识更为浮浅而且大多荒谬,对今人影响甚深,使人走入歧途。所以我不揣浅陋,将我练习三体式的......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31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014 views 次
  提起硬打硬进,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形意拳明劲阶段的要求。在武学经典名著《拳意述真》中形容明劲运用的特点时,有“硬打硬进无遮拦”一语。于是很多形意拳的练习者便将此作为衡量自己明劲是否达标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明劲?如何才能做到硬打硬进呢?长期以来这是很多形意拳练习者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有的人由于自己始终没有追求到硬打硬进的效果,于是故意夸大明劲的层次,把明劲从形意拳的基础层次抬高到阶及触之即发、感而遂通的化劲的层次,强调一辈子打刚劲,把刚劲进行到底,并著以长篇大论论述之。这真是误人误已。凡是......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41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210 views 次
开合者,拳中规模,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 入手时大意有三,一曰肩胯要开,手足要合。二曰吸为开,呼为合。三曰起为开,落为合。一曰形,二曰气,三曰意。 曰形:形者,拳中规模也。 开者,开肩、开胯。 缩者,缩肩、缩胯。 开缩二者同时而生。开者,外肩、外胯,即臂根、腿根处。 缩者,内肩、内胯,即躯干与四肢相接之处。所以外肩、外胯永远要开,内肩、内胯永远要缩。无时不然,不离须臾。无论四肢如何伸缩,外肩、外胯无时不开,内肩、内胯无时不缩,此为肩胯要开。亦为松肩松胯、沉肩塌胯之意义也。 合者,手足要合、肘膝......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241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153 views 次
当今传统武术的练习者一般都打不过散打运动员,有人找了很多的理由来解释这一想象,经常听到的说法是,传统武术的技术落后了,不实用。而反对派则不承认,他们认为主要是选材问题,好的苗子都被专业散打队选走了。这些议论多少都有点道理,但都没有说到根本处。很多教授传统武术的师傅,不知道是受什么影响,他们把一拳、一腿的功夫排除在传统武术之外,在他们那里很少教,更很少研究一拳一腿的功夫,而事实上,一拳一腿的功夫才是传统武术中最基础的功夫。 据我所知,过去孙氏拳在入门前的初级阶段,其训练方法与当今散打运动员的......
阅读全文
一、《从一拳一腿到循环无端》 练习技击,初时都是要从一拳一腿练起,没有这一步功夫,永远进入不了技击正轨,练习一拳一腿的功夫是技击基础,形意拳就是一拳一腿的功夫,形意拳是通过一拳一腿的功夫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所以形意拳可以是各种武技的基础。现在很多人忽略了一拳一腿的这一步练习,所以进步不彰。练习一拳一腿并非简单,首先是把每一拳、每一腿练通透,然后再练习如何自然、连续地重复这一拳一腿,再以后才能讲究速率和节奏。现在一些人自以为在练一拳一腿的功夫,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过把每一拳、每一腿练通透这一关,......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614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3,910 views 次
推手也有称打手或揉手的,目前有关推手的定义大多不够完整和准确,要想完整、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推手,似乎很难,因为各家甚至不同的人对推手的理解就有区别,理念不同。按照孙氏拳对推手的要求,大概可以这样来描述什么是推手:以粘连粘随、和顺自然的形态,而不是用抓、撕、搂、抱、扛、拉、锁、撞的方法,通过双方的相互接触而能控制对方的技术,并可以由此种接触中为演化击打而创造条件。 因此,推手就不是一项单纯的竞技运动,而是一种相互体认、相互意会的训练方法。前提是双方对合理性有内在的认同,而不是外在的公平性。所以......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3354字 孙氏武学的文化贡献概述——童旭东已关闭评论 ⁄ 阅读 4,309 views 次
孙氏武学是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构架,以中和为宗旨,以内劲为核心,以融通百家之技化归内劲为体用,构成的大武学体系。孙氏武学在文化上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极大地提升了技击的实效性,使技击合于道。另一方面表现在哲武一体、修身复性的特征上。孙氏武学在哲学上的意义,是通过对内劲的修为,提升完善身心性能,从而为儒家哲学的复性、道家哲学的无为、佛家的缘空建立了得以验证其真的根基。本节重点论述孙氏武学对东方哲学以及人类文化的贡献。 一、儒家哲学与孙氏武学 中国学术以儒家、释家、道家三大家为显,其中尤其......
阅读全文
孙禄堂先生与杨式太极拳传人的交往及评价 社会上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说法:“孙禄堂先生曾找杨澄甫先生要求换艺,用自己的形意、八卦换杨澄甫的太极拳。结果遭到杨澄甫先生的拒绝,杨澄甫先生认为各守所成足矣。”关于这个说法,我从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从孙禄堂先生和杨澄甫先生的共同弟子陈微明先生的文字论述中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那么,孙禄堂先生有没有与杨式太极拳的前辈进行过交流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关孙禄堂先生与杨式太极拳前辈交流的记载有两处。 其一是1931年5月《申报》报道,孙禄堂先生参加“致......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6347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689 views 次
  形意、八卦、太极三拳都练,只是三拳和一,并不意味着三拳能够合一。孙禄堂先生的三拳合一有两个独到的技术支撑,其一是将三拳各自的特性都发挥到极处,其二是使三拳都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这听上去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孙禄堂先生自身武功造诣卓绝,见识超迈,因此发现了对立两极之间存在有共同的基础,这就是极还虚之道,即极还虚致中和。孙禄堂先生为三拳构建的共同的基础就是孙氏无极式和孙氏三体式,孙禄堂先生将三拳性能发挥到极致的法门是孙氏三体式的三种变化形式以及由此展开的孙氏三拳。这是指练习方法。作为内在的机理......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16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3,819 views 次
孙氏拳的推手训练针对不同的对象,其大别有三: 一是老师教学生。 二是同辈之间相互交流。 三是实战对敌。 针对这三种情况,推手的方法有很大不同。 老师教学生,见乖点就要将学生放出,使学生知道自己此时出现了诸如丢偏顶抗之病。 同辈之间交流是相互体认,即使发现对方出现了乖点也不将对手放出,而是帮助对手体认并化解其乖点,自他共荣,是籍以修身的法子。 实战对敌,则将透劲、渗劲含蓄其中,并融入摘筋、卸骨及点穴手法,沾敌制胜,高妙者能伤彼于无形。 所以对象不同,目的就不同,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三者有别,然皆称推手......
阅读全文